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重慶人口負增長
與全國趨勢一致,第二人口大省山東在2022年出現負增長拐點后,于2023年進一步下滑。2023年末,山東全省常住人口10122.97萬人,比2022年減少了約40萬人,成為當前已公布數據省份中下跌幅度最大的省份。
同樣是在2023年,人口第一城重慶結束了持續18年的增長態勢,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91.4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1.91萬人。
僅從經濟增速來看,山東與重慶在2023年均有著不錯的增長。2023年,山東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萬億元,GDP同比增長6.0%,增速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年初保5%的任務目標。重慶GDP則在2023年邁上了新臺階,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6.1%。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向時代財經分析,山東與重慶在2023年,都實現了經濟增長領域的自我超越。在產業結構上,兩省份雖均已開啟產業轉型升級,但目前傳統制造業仍占據較大份額,在就業崗位與薪資待遇待遇上,稍遜于以數字經濟等新型產業為主導的東南沿海地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些年無論是在城鎮私營單位還是在非私營單位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都是年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其后大多為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而這些高收入行業,在山東與重慶暫未形成規模集中。產業結構相對傳統,對外省勞動力的吸引力尚有待加強。
除此以外,作為過去常住人口增量的主要來源,山東與重慶的自然增長人口也出現了負值。
2016年全面二孩正式實施的當年,山東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10.84‰,其出生人口更是達到177.06萬人,約占全國的1/10。同一年,重慶也出現生育高峰,出生人口達38.3萬人,比2015年多5.98萬人,增幅為18.52%。這一年,山東與重慶常住人口分別增長了107萬、40萬,自然增長人口提供了絕大多數的人口增量。
隨著各地人口數據的陸續出爐,中國最新的人口版圖也逐步清晰。
截至3月28日,已有23個省份發布了2023年常住人口數據,其中16省份出現下跌,其余7省份呈現增長的態勢。人口第二大省山東,2023年常住人口下降了近40萬,在已公布數據的省份中跌幅較為明顯。
不止山東,近年來經濟增速表現亮眼的重慶與四川,人口增長也由正轉負,2023年常住人口分別下降了21.91萬人、6萬人。
而在7個人口正增長的省份中,浙江、海南、江蘇的人口增量繼續擴大,貴州成為當前中西部唯一保持正增長省份;北京、上海、天津則在2023年扭轉了過去人口流失的態勢,常住人口增量由負轉正。
在全國人口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各省份的人口趨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浙江增量仍居全國首位
從已公布的常住人口增量來看,浙江穩坐第一把交椅。
根據浙江省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數據公報》,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6627萬人,與2022年末常住人口6577萬人相比,增加50萬人。這一增量較2022年的37萬更大。
海南與江蘇則緊隨其后。2023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10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萬人,江蘇省852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萬人,目前位居全國第二、第四。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的人口增量明顯高于上年,增加了約9萬人。
人口增長分為出生人口與死亡人口之間的差額帶來的自然增長,以及人口流動帶來變化的機械增長。而一個地區人口的增量,是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加總后的結果。
以浙江為例,2023年全省出生人口為38.3萬人,死亡人口44.0萬,自然增長人口為-5.7萬人,自然增長率為-0.86‰。據此計算,去年浙江機械增長人口即跨省凈流入人口為55.7萬人。
這意味著,在全國人口增長明顯放緩的背景下,省際間的人口流入對地方常住人口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
“這是必然的規律,”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牛鳳瑞告訴時代財經,無論是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還是高質量發展,人都是第一生產要素。在無外界因素干預的情況下,人口總是會自發地向經濟增長快、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充滿發展活力的地區遷移。
常住人口增量第二高的海南,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從經濟增速來看,隨著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穩步推進,近年來,海南經濟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客觀上為其人口流入提供了基礎。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海南省GDP增速達9.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二。而從各省份公布的2024年GDP增速預期目標來看,海南也以8%左右的預期增速目標領跑全國。
而作為GDP排名前列的經濟大省,江浙兩省雖因基數大等原因,近兩年GDP增速不如海南省那般“一騎絕塵”,但2023年江蘇仍保持有5.8%的增速,浙江的增速更是達到了6%,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更直接體現居民福祉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2023年,浙江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6萬元,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國第三;江蘇則以5.26萬元位居全國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