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
嘉 賓:
劉世錦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肖 鋼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證監會主席
劉尚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丁元竹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張新紅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不知不覺間,城市的道路上出現了小黃車、小藍車,餐廳里、車站里、電影院里出現了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旅游出行有民宿短租,共享辦公、共享服裝、共享車位、共享健身倉……
共享經濟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觀念,為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創業創新等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怎么看待“萬物共享”的概念?它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我們邀請了五位專家進行探討。
1.經濟新動力帶來發展新氣象
記者:共享經濟本質特征是依托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和相關平臺,促進資源更高效率的配置與利用,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您怎樣看待共享經濟的概念?它有哪些不一樣的呈現形態?會帶來哪些新的氣象?
劉世錦:就共享經濟的概念而言,大體上說,共享經濟有一個平臺,有一張網,在平臺上聚集了大量的供方和需方,以前所未有的時間和空間尺度進行匹配交易,大幅度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劉世錦
它有幾個特點,一是大多數交易采取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形態;二是供求雙方相互對接、匹配、組合的可能性、靈活性比以往有了若干個數量級提升;三是消費者往往也是生產者,積極性、創造性空前增加。
目前共享經濟概念不大清楚,恰恰說明了共享經濟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能。從調研和接觸到的資料看,共享經濟發展有幾個重要特征。一是發展迅速、涉及面寬;二是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再到產業組織創新;三是共享經濟正在形成新的增長動能。
肖鋼
肖鋼:共享經濟與誠信社會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資源擁有者、資源使用者和平臺運營者互不相識即可完成交易、分享資源,其基本前提就是信任。相反,隨著共享經濟信用數據不斷積累和運用,人們對共享平臺以及共享資源或服務的接受度與信任度進一步催生共享經濟與信用信息體系發展。
劉尚希:共享經濟正在顛覆現有的政府與市場關系?,F有的政府與市場關系是建立在工業經濟基礎之上。工業經濟是以專業化、集中化、規?;藴驶癁樘卣鞯慕洕M織方式,由此形成與此對應的社會結構和政府組織體系。
在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換過程中,共享經濟成為不同于工業的新型經濟組織方式,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把原來時空隔離的供需連接起來,各種資源被數字化,實現生產價值和消費價值的共享。政府該管什么、不該管什么,其理論依據從固定界域的公共產品轉變為共享行為中的公共風險。
劉尚希
丁元竹:共享經濟最主要的社會意義是對“高增長、高消費”,尤其是一次性消費和“用一次就扔”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革命。這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型經濟業態,帶來了人與人關系模式的改變,必將改變社會保障的體制機制,也預示著市場的監管方式將得到改變,基于雇傭方式的社會保障體系將進行相應創新。
張新紅:在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產能共享正悄然興起,出現了多種產能共享模式,對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開始體現。
調研發現,多種模式的產能共享平臺開始涌現。從平臺發起主體看有四種類型:一是互聯網創業者發起組建的產能共享平臺,二是行業主管機構牽頭打造的產能共享平臺,三是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打造的垂直性產能共享平臺,四是制造企業依托優勢資源搭建的眾創型共享平臺。
2.實踐探索中穩步前進
記者:我國共享經濟規模持續擴大,質量不斷提升,創新創造活躍,為經濟轉型發展和擴大就業注入了強勁動力,在一些領域引領了世界潮流。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共享經濟也遇到成長的煩惱。您怎么看待共享經濟目前遇到的挑戰,以及長遠的發展趨勢?
