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經濟大海中強勁涌動的新浪潮。
這個春天,我們向新出發,追新而行。
在生產線,在田野,在實驗室,在中國經濟大海的水滴之中,去探尋,去發現,那些新的力量,新的機遇。
這一趟關于“新”的旅程,從古老的農業開始。
長在工廠里!秧苗“坐電梯”“穿山洞” 不排隊!
南方水稻機械化種植一直是我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最大短板。水稻第一生產大省湖南,今年把集中育秧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工程,力爭3月底前建成一批集中育秧設施,在春耕生產期間正式投入使用。這些新設施正在給當地糧食生產帶來新的變化。
這是我國南方水稻生產的最新一代自動化育秧流水線,目前已經開始了今年早稻的育秧工作。在這樣的流水線上,一個個秧盤“坐電梯”“穿山洞”,實現了育秧的全程機械化。
生產這臺裝備的企業負責人龔明告訴記者,這一套育秧流水線最不一樣的就是兩個字:高速,之所以高速,是因為從供盤、供種到覆土、碼垛全過程實現機械化,只需要1.8秒一盤。讓育秧流水線保持高速運轉、一個個秧盤不會排隊等待的秘訣,來自上面的31個傳感器,它們在不停地感知每一個關鍵部位的實時狀態,發出一個個精準指令。
“靠天種田”?其實你可以“靠科技種田”
高速育秧機的使用,不僅提升了育秧的速度,也在提升耕地的產出效率。在湖南益陽市迎風橋鎮調研時記者看到,鄒家橋村、新花園村、鮮魚塘村和黃花侖村四個村的村集體,共同出資籌建的育秧工廠已經完成了主體結構搭建,將從今年春耕開始,徹底改變當地的大田育秧模式。而把育秧環節從大田搬進工廠,對于雙季稻種植帶來的改變將是巨大的。
以往,農戶們只能在天氣回暖后的3月20日開始大田育秧,每一段適宜生長的光、溫、濕等環境都要靠在自然環境中等待??傆脮r36天左右,可以在4月底進行插秧。在這期間,如果遇到倒春寒,秧苗將會面臨大面積損失的風險。而為了趕在7月20日左右的農時播種下一茬晚稻,第一茬也只能選擇短生育期的早稻品種。但生育期短的早稻品種,產量卻不高。
現在,工廠里育秧不再受外界氣溫影響,可以提前到3月10日開始育秧。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控制,每時每刻都是適宜生長的環境。因此總用時也縮短到22天,插秧可以提早到4月上旬。這期間,也不再擔心倒春寒等氣候變化影響。同時可以選擇生育期更長的早稻品種,讓產量更高。
正因為通過科技彌補短板,讓產量和安全性有了保證。當地推廣雙季稻種植,正在從以前的政策補貼驅動型逐漸轉向科技驅動型。
今年,湖南將在全省117個種糧的區縣市全面推開集中育秧設施建設,新(改)建集中育秧設施共3797個,面積1800.4萬平方米,新增服務大田面積550萬畝。
用代碼種田!農田可以這樣酷
新一代的高速育秧流水線,最初的科技成果其實是來自農業農村部南方智能育秧(苗)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由湖南益陽的一家農機裝備制造企業與湖南農業大學共同承擔。院校負責前沿課題研究,企業負責科技成果轉化。
在這里,科研人員們已經開始了高速育秧流水線后續的研發。因為排種器的轉速比傳統的要快,沖擊力會增大,尤其對于谷粒比較長的秈稻品種,更容易造成機械性損傷。因此他們通過計算機建模模擬,來著手改進排種器的螺紋結構。嘗試模擬把直槽改成斜槽或者人字槽,也可以模擬秈稻、粳稻等不同類型的種子,進行排種過程的優化實驗。
在這個重點實驗室里,不僅僅是水稻,其他糧油作物及蔬果的創新型裝備也在同步開展研究。 更加“新潮”的還有一款油茶果采摘機器人,為了讓機械手可以識別出不同遮擋狀態下的油茶果從而進行精準采摘,他們已經用計算機進行了大量的圖片識別學習。
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重點實驗室里開展課題的共同點,都是圍繞新技術如何嫁接到農業生產。他們使用AI學習、仿真模擬、圖像識別、自動避障等數字技術,為未來農業的育苗、采摘、品質鑒定等場景探索新的可能。
為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涉農科技領軍企業,農業農村部去年遴選了150個重點實驗室,聚焦不同品種,聚焦種植養殖等不同領域,圍繞突出短板全面開展科技創新。
數據洞察:新質生產力將打開未來農業新空間
過去一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達389.7公斤、同比提高0.75%,比近3年年均增長率提高0.51個百分點。我們知道,要想提高糧食產能,除了靠面積增加外,更要靠單產的提升,這就離不開農業科技的突破。
每研發出一個好的高產品種,都會打開一種作物在一類地區的增產空間。南方地區要利用冬閑田種油菜,就必須把生育期壓縮到180天左右,才能不耽誤下一年種早稻。去年最新育成的短生育期的油菜“中油早1號”,生育期只需要169天,還創了高產紀錄,在解決這一問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良種還要配套良技,2023年我國在300個主產縣,推廣玉米和大豆的密植技術,其中重點縣示范區玉米的平均密度每畝增加了500—800株,按每株產3兩籽粒算,畝均就可增產150—300斤左右。而能讓作物間距縮短,除了耐密品種外,靠的還是密植技術長達十多年的科研攻關。
農機裝備短板的加快補齊,也在形成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比如南方6億多畝丘陵山地一直缺少適用的小型機具,作業效率質量都上不來。經過攻關,去年多款丘陵山地拖拉機完成樣機試制,能夠適應15度以下坡度作業,而未來經過繼續探索,將徹底解決南方山地“無機可用”的問題,帶動作物產量的穩步增長。
當然,代表未來趨勢的智慧農業、數字農業,也在國家項目的支持下,為第一產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目前累計支持建設31個國家智慧農業創新中心、分中心和97個國家智慧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去年還遴選認定了94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有效示范帶動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
總監制丨申勇 閆帥南 張勤
監制丨王琰 劉若欠 唐怡
記者丨陳博 韓勇 楊居正 益陽臺
編輯丨孫濤 姜佳佳 張昊 張博
新媒體丨閆素 周彬
上一篇:比亞迪近日接受調研,新能源汽車、海外布局等問題最受關注
下一篇:青海春天突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