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談.
“跳出海南看海南”——海南日報理論評論融媒工作室出品。
會“呼吸”的幕墻、會控溫的陽臺、會發電的屋頂,就連咖啡都是“零碳”的!剛剛閉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上,已啟動運行的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成為中外賓客熱議的焦點。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正是海南向綠圖強的生動縮影。
2023年9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此,海南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從5個“向”中挖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潛力。其中之一,便是向綠圖強。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如何將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匯聚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動能?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是一個范例,但并不是海南給出的唯一答案。
3月29日,俯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山間云霧繚繞、綠意盎然。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的“綠”在哪里?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何要向綠圖強?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對于海南而言,向綠圖強也成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作為全國生態環境最優的省份之一,海南最大的本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比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從2019年度到2021年度提升超過23億元,可見向“綠色”要發展效益,海南優勢明顯。
“海南是一個綠色發展的省份,有著良好的空氣和宜人的環境。在亞洲經濟一體化和綠色轉型中,海南扮演的角色是值得期待的?!敝袊鐣茖W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認為,海南可以成為亞洲地區綠色發展的樣板。
以風能資源為例,海南是海洋大省,受權管轄我國三分之二、約2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海岸線總長1944公里,海上風電中長期可開發建設容量為4000萬—5000萬千瓦,在發展海上風電等綠色低碳產業,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等方面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比較優勢。
位于臨高金牌港開發區的海南(臨高)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檢測試驗創新中心。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海南向綠圖強是“天賦異稟”,也是責任使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海南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黨中央賦予海南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中,“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專章被“大寫加粗”。
可以說,沒有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自貿港,生態環境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正是海南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治本之策。
海南已摸索出哪些經驗?
儋州蓮花山修復廢棄礦坑打造景區,開業第一年就接待游客70萬人次,現已獲評國家4A級景區,“復綠生金”的故事傳遞出樸素真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綠”是底色,落點在“生產力”。海南向綠圖強,在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的同時,還需以產業發展的“含綠量”提升經濟增長的“含金量”,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整體躍升。
令人振奮的是,海南已摸索出實踐路徑——
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綠色生產力,實現存量“增效”。
比如,華潤水泥(昌江)有限公司的水泥生產線迎來“捕碳高手”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又如,海南金盤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跀底只S實現溫室氣體100%抵消,成為海南首家獲認證的“零碳工廠”。
位于樂東黎族自治縣鶯歌海納潮湖的200兆瓦光伏項目。海南日報記者 謝式偉 攝
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綠色生產力,推動增量“成勢”。
“借光”聚能,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緊緊抓住新領域新賽道蘊藏的新機遇,綜合考慮區域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等因素,海南發展海上風電、光伏、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產業鏈。
三是持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綠色“變現”。
2022年5月,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產品交易完成簽約,海口市三江農場通過人工補植紅樹林,賣出3000余噸碳匯量,價值30余萬元。除了“賣碳換錢”,海南還通過發布茶葉碳標簽,開展酒店生態價試點,成立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和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不斷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從改舊育新到“兩山”轉化,這些向綠圖強的實踐路徑因地制宜,把握科學規律,極具“海南特色”。
海南該如何探尋更優解?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件大事、新事,也是難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方法論。
那么,海南如何作答?
以綠色技術創新為“源動力”。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要依靠技術創新尤其是綠色技術創新驅動。譬如,會“呼吸”的幕墻、會發電的屋頂等“黑科技”,是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實現節能降耗的關鍵。海南應持續優化產業鏈、創新鏈和產業創新生態,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努力從源頭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動力。
俯瞰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以產業結構轉型為“加速器”。從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再到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等,海南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勢,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以生產要素保障為“牽引力”。從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到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等,海南還需持續深化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用好政策“工具箱”,推動生產要素有效集中到向綠圖強的關鍵領域、重點方向。
當然,作答方向不限于此。比如,在市場機制方面,可以進一步健全生態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經濟社會發展層面,加快培育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等。
說到底,向綠圖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放眼長遠去思考、去謀劃、去推進。海南積極推動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價值取向的深度調整、發展模式的根本轉換,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正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