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微信公號消息,持續7天的美伊對峙,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迎來大轉折。
“美國已經做好準備,擁抱我們所有人都尋求的和平?!痹谌蚨季o盯的一場公開電視講話中,特朗普這樣“高姿態”地表達了美國對與伊朗沖突的最新立場。
這顯然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一切都要結束了?
但就在今天(1月9日)早上,伊朗外長扎里夫在臉書上第三次@特朗普。
“特朗普先生搞錯了,統治世界的不是精美的武器,而是人民?,F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希望美國退出。”扎里夫寫道。
到了今天傍晚,18:41分,伊朗駐華大使館發了一條微博,感謝中國網友的留言,并邀請“中國朋友放心到伊朗過年,安全不是問題”。
截至小銳發稿,這條微博已收獲了近4000個贊和700多條評論,眾多網友在后面表示“祝伊朗人民好運”“不用謝,希望你們國家發展的更好”。
有對美方的提醒,也有對中國網友想去伊朗旅游的感謝。
網絡互動的背后,提醒我們,這幾天社交媒體上儼然還發生了另一場“戰斗”。
微博上的較量:伊方火藥味更猛
“美國在西亞邪惡勢力的終結,已經開始?!?/p>
1月8日一早,伊朗駐華大使館官微的這條更新,就在微博上“爆”了。
▲伊朗駐華大使館微博截圖
盡管只有短短一句話,但語氣之強硬、態度之鮮明,無不顯示出伊朗方面堅定姿態,以及此番沖突背后雙方輿論激戰的白熱化。
事實上,伊朗駐華大使館和美國駐華大使館在微博上的隔空掐架,從1月3日美國將3枚火箭彈投向巴格達國際機場后不久就開始了。
而此后伊朗駐華大使館發布的共計16條相關微博中,“危險和愚蠢”“流氓冒險主義”“復仇”“報復”等感情色彩濃烈的詞匯成為關鍵字眼。
相比之下,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反應盡管遲緩,但并未放棄還擊。
尤其是1月4日,其一小時內連發三條微博為3日的襲擊行為辯護,并著意強調:“美國依然致力于降低情勢的升級”。
▲美國駐華大使館微博截圖
很顯然,說,還是不說,以及如何說,都成為過去幾天美伊雙方輿論角力的一部分。
而隨著前方局勢逐漸白熱化,雙方在各自微博頁面上的持續發聲,也變得越來越激烈,雖沒有@彼此,但隔空吵架的意味顯然已經溢出屏幕。
例如,1月5日,伊朗駐華大使館官微便連發三條微博駁斥蓬佩奧言論。
而美國駐華大使館則在次日以羅列被刺殺的蘇萊曼尼的罪行進行“反駁”。
海外社交媒體對決:雙方高層齊上陣
如果說微博上發聲還屬于雙方爭奪輿論影響力的外圍,那么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特朗普和伊朗高層之間的較量絕對堪稱火花四濺。
自1月3日起,伊朗外長扎里夫陸續發出13條臉書推送,除多次誓言要對美堅決報復,更三次直接@美國總統特朗普喊話。
第一次喊話起于特朗普的“挑釁”——4日當天,他在臉書上威脅稱將對伊朗52處地點再度進行打擊,且其中一些地點“對伊朗和伊朗文化非常重要”。
5日凌晨,扎里夫便第一次@了特朗普。
在這條羅列三大罪狀的帖文中,他將美國此前的襲擊行為稱作“怯懦暗殺”,認為特朗普已嚴重違反國際法,而美國對伊朗文化遺址的襲擊則是一種戰爭罪。
▲扎里夫(新華社)
特朗普顯然不會同意扎里夫的觀點。當天中午,他便不點名回應了扎里夫所謂“戰爭罪”的說法。
“他們可以殺害我的人民,他們可以對我的人民施以酷刑和殘害,他們可以用路邊炸彈炸死我們的人民,但我們卻不能碰他們的文化遺址?那是行不通的?!碧乩势照f。
6日凌晨,扎里夫再次向特朗普發出一連串詰問:
“特朗普,在你的一生中是否見過這樣的人山人海?你仍然想聽從跳梁小丑們關于我們地區的建議嗎?你仍然幻想你能摧毀這個偉大國家和人民的意志嗎?美國在西亞邪惡勢力的終結,已經開始。 ”
隨著這條臉書同時發布的,還有一組當日蘇萊曼尼將軍悼念儀式上人山人海的照片。
▲圖片源自扎里夫推特
而三個小時后,特朗普再次重申了他的立場:伊朗永遠不能有核武器!
事實上,這兩天伊朗方面直接上場懟特朗普的,不是只有外長扎里夫。
針對特朗普“將對伊朗52個目標進行打擊”的威脅,伊朗總統魯哈尼7日在社交媒體上以數字“290”進行回應,警告美國“永遠不要威脅伊朗”。
“那些提及數字52的人也應記得655號航班罹難的290人。永遠不要威脅伊朗。”他說。
魯哈尼所提到的IR655號航班,于1988年7月在伊朗周邊空域遭美軍擊落,當時機上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罹難。對此美國政府稱失誤,但伊朗則認為是刻意擊落。事后,伊朗航空仍于該路線上使用此航班號,以銘記該次空難事件。
“短兵相接會越來越少,非傳統手段作用將越來越大”
可以看出,這種高層齊上陣向對方的喊話,既宣示了立場,某種程度上也更像是對己方的一種加油。
而很顯然,無論是在中文微博還是海外社交媒體上,美伊雙方也都在試圖通過密集的信息輸送獲取網絡民意的支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海灣研究中心主任丁隆教授用輿論戰“第二戰場”,來形容此次美伊雙方在社交媒體上的“交火”。
▲圖片源自伊通社
在他看來,這種通過社交媒體相互打輿論戰的方式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
“作為一種便捷、直接的即時溝通方式,政治家使用社交賬號交流已經是普遍現象。但美伊此次沖突的特殊之處在于,雙方缺乏正常的溝通渠道,這種情況下社交媒體就成為試探對方立場、傳遞信息甚至打心理戰輿論戰的最佳平臺。”丁隆說。
丁隆指出,威懾對方、占據道義的制高點以及通過影響輿論“帶節奏”,顯然是雙方這場輿論戰的主要目的。
而互聯網的現實反應似乎也證實了這一手段的有效性。丁隆甚至預測,作為當今最迅速、便捷的溝通方式,未來主戰場之外的社交媒體輿論戰越來越不可忽視的,“今后不是所有的沖突最后都會變成熱戰,例如這次雙方說了這么多天,美伊軍隊根本沒有見面,真正的軍事沖突也沒有發生,以后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多,短兵相接會越來越少,非傳統的手段發揮的作用反而會越來越大?!?/p>
但丁隆也強調,再激烈的輿論戰,也是輔助手段,關鍵還要以主戰場的實力做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