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宸芫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還有6天,小米SU7上市。
為此,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加緊在微博、微信視頻號等社交平臺上造勢,每天公布一些小米SU7在產品設計、渠道鋪設或生產制造等方面的進展。
3月22日,幫寧工作室探訪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小米汽車工廠,看到偌大的停車場上,幾乎停滿了SU7新車。此前一天,雷軍透露SU7在渠道上的進展,稱從3月25日起,全國29城交付中心和銷售門店開門接待訪客。
▲小米汽車亦莊工廠停車場
除了小米SU7,以“7”命名的新能源汽車扎堆上市,僅今年3月中上旬就有2款。
3月20日,紅旗EH7上市,推出5款配置車型,價格為22.98萬~30.98萬元,這是紅旗新能源子品牌獨立運營后推出的首款車型。剛剛升任一汽集團總經理的劉亦功現身發布會,這是他履新后首次公開亮相,說明紅旗品牌乃至中國一汽對紅旗EH7的重視程度。
▲一汽集團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劉亦功
一周前,3月14日,東風奕派旗下首款產品——電動轎跑eπ007上市,推出增程版、純電版等4款車型,增程式版售價15.96萬元,純電動售價16.66萬~19.96萬元。
再往前,坦克700hi4-t、極氪007、智界S7、榮威D7、一汽-大眾ID.7VIZZION……
放長到近幾年來看,上市的汽車產品熱衷于以“7”命名,尤其是新能源。進入2023年,這種趨勢更為明顯。據幫寧工作室不完全統計,從2023年到目前,各廠家共推出21款名稱帶“7”的車型,其中16款已上市。
“7”到底有什么魔力,讓車企都喜歡以之命名?這些車型在市場上反應怎樣,又在車企規劃中占著什么地位?
聚焦中大型轎車
2023年以來,在上市或亮相的“7”里,以中型和中大型轎車居多。
根據車型分類,這些產品幾乎都是中型車及以上。其中,中型和中大型數量相當,均為9款;大型有2款,另有1款緊湊型。從種類來看,轎車居多,有13款;其次是SUV,有7款,另有1款MPV。
從戰略角度來看,新“7”中,大部分是車企的旗艦產品,有的甚至是開山之作,代表車企當前最高造車和技術水平。有的車型肩負走量任務,有的車型承擔品牌向上的使命。
最近話題熱度最高的SU7,是小米汽車首款量產車,將于3月28日上市。它代表了小米汽車的造車理念——先進X生態、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雷軍認為,SU7是小米的心血之作。
紅旗EH7對紅旗新能源子品牌乃至中國一汽而言,亦有重大戰略意義。該車基于全新FMEs“旗幟”超級架構打造,在性能、續航及智能化方面,都展現紅旗的最高水平。
這款車是紅旗以全新架構進軍新能源領域的第一步,承擔紅旗進軍新能源領域的重任。它能否一炮而紅,或對一汽紅旗未來的新能源發展之路,產生重要影響。
eπ007也有類似使命,它還明確了走量的任務。東風奕派成立之初,就確定聚焦主流市場,目標群體為追求品位和品質的新中產用戶。eπ007是東風奕派的開山之作,是東風公司55年技術沉淀和優勢資源的集成者,是東風新能源躍遷行動的重要里程碑。
▲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陳昊
從價格來看,大部分“7”聚焦在15萬~30萬元,這也是2023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競爭最為激烈的細分市場。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在15萬元~20萬元區間市場,性價比之爭成主旋律,30萬元以下車型仍是市場主流。2023年,無論是BEV抑或PHEV,不足30萬元車型的銷量占各自品類的絕大多數。
從產品特點來看,車企也樂意將最新技術成果搭載在“7”車型上。
小米宣稱,SU7擁有五大核心技術,包括小米超級電機、小米自研CTB一體化電池技術、小米超級大壓鑄、小米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以及小米智能座艙,在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實現了眾多全球第一、中國第一。
紅旗EH7亦創新突破一系列行業瓶頸,搭載自研高轉速電機,轉速高達22500轉/分鐘;還搭載了自主研發的“旗偲”智能平臺,保證車輛能持續進化。其行業首發低溫電芯,冬季續航保持率可達到70%,工況續航820公里車型,冬季續航可超過500公里。
從市場來看,大部分帶“7”的車型都是或曾是細分市場的明星單品,比如銀河L7、理想L7、深藍S7等。
在SUV領域,比較有影響的是理想L7。這款中大型SUV于2022年9月上市;L7 Air版于2023年2月上市,價格為30.18萬~37.98萬元。
2023年,理想L7賣出13.4萬輛,平均每個月上萬輛,在新能源SUV銷量中排名第7。
在轎車領域,2023年12月上市的極氪007是新秀,這款中型轎車價格為20.99萬~29.99萬元。今年前兩個月,它累計銷量超過1萬輛。
搶占用戶心智
車企的考慮、市場的反應,賦予了含“7”車型非凡的意義,每款新車都承載著品牌對市場份額、品牌形象、技術領先等多方面的期望。
當數字“7”成為新能源汽車命名的潮流后,有車企不惜將原有車型名字改為“7”,如仰望U7原本命名為U6,后改為U7。
車企為何紛紛衷情于“7”?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eπ007
其一,首因效應。該觀點得到業內大部分人認同。
首因效應,也稱為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這種效應對人們以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有重要影響。
有人認為,燃油車時代的RS7、寶馬7系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到新能源汽車時代,車企就偏向將“7”作為自家高端產品的名字,以延續人們的認知。
其二,受英特爾命名規則影響。這或與互聯網企業入局汽車行業有關。
在英特爾處理器的命名規則中,有一類叫代數和性能級別,數字越大代表性能等級越高,如3是基礎配置,5是高性價比,7是高端旗艦,9是豪華頂配。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里,最早以“7”命名的是北汽EU7,但這款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并未引起波瀾。隨后便是小鵬P7,它在2020年剛面世時,宣傳的定位是豪華智能電動車,上市后一度成為爆款單品。
繼小鵬P7之后,蔚來、理想等一眾互聯網造車勢力也采用上述形式,將旗下中型或中大型的高端旗艦產品命名帶“7”,并取得不錯成效。
很快,這種命名風格傳染到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品牌中,如長安啟源A07、騰勢N7、飛凡F7,它們中也誕生了不少明星產品。
有業內人士認為,采用上述命名方式,理論上可降低車企試錯成本。
其三,帶“7”的名字簡單,便于記憶。
有人分析認為,新能源汽車命名的核心要點是寓意好、和汽車有關聯性、好記。
采用數字“7”,不僅消費者易于記憶和識別,還能在產品傳播過程中,保持名字在口頭和書面的一致性和準確性,這種現象更易在新生品牌上體現。
▲紅旗EH7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行業內卷加劇,一些新生品牌為搶占市場先機,也選擇將首款車以車市印象深刻的數字“7”來命名,如小米汽車的首款車——SU7,東風奕派的首款車——eπ007,紅旗新能源子品牌的首款車——紅旗EH7。
這也是小米SU7名稱的由來。雷軍曾吐槽道:“我也不明白國內車圈,大家的車為什么都叫7系。后來我也跟著大家改成7,叫SU5可能不好,那就叫SU7?!?/p>
當然,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偏愛“7”,歸根結底都是車企想用一個好聽的名稱,在第一時間搶占用戶心智,提升產品附加值。
不過,隨著帶“7”的車型越來越多,這種命名辦法還會奏效嗎?“7”是否終有一日被拉下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