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興賓農投集團發布2024年第一次公開招聘公告,提出廣西來賓興賓農業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應聘人員報名崗位應符合任職回避原則,報名人員與本集團中層管理干部及領導成員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報名,與本企業員工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報名同一部門或具有相關利益關聯的崗位。
央視網:煙草三代人、岳婿雙行長
問題出在哪?
央視網微信公眾號4月8日發布文章《煙草三代人、岳婿雙行長……問題出在哪?》,文章稱,在這次事件的討論中,公眾對于國企工作人員“近親繁殖”的關切和疑慮,才是更值得我們思考、重視的問題。
從“三代煙草人”引“群嘲”,到“好工作代代相傳”的調侃,人們對童言童語的敏感,都指向一個現實:目前國企、基層黨政機關里,仍有不少“近親繁殖”現象。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其實,為了避免“體制內”親戚遍地,古人早就提出“任職回避”,比如東漢規定“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交互為官”,此后歷代都在不斷細化回避制度。新中國初期,任職回避制度一度缺失,直到上世紀80年代,公務員制度在多地試行,具體、明確的公務員回避規定才陸續出臺。
目前,絕大部分央企、國企在招聘時,對“親屬回避”都有明確要求。不同企業的要求不同,總體來說有三種情況:單位回避、部門回避和崗位回避。有的企業僅對特定的崗位和部門設限;有的企業要求回避近親屬擔任領導的單位;有的企業則“一刀切”,只要有近親屬任職的單位,就不得報考。
盡管國企“任職回避”制度已實施20多年,但“近親繁殖”仍屢見不鮮,主要集中在金融、電信、電力、煙草等領域。比如中央巡視組2015年“點名”中石油、中國太平保險、中國人壽等9家單位存在“近親繁殖”;此后又發現,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六百多名干部中,有“220名干部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統內工作”。2019年,中紀委曝光中國建設銀行一原副總經理幫親戚調動工作、貴州茅臺原董事長大搞家族式腐敗。
同時,安插“關系戶”的手段也越來越隱蔽。比如,有的招聘要求根據親屬個人簡歷“量身定制”,就差把“蘿卜坑”三個字擺在紙面上;有的搞“資源互換”,讓“你孩子進我單位,我孩子進你單位”;此外,偽造簡歷、繞道進人、內部照顧更是屢見不鮮……“任人唯親”防不勝防。
“近親繁殖”,根源何在?
不可否認,國企、央企“近親繁殖”有歷史原因。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國企按戰線、系統來劃分,自成一體,相對封閉,在招聘時,會對職工子女有傾斜政策,甚至在農、林、水、地礦等常年野外作業的系統,還存在“接班頂替”現象,即父輩退休,子女“繼承”崗位。彼時,“子承父業”“三代同廠”是凝聚力、歸屬感的象征。然而,時過境遷,時代變了,但還是有人存在“子承父業”的思維慣性。
從現實層面來看,“親屬回避”盡管有明文規定,但招聘制度不夠公開、透明,監督機制不夠有效、有力,讓規定難以落地。相比于黨政機關,央企、國企的領導在經營決策、錄人用人上,有更大的權力。同時,對國企落實“親屬回避”還缺乏常態化制度化的監管。比如,2022年江西省的“周公子”事件,如果不是本人在朋友圈“炫富秀權”,公眾根本發現不了,原來這一大家子都在該省交通系統工作。
而且,有些國企本來就不好監督。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彭新林提出,國企任職回避落實不到位的領域,往往是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豐富的領域,甚至是壟斷性行業。這些領域的國企,本身就有一定的封閉性,外部監督相對薄弱。
于是,在人們看不到的角落,“近親繁殖”悄悄滋生。
最重要的是公平
多年來,人們想盡辦法來規避“體制內”的“近親繁殖”。我國的親屬回避條款變得越來越細致、全面。30多年前,“任職回避”僅限于黨組織干部選拔,要按規定程序“一視同仁”,且本人回避討論。如今,“任職回避”已成國企共識。許多央企、國企在招聘時,都會公開亮出“回避條款”,甚至有企業把回避的對象,從近親、姻親擴展到同學、師生關系上。
監察機關也在不斷“嚴打”。比如2020年,中央巡視組發現,經多輪巡視,招商局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中國船舶集團、國家電網等多家企業就“回避”問題進行了整改。
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指出,要想真正落實好親屬回避制度,還需要借助監督之力?!巴獠勘O督機制越完善,滋生腐敗的空間就會越小。”比如,招聘要公開透明,全程接受社會監督;人才選用要有完整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加大追責力度,對于違反相關規定的,不僅要處理其親屬,對涉事干部也要嚴肅問責。
不可否認,在這些被“回避”掉的領導親屬中,也不乏有優秀人才。但人才到哪都能發光,何必非要討瓜田李下之嫌?尤其是對以國企為代表的“體制內”單位來說,強調“親屬回避”的硬性規定,更是在為社會作出表率、示范:公平公正、不看“關系”。在現代社會,比起某個部門、某個單位的“舉賢不避親”,人們更希望看到,全社會人才自由流動,崗位公平競爭,源源不斷地給各行各業注入新鮮血液。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每經網(記者:張壽林)、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