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被遺忘才是。
又一年清明,慎終追遠,告祭亡魂,是我們的古老傳統,也讓逝去的親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作為逝者離開人世的最后一站——殯儀館,有一群普通的“遺體接抬工”。他們是最先接觸到逝者遺體的一批人,有時也被戲稱為人間行走的“無?!?,但拋開世俗的偏見,正是他們的工作保留了在各種正常和非正常情況下亡故逝者的最后體面,完成對這個世界的最后告別。
“80后”強哥曾是四川儀隴縣殯葬服務中心的一名遺體接抬工,早已習慣常人的偏見,也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逐漸意識到這份工作的另一種意義,“對于逝者家屬來說,我們盡量做好,他們也才心安”。
在頻繁接觸“死亡”的過程中,強哥和同事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把生死看得更開”。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人生短暫,好好活著,這也是他們的“人生哲學”……
——①——
每天接觸死亡,也看到“人間百態”
到達醫院病房時,一位50來歲的男性逝者躺在病床上,全身赤裸,不久前應該接受過最后一輪搶救……他的兒子還沒走出悲痛,木然地站在一旁。
這是強哥成為遺體接抬工后,服務的第一位逝者。強哥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儀隴縣民政局殯葬服務中心,遺體接抬工是他的第一個崗位??紤]到他初來尚無經驗,領導安排一位有經驗的“老大哥”跟他搭檔。工作流程簡單,將因各種情況去世的逝者遺體接運到殯葬服務中心。
一般來說,遺體接抬工將逝者遺體裝進尸袋前,會協助家屬清理逝者身上的遺物,但眼前這位逝者身上顯然沒有遺物需要移交。
強哥和“老大哥”小心翼翼地將遺體裝進尸袋,下樓,抬上車。離開時,他才注意到逝者的兒子原來一直跟在他們后面,直到看到父親遺體被抬上車,才緩緩轉身回醫院辦其他手續。后來,家屬沒給逝者買壽衣就進行了遺體火化。
這類情況,強哥在后來的工作中也遇到過。逝者因病去世,家人舉債為其治病,以至于辦理喪葬事宜也捉襟見肘。強哥還遇到過有家屬舍不得花錢坐車,徒步幾公里走回縣城的情況,若他剛好下班,都會載他們一程。
▲儀隴縣殯葬服務中心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難處?!睆姼缯f,遇到這些情況,他們也會替家屬想辦法讓喪葬費花得更少,畢竟,逝者離開,活著的人,生活還要繼續。
每天接觸“死亡”,除了看見人間疾苦,強哥和同事們也常常感受到人性的復雜。
他曾見過老人遺體剛接回殯葬服務中心,幾個子女就當著遺體因家庭瑣事爭吵,“有啥事不能等逝者入土為安后再說呢?”主動放棄保留老人骨灰的子女,他也遇到過,只能認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
——②——
習慣了世俗偏見 工資其實不高但穩定
也許是“死亡”的話題太沉重,與之相關的行業,可能會遭遇偏見。
一開始被人問起工作,強哥常會下意識將“遺體接抬工”換成“殯葬服務人員”。如果再模糊一些,就直接說在民政局上班,“民政不只是負責辦理婚姻登記,殯葬服務也是民政工作范疇,我確實沒有騙人?!?/p>
強哥曾有一位同事因在殯葬服務中心工作,兒子在談婚論嫁時曾被女方父母嫌棄,好在最后結局還算圓滿。還有一位同事說春節從不走親戚,擔心一些不理解的親戚覺得“晦氣”,徒增紛擾。但對強哥他們而言,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對于偏見早已習慣與坦然。
網絡上,這樣的工作往往被人賦予“高薪”“暴利”等色彩。儀隴縣殯葬服務中心曾發布過一則招聘遺體接抬工的信息,當時不少網友留言詢問“工資是不是很高?”