劉世錦:共享經濟帶來以前未曾遇到的挑戰。共享經濟具有新舊動能轉換的特性,總體來看明顯提高了效率。更大挑戰來自于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企之間關聯界面發生了重要變化。
共享經濟平臺上聚集了企業,平臺本身也是企業,它向平臺上的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政府有關部門的關系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與平臺企業所提供的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產品發生錯位或沖突。共享經濟中企業注冊地與經營范圍全國性甚至國際化之間的矛盾。
丁元竹
肖鋼:調研中發現,誠信體系建設仍然滯后,信用體系覆蓋面較低,主要問題表現在:一是法規缺失。有關部門對共享經濟平臺征集數據的資格,統一發放執照,但對征集數據的內容、行為以及運用沒有規范。二是信用信息割裂?,F在由民企運營的個人信用體系和網絡支付系統,基本實現與共享經濟平臺的無縫對接,但政府部門公共數據開放不夠。三是信用信息保護薄弱。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模式下,共享經濟平臺存在過度采集用戶信息情況。
劉尚希:要解決當前制約共享經濟發展的問題,應抓住以下幾點:
一是把勞動關系與社保關系分開。建議盡快修法,以與共享經濟發展相適應。
二是對平臺企業的市場準入、監管標準,宜粗不宜細。適當調整“發展與監管并重”的思路,鼓勵創新,激勵發展應放在第一位。監管應當以公共風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是改變“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傳統監管分工。
四是不用舊的規則來約束新事物,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規范”。應用“可控的無序”來衡量共享經濟發展中的風險。
張新紅:從發展趨勢看,制造業將成為共享經濟的“主戰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越來越多的制造業領頭企業開始布局產能共享,二是細分領域將出現“一業一平臺”態勢,三是資源配置方式變化引發產業組織創新,四是產能共享平臺的智能化、生態化、國際化步伐加快。
3.以良法“善治”促健康發展
記者:解決共享經濟發展“好不好”的問題,要提高共享經濟治理水平,以良法“善治”促進共享經濟高質量發展。您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新的經濟形態對政府的管理思路、理念、方式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劉世錦:共享經濟發展很快,一些地方發展與監管的矛盾日益突出,但倉促出臺全國性管制法規并非明智。鼓勵地方政府先行先試,搞一些彈性較大的指導意見或試行辦法,允許“自選動作”,經過一段時間總結比較提高,再形成全國性法規政策。
肖鋼:要加快建設共享經濟的誠信體系。一要抓緊制定有關法規,明確共享平臺在誠信體系建設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規范其采集、運用各參與主體信用信息的行為,監督平臺數據系統安全運營,明確共享平臺信用信息報送或共享的原則、內容、方式和標準要求,將共享經濟相關主體信用情況納入政府征信系統,支持推動共享平臺、第三方征信機構及政府部門信用平臺對接。
張新紅
二要適當開放政府部門的公共數據,對經過認證的共享平臺可授予一定權限查詢有關部門、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以及犯罪記錄信息系統,并由其承擔相應責任。
三要建立共享經濟的信用信息共享聯盟,強化行業自律管理,實行誠信行為“紅黑名單”制度,建立跨地域跨行業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四要開展共享經濟信用大數據應用示范,支持共享經濟平臺利用大數據監測、用戶雙向評價、第三方認證、第三方信用評級,強化用戶身份認證、信用評級、風險預警和信用管理能力。
五要遵循屬地化管理原則,對共享經濟平臺的監管應以注冊地為主,并建立注冊地與非注冊地相關管理部門之間依法履行監管職責的聯動機制,探索政府部門、企業用戶和公眾共同參與、協同治理新模式。
劉尚希:促進共享經濟健康發展亟須轉變政府監管理念。政府監管要從“裁判”轉向“領隊”。工業經濟基礎上的科層組織管理延伸到整個社會,形成了政府制定規則,市場遵守規則的公共管理格局。以平臺型組織為標志的信息社會已經來臨,大數據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提供了技術手段,但個人行為數據可能被濫用成為新的公共風險。
政府要有效監管市場,離不開市場提供的技術手段,也離不開市場主體的自律相配合,特別是平臺型企業的自我監管。
政府應當轉向“領隊”角色,引領共治,實現人人參與,共建規則,人人遵守,人人共享。這種共治理念鑄成的協同監管方式,與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也是內在一致的。
丁元竹:隨著參與共享經濟的自由職業者不斷增加,政府須制定統一的勞動條準,建立相應的補償保險、健康福利、休假、探親假、補償金制度以及保護殘疾人權益等政策。
張新紅:產能共享的健康快速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營造好的環境。就產能共享發展方面,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產能共享相關的研究和宣傳。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與做法,形成示范案例,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和創新發展共享經濟尤其是產能共享的良好氛圍。
二、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對產能共享多看一眼,對已經成形且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創新平臺“見苗澆水”。同時,鼓勵和引導各類風險基金更多支持產能共享平臺發展。
三、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研究制定產能共享發展指導意見或行動計劃,鼓勵行業主管部門、行業領頭企業搭建產能共享平臺,在資金、稅收、科研獎勵、金融信貸、服務創新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助力實現“業業有平臺”。
(人物素描:郭紅松繪)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16日 07版)
下一篇:習近平同瑙魯總統阿迪昂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