(觀察者網訊)“如果歐盟和德國與中國脫鉤,德國將遭受相當于英國脫歐時(的德國)6倍的損失?!?/p>
當地時間8日,德國知名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Ifo Institute)發布了一項受巴伐利亞工業協會(vbw)委托進行的分析報告,得出了以上結果。該報告模擬了歐盟與中國在貿易方面“脫鉤”等的五種可能情景,并通過靜態一般均衡模型進行計算分析,以向德國未來的經濟模式提出建議。
伊弗經濟研究所發布的新聞稿
報告指出,近年來德國貿易對于中國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中國已然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1990年,對華貿易額在德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例還不到1%;2021年,該比例已經上升到9.5%。此外,根據伊弗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一項調查,46%的德國制造業公司表示,其目前依賴于來自中國的中間投入品。
報告結果顯示,無論是歐盟單方面與中國“脫鉤”,增加對華貿易壁壘,還是中國對歐盟祭出反制,雙邊同時施加壁壘,中德之間的貿易額都將急劇下降。
在該貿易模型中,“脫鉤”指的是對另一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NTB)增加一倍,并將進口關稅提高25%,使得與該國的貿易受到嚴格限制,但又不至于完全陷入停滯。
根據報告,若歐盟與中國單方面“脫鉤”,盡管沒有受到貿易壁壘的直接影響,德國從中國進口總額仍將減少95.84%,對中國出口額也將下降17.73%。如果歐盟與中國同時“脫鉤”,即發生貿易戰,德國從中國進口額將下降96.44%,對中國出口額的下降幅度將猛增至97.19%。
其中,如雙邊“脫鉤”,德國受到最大沖擊的將是汽車行業(盈利損失8.47%,約為83.06億美元)、制造運輸設備企業(盈利損失5.14%,約為15.29億美元)和機械工程公司(盈利損失4.34%,約為52.01億美元)。如是單邊“脫鉤”,除了這三個行業以外,醫藥(盈利損失2.92%,約為9.49億美元)和化工行業(盈利損失1.31%,約為8.79億美元)也將蒙受巨大損失。
在兩個情況中,德國實際GDP將分別下降0.52%和0.81%。報告強調,這些數字或許看上去很小,但與英國脫歐時德國實際GDP下降0.14%相比,與中國“脫鉤”的成本其實“非常高”,其分別相當于當時損失的近4倍和近6倍。
報告封面
報告提醒,由于其模型沒有考慮動態效應和調整成本,計算所得結果只是預期損失的下限。此外,這些數字還沒有考慮到國際直接投資減值的損失。
同時,報告還模擬了西方國家集體與中國“脫鉤”的情形。數據表明,盡管西方國家“組團脫鉤”能進一步對中國的實際GDP造成較為顯著的負面影響,但如果中國給予反制,西方國家及其盟友的GDP損失也會變高。而且,由于中美貿易商品結構的差異,許多過去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無法被美國商品代替,即使歐盟與美國締結新的貿易協定,也只能起到緩沖作用,無法完全彌補這些經濟影響。
對于報告結果,合著作者莉桑德拉·弗拉赫指出:“去全球化讓我們變得更窮。企業不應該在非必需的情況下拒絕重要的貿易伙伴,而是應該同時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以減少對部分市場的單一和關鍵依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