面對這樣的期待,強哥笑了。事實上,他們每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不過有五險一金,更重要的是工作穩定。據他所知,這個崗位還沒人因對工作不滿意離開,此前離職的幾個人也是因上了年紀和一些其他客觀原因離開。
▲遺體接抬工
最后,有20多人參加招聘考試,至少有70%是“90后”。強哥覺得有些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相比一些中老年人對這份工作的偏見,年輕人的接受度更高,我同事中有很多都是退伍軍人。”
1991年出生的小馬,是儀隴縣殯葬服務中心最年輕的司機兼遺體接抬工,過去10年,經他之手接運的遺體“少說也有3000具”。
說起接受這份工作的緣由,小馬說,上班近,家人不反對,小時候常到陵園玩,對死亡也不恐懼。但當他第一次出車接運遺體時,即便遺體放置區跟工作人員乘坐區是隔開的,小馬仍感到緊張,返程途中手心都在冒汗。但時間一長,這樣的不適感漸漸就消失了。
這樣的心理過程,幾乎每個新人都會有。
——③——
另一種意義:
“我們盡量做好,他們才會心安”
如果說最初選擇“遺體接抬工”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接觸太多逝者后,強哥逐漸發現這份工作背后的價值和意義。
逝者們的生命終點,除了醫院和家里,也可能是某條道路,抑或荒郊野外。有自然死亡的,也有意外身故的。但無論亡故于何時何地,很多逝者都會被接運到殯葬服務中心,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一些未經處理的遺體,在常人眼里是駭人的。比如,溺水多日被打撈的遺體會變形發臭,跳樓或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總與“血肉模糊”掛鉤,荒野去世的遺體常伴難聞的氣味……作為最先接觸遺體的一批人,遺體接抬工要將遺體盡量完整地接回殯葬服務中心,便于遺體美容師后期修復遺體樣貌,讓逝者體面地離開人世。
強哥曾去接運一具因交通事故去世的遺體?,F場,一輛貨車碾壓摩托車,逝者遺體已七零八落,一些人體組織甚至粘在地面,強哥需要將這些東西都撿起來裝進尸袋,“對于逝者家屬來說,我們盡量做好,他們也才心安”。
有時候,接抬遺體需要的不只是體力,還需要處事的方法,面對情緒失控的家屬,他們往往需要足夠的耐心。小馬說,有的家屬一時無法接受親人離世,會讓他們再等等,有的會懇請等其他親人來見逝者最后一面……他們都會尊重家屬意愿,直到家屬相信不會有奇跡,亦或親人趕到跟逝者做完最后告別。
▲公墓
當然,更多家屬會平和面對親人離世的事實。強哥說,有一位上午去世的老人,家屬根據老人遺囑,下午就簽字火化安葬,前來送別老人最后一程的只有十來個直系親屬。強哥說,這并非老人子女不孝,相反,老人生前得到子女很好的照顧。
“這就是我們常說厚養薄葬?!睆姼缯f,孝道,不是給老人辦一場風光的葬禮,而是讓他們在生前得到良好照顧。
——④——
親眼目睹,生命消逝后的難忘畫面
逝去的生命,有成年人,也有孩童。時間長了,每個人腦海中總有那么幾張揮之不去的臉龐,畢竟那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一位20來歲的年輕爸爸病逝后,遺體放在悼念廳,3歲兒子跑進來趴著水晶棺喊“爸爸”。強哥也是一位父親,雖已見慣生離死別,但看到類似場景也難免觸景生情。還有一位因白血病去世的5歲男孩,遺體被送到殯葬服務中心后,母親聲嘶力竭地痛哭。強哥陪著她辦理相關手續,目睹這位母親仿佛一夜之間老去十歲。
小馬曾到村里接運一名病逝男子的遺體,出來交接的是死者兒子,十五六歲,家里還有年邁的爺爺和有些智力障礙的繼母。少年隨同他們前往殯葬服務中心辦理火化手續。閑聊中,少年說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學校免學費,每月發生活補助,自己打暑假工攢了1000多元,擔心喪葬費不夠又找人借了500元。小馬聽后有些動容,向領導匯報此事后,為少年申請惠民幫扶政策解決了喪葬費用。少年離開時,小馬又幫他叫車并預付了車費。他說,這是他見過最堅強的孩子,就想幫幫他。
小馬還接運過一名4歲女孩的遺體,女孩玩耍時落水溺亡,奶奶在現場哭得痛不欲生,在外打工的父親第二天趕回來見女孩最后一面。他說,對于早逝的孩童,家屬往往因風俗不會為其保留骨灰,但那位父親最后堅持為女兒購買了一塊墓地。
后來,每年春節前,女孩的墓前都會放著一束鮮花,還有一些糖果。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墓前站著一名男子,正是女孩的父親。
他沒有去打擾,心想:“他一定很愛女兒?!?/p>
——⑤——
他們的“哲學”:
對生命的感激,好好活著
很多人往往覺得死亡很遙遠,從未思考生死的意義,但當你見證各種“死亡”之后,就會激發出對生命的感激。
頻繁接觸“死亡”的過程中,強哥他們也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學,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對“生死”看得更開。如果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人生短暫,好好活著”。
工作的特殊性質,讓他們時常聯想到自己的親人。強哥的父親已經七十多歲,他常勸父親少干些農活,多保重身體,“你還有多少個10年呢?”
有時值班,強哥會帶著上小學的兒子來殯葬服務中心。兒子年紀尚小,還無法理解生死,也不明白父親工作的具體意義,但他早晚有一天會知道的。
如今,強哥已從一線遺體接抬工崗位轉為內勤,負責業務管理工作。有時朋友聚會,臨別時往往會客套一句“以后有事需要幫忙盡管說”。強哥從不說這樣的話,“我希望他們盡量不來找我,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會盡力?!?/p>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