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超級大選年”,俄美歐“大三角”的三場選舉可謂最為重磅。15日—17日,被稱為“今年俄羅斯政治頭等大事”的俄總統選舉將舉行正式投票,引起全球關注。
俄總統普京將再次參選,謀求第五個總統任期。外界普遍認為,憑借超過80%的民調支持率,普京連任幾無懸念。不過展望未來,普京肩上的擔子難言輕松,可能面對較前幾個任期更嚴峻的挑戰。
選前民調:首推普京
選舉方式上,本次俄羅斯大選將開創幾個先例。
第一,將首次在大選中實行“多日投票”方案,即分三天舉行投票,而非集中于一天。
俄方稱,2020年新冠疫情后,選民們感到多日投票很方便,要求沿用這一方式。
第二,將首次在多個地區使用遠程電子投票,選民可在電腦、手機等移動端進行操作。
遠程電子投票此前已在俄杜馬選舉中使用,被證明有效、便捷。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在采取措施,預防“西方可能策劃對俄遠程投票系統發動網絡攻擊”。
第三,這也將是普京2022年簽署烏東四地(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入俄法律后,首次在上述被俄稱為“新地區”的范圍內舉行大選投票。
候選人方面,除普京外還有三位,分別是:自由民主黨領導人斯盧茨基,俄羅斯聯邦共產黨黨員哈里托諾夫,俄羅斯新人黨黨員達萬科夫。
3月11日是俄法律規定的可公開發布選前民調的截止日。當天俄三大民調顯示,普京可能獲得超過80%的選票,其他三位候選人有望分別得票5%左右。
外界普遍認為,普京連任已是“鐵板釘釘”。2018年大選時,普京的得票率為76%。
此外,雖然按照現行法律,選舉投票率不會影響大選結果生效,但作為反映選民參政積極性和對選舉認可度的指標,它無疑受到俄當局高度重視。
2018年俄大選時,投票率為67.5%。今年民調機構數據預計,投票率為71%—73%。
本次大選結果將在3月28日前宣布??偨y就職典禮將于5月7日舉行。
新的十字路口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馮玉軍指出,相比2018年俄大選,今年大選的背景有兩點值得關注。
其一,這是俄羅斯自2020年修憲以來舉行的首次總統選舉。根據現行規定,俄總統一屆任期6年,同一人不能連續任職超過兩個任期。
同時,根據上述憲法修正案“任期清零”條款,普京既往的四屆任期被“清零”,意味著普京今年勝選后可在2030年再度參選,成功的話可擔任總統至2036年,實現較長時間的執政。
其二,2018年俄大選盡管有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的陰影,但沒有發生全面戰爭。
此次大選則是2022年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的首次選舉。2年來,延宕不休的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政治、經濟、社會、與外部世界關系等方面產生歷史性影響。
“可以預計,即使普京能夠順利當選,未來執政之路也不會平坦?!瘪T玉軍說,俄烏沖突持續背景下,俄羅斯已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政治存風險,經濟被制裁,外交受西方孤立,這些挑戰都不可忽視。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指出,相比2018年,俄羅斯內外環境發生巨變,尤其表現在俄與西方關系方面。
6年前,在政治上,俄雖與西方不和,但尚能對話;經濟上,俄雖受西方制裁,但歐洲仍是其主要貿易伙伴。
6年后,俄羅斯政治、經濟上與西方關系緊張,俄實行“向東看”戰略,目前亞洲國家在俄外貿中的比重升至約70%。軍事上,俄與西方對峙對抗成為常態。
“普京模式”受認可
時間回到1999年最后一天。時任俄總統葉利欽曾緊緊握住接班人普京的手,留下一句沉甸甸的囑托:“照顧好俄羅斯!”
彈指一揮間,普京接棒葉利欽執掌這個地跨歐亞的大國已有20個年頭。風云幾多變幻,不變的是普京一直以來得到民眾廣泛擁護。
張弘認為,普京在大選前能以高支持率領跑民調,首先歸功于政績。
普京擔任俄總統的20年內,在政治層面實現總體穩定;在經濟層面通過打擊寡頭,收回了戰略資源控制權;在社會層面提高公共福利……這些使俄羅斯走上穩定發展軌道。
其次,普京的“高人氣”還在于,他當政以來在俄國內形成的弘揚愛國主義、尊重俄傳統價值觀的意識形態,具有很強的社會基礎,得到精英階層和公眾普遍認可。普京所倡導的保守主義、“可控民主”以及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也被社會廣泛接受。
再次,普京在外交上展示俄羅斯獨立自主的大國形象,面對北約東擴北擴,普京采取的反遏制做法為俄羅斯爭取了戰略空間,與精英階層重視安全的理念一致。
“總而言之,普京執政,給俄羅斯帶來的是發展道路的確定性。”張弘說,“如果普京當選,將繼續給俄羅斯政治帶來確定性和可預測性,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p>
擔子不輕松
盡管普京勝選幾無懸念,但分析人士表示,即將開啟第五任期的普京肩上擔子難言輕松。
安全上,普京勝選后,俄羅斯與西方、與北約的軍事對抗料將持續。俄烏戰場也將延續消耗戰拉鋸戰態勢。就在俄大選前夕,烏克蘭動用無人機密集發動跨境打擊,對俄施加政治軍事壓力,被認為意在影響俄大選。
張弘認為,烏克蘭簽署了總統令和法律,不與普京政府進行對話與和談。這意味著如果普京當選,除非烏克蘭修改和廢除法律,否則俄烏外交僵局很難打破。
外交上,隨著俄羅斯“向東看”“向東轉”,實際上關閉了面向西方的大門。普京的執政將使俄羅斯—西方關系改善難度增加。俄羅斯也將進一步面臨被西方孤立、邊緣化的壓力。
馮玉軍指出,只要俄烏戰事不結束、俄羅斯繼續控制烏克蘭部分地區,俄美、俄—西方關系就難見根本性好轉