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式各樣的手機APP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便捷工具。然而,一些APP在會員充值上默認“自動續費”,還有很多人抱怨,APP內根本找不到關閉“自動續費”的入口。這些都是消費者吐槽已久的問題。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安庭提出了《關于加強付費軟件“自動續費”亂象監管治理力度的建議》,引起廣泛反響。事實上,2019年,有媒體調查顯示,50款熱門付費軟件中的七成以上,在會員包月、包年服務套餐中,暗藏“自動續費”的消費陷阱。某知名投訴平臺上,以“自動續費”為搜索條目的投訴件,從2020年的3萬多條,暴增至如今的14.8萬條。
一鍵關閉“自動續費”,有這么難嗎?
“自動續費”的“彎彎繞”咋就關不了? 圖源:視覺中國
一
“入坑”容易“退坑”難,“續費”容易“退訂”難。不少網友感慨,縱覽現今較為主流的APP,幾乎沒有一款可以在“一鍵退訂”上為消費者大開方便之門。
梳理大家的投訴和網友們的吐槽,“自動續費”主要存在以下套路。
一是主打一個“悄無聲息”,在“無提醒”情況下開啟“自動續費”;二是主打一個“暗箭難防”,取消“自動續費”功能后仍在扣費;三是主打一個“措手不及”,提前扣費,想退都來不及;四是主打一個“強行捆綁”,想享用平臺服務的優惠價,就必須勾選“自動續費”這一“必選項”;五是主打一個“暗度陳倉”,原有低價合約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偷偷漲了價;六是主打一個“猝不及防”,點擊彈窗即下載,下載即扣費;七是主打一個“吃相難看”,想要提前取消就必須先補齊差價。
在重重套路之下,只要用戶同意了“自動續費”,再想取消可不是那么容易,“套娃式”解套往往是必經之路。
有網民就總結,有些APP,“一鍵完成”的“自動續費”,卻需要“N鍵取消”:首先,需要在APP內取消連續包月/包季/包年服務;其次,需要在手機系統設置中取消訂閱服務;最后,還需要打開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取消綁定的自動扣費。而且每一步之間,經常都不是自動跳轉,不少消費者就容易因此疏忽漏過。如此“套娃式”取消續費,年輕人尚覺心累,更遑論老年人和未成年人。
以上種種,都讓消費者憤慨:看似每次收費都不多,但日積月累下來,也成了一筆不小的開支,何況這已經涉嫌侵犯消費者的選擇權和知情權。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怎么卻“被大風刮走了”?
某軟件的會員訂閱頁面顯示,消費者要想訂閱會員,只有3個付費選項,自動續費不選不行 圖源:“新華視點”微信公眾號
二
困擾大眾已久的“自動續費”,難道就沒有人管管嗎?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關注度一直都很高。2021年9月以來,多款APP“自動續費”取消難的問題就被央媒曝光過。市場監管總局、工信部、中消協也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明確“采取自動續訂、自動續費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征得用戶同意,不得默認勾選、強制捆綁開通。在自動續訂、自動續費前5日以短信、消息推送等顯著方式提醒用戶”等內容,并對涉事經營主體予以通報、要求整改。
然而,盡管有相關法律法規作為依據,但不少付費APP仍心存僥幸,甚至陽奉陰違,針對退訂服務設置重重關卡?!肮堋钡霓k法有了,但“改”的成效不大。這是為何?
首先,商家擅長玩“文字游戲”。比如《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規定“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但商家和消費者對“顯著”二字的標準和認知顯然不同,法律條文中也并未對“顯著方式”進行明確定義,給了別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機。
其次,個體案例難以引起重視。有些個體消費者在申訴時,客服會以付款前推送的相關條款應對,讓申訴者只能自認倒霉。此外,個體消費者涉及的金額通常較小,維權的經濟和時間成本較高。
最后,違法成本尚不夠高。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我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活躍APP數量達261萬款。想要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應用程序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管執法,難度很大。即便用戶投訴“自動續費”,處理結果也僅限于退還消費者訂閱費用,違法成本并不高。
如此種種,導致不少消費者稀里糊涂地進入了消費套路,稍不注意就被扣了錢、續了費。
2023年初,工信部發布APP管理新規,共提出26條措施,明確APP自動續訂及自動續費方式 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三
從“自動續費”功能的初衷來看,它本應是消費者和商家“雙贏”的一項服務,消費者能夠以更劃算的價格獲得內容和服務,商家也能因此增加用戶的黏性和穩定性,提高平臺盈利。
但被剝奪了選擇權和知情權的“黏性用戶”,卻紛紛想要逃離——始發于“雙贏局面”,卻因商家失了誠信、用戶失了利益而造成“兩敗俱傷”。
安庭委員提出的“取消強制自動續費”這一提案,并不是無解之題。治理“自動續費”亂象,需要整個行業的自覺行動,關鍵在于從制度機制上規范起來。
比如,2024年1月1日起,深圳正式實施了《深圳經濟特區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其中明確規定“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五日,以電話、短信、即時通信工具、電子郵件、消息推送等有效途徑將服務內容、扣費金額等事項告知消費者”,還將對違反規定者處以罰款,抬高了“自動續費”亂象的違法成本,網友大呼“給力”“建議全國推廣”。
又如,行業協會可以探索建立健全“退訂服務”的統一行業標準,參考“七天無理由退換貨”這一機制,在期限內代扣可以選擇“反悔”,或者讓用戶“先體驗再購買”。
再如,讓產業鏈上下游“一損俱損”。除了對違法違規的付費平臺本身實施相應的處罰措施,監管部門還可以警示應用商店、服務平臺等加大對其內容的審核與監管力度,讓任何違法違規行為都能被各方警惕和抵制。
互聯網環境下,用戶的“長情”是非常稀缺的資源。與此同時,迭代層出的各類APP也讓用戶的分辨力更加敏銳。“自動續費”這一看似“機靈”實則短視的市場行為,不僅會傷了長情用戶的心,也會讓新晉用戶望而卻步,可謂得不償失。
只有經營者用心用情真誠經營,監管部門亮明利劍形成聯動,真正做到能夠一鍵關閉“自動續費”,有效遏制和叫停強制“自動續費”現象,劃出不可觸碰的高壓紅線,才能讓消費者安心消費,讓線上消費市場更加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