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這一論述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
以“新”為先,堅持科技創新“不松勁”,為高質量發展“添動力”。要夯實“科技創新+”基礎,立足現有產業優勢,面向前沿領域,匯聚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創基地,大力推進產業園區發展完善,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要營造“科技創新+”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權益保護、收益分配、創新投入等方面持續發力,形成良性機制,確保政策改革的“含金量”轉化為科技創新的“新動力”,提升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競爭力。要注重“科技創新+”轉化,積極拓寬科技創新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渠道,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通向“生產線”,釋放更多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效益。
以“質”為重,推動產業升級“不動搖”,為高質量發展“提效力”。要做好“上”與“下”結合文章,既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高度統一;又要結合下情,盡快出臺地方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總體規劃、細分各領域專項規劃,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工作舉措細化、具體化。要做好“立”與“破”結合文章,既要“立”得穩定,在尊重客觀規律、開放視野的前提下,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向“新”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構建符合地方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破”得科學,堅持落實適度原則,循序漸進,大力推進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新興產業孵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要做好“質”與“量”結合文章,既要“保量”,抓住高質量發展黃金期,加大招商引資形成產業集群化,以“敢為人先”的姿態搶占發展先機;又要“保質”,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不懈做好科技創新、產業培育、綠色發展等打基礎、利長遠的事。
以“人”為本,厚植人才沃土“不懈怠”,為高質量發展“聚合力”。要聚好才,堅持五湖四海、求賢若渴,精準引進“高精尖缺”專業人才,完善和落實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用高禮遇、大誠意服務人才,努力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洼地”。要育好才,堅持精準滴灌、靶向施策育才,建立人才智庫,迭代優化人才培育,拓寬校地合作廣度,細培產業領軍人才,厚植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大批“一招鮮”專家與“全能通”高手。要用好才,堅持引鳳來棲、引鳳長棲,繪制人才畫像、全方位評估人才特質,分門別類為人才搭建平臺、提供舞臺、豐富載體,持續完善人才激勵和貢獻獎勵機制。
以“干”為要,服務中心大局“不偏離”,為高質量發展“增內力”。要謀深,決策前,政協提出具體明確的意見建議,助力決策的可行性;決策后,政協圍繞貫徹執行情況提出意見建議,助力施策的有效性;相關工作尚未涉及的,政協提供可行性論證和前瞻性的意見,助力謀策的可行性。要議準,人民想什么,政協就議什么;改革發展做什么,政協就提什么;人民反映什么,政協就幫什么;讓政協的思考融入相關部門決策的思路、委員的文章吸納進相關文件。要商透,圍繞大力培育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和不斷豐富以全球化、數字化為特征的“新業態”,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和反復協商,做到所獻之策是務實可用之策,所諫之言是睿智可信之言,所出之力是精誠可借之力。(作者:劉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