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將愛爾眼科推至風口浪尖。1月4日,針對患者投訴診療過程不規范一事,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稱,公司旗下醫院確實存在一些管理和執行不到位情況,公司將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整個集團的醫療水平和管理水平。在聲明中,愛爾眼科方面表示,患者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此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愛爾眼科也坦陳,旗下醫院在此次事件上存在醫療管理規范執行不到位等問題。
近年來,通過并購和自建模式,愛爾眼科規模得到迅速擴張。與此同時,愛爾眼科多次陷入因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而被起訴的訴訟案件。在業內人士看來,并購及新設醫院是愛爾眼科擴張規模的重要方式,但在規模得到快速擴張的同時,如何加強旗下醫院管理是愛爾眼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診療過程被質疑
受患者投訴診療過程不規范影響,愛爾眼科股價開盤迅速走低,最大跌幅超9%。截至1月4日收盤,愛爾眼科跌8.91%,總市值2811.7億元。
質疑愛爾眼科的患者認為,在愛爾眼科就診時,醫生沒有仔細檢查其眼底,以致延誤發現及治療視網膜脫落的時機,導致出現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以及右眼幾乎失明的情況。
風波發酵后,愛爾眼科成立了工作組,對事件的診療全過程開展核查。愛爾眼科的最新聲明稱,由于手術過程順利、無并發癥,以及視網膜脫離發生在白內障手術5個月后等原因,患者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此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
愛爾眼科同時提到,通過自查,愛爾眼科旗下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在此次事件上存在醫療管理規范執行不到位、責任心不強的問題。例如,僅有術后第一天的復查記錄,主診醫生未按醫院規范規定及時上報不良事件等。
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可能導致愛爾眼科醫療管理規范執行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或與職責不明、監控考核流于形式主義等因素有關。
吳士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此次事件中,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確實存在管理和執行不到位以及責任心不強的問題。公司將舉一反三,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整個集團的醫療水平和管理水平,通過醫療管理、審計及風險控制等多方面、多渠道對子公司賦能。
多次陷入風波
作為知名民營醫院上市公司,愛爾眼科通過并購和自建模式,公司規模得到迅速擴張,營收也實現持續增長。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愛爾眼科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4.74%至99.9億元;凈利同比增長36.67%至13.79億元。
經過多年發展,愛爾眼科完成了屈光、視光服務、眼前端和眼后端等項目的業務布局。此次受到質疑的白內障手術為愛爾眼科的第三大業務板塊。2019年,愛爾眼科的屈光項目、視光服務項目的營收分別為35.31億元、19.3億元,同比增長25.56%、30.67%。白內障項目實現營收17.6億元,同比增長13.97%。
各項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多次陷入醫療糾紛讓愛爾眼科發展過程風波不斷。以旗下子公司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為例,天眼查數據顯示,其涉及的法律訴訟達12條。2016-2020年,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有7件因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而被起訴的訴訟案。
類似上述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醫療糾紛發生在全國多個地區。2018年5月,黃岡市一名患者因右眼出現膜狀物生長到黃岡愛爾眼科就醫,并進行了手術,最終劉某視力無法恢復。黃岡衛健委經調查發現,黃岡愛爾眼科醫院用沒有醫師資質的人員手術及篡改病歷,嚴重違反法律規定。2019年5月,黃岡衛健委對黃岡愛爾眼科醫院作出行政處罰。
吳士君表示,公司的糾紛發生率在行業內處于極低的一個水平。任何一個醫院都會發生醫療糾紛,這不可避免。公司將持續加強這方面的管理,不斷降低糾紛發生率。
謹防無序擴張
愛爾眼科的戰略目標之一是通過并購、新建醫院快速推進醫療網絡建設,打造眼健康終身服務體系。在宋清輝看來,愛爾眼科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醫療糾紛事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愛爾眼科并購的步伐邁得太快,導致管理跟不上。
2009年上市以來,愛爾眼科通過在全國各地新建、投資連鎖醫院,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大,網點覆蓋了全國多個省市,下沉至縣。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以來,愛爾眼科接連宣布收購佛山、清遠、東莞、濱州、湖州、太原等地的共14家眼科醫院部分股權。2019年上半年,愛爾眼科再次完善分級連鎖體系,分別收購或新建了湘潭仁和、普洱愛爾等13家醫院及9個門診部或診所。截至2020年11月30日,愛爾眼科和并購基金旗下已開業醫院達434家,門診部118家。
而據數據顯示,我國眼科疾病門診患者數量已從2012年的8740萬人增加至2016年的1.09億人,預計該人數于2021年將達到1.4億人。中國大約需要30萬眼視光醫生才能滿足需求。而目前中國合格的眼科醫師僅不到4萬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醫藥行業投資人士李頊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通過不斷并購、新設醫院,愛爾眼科的規模得到擴張,但在規模得到快速擴張的同時,如何加強旗下醫院管理是愛爾眼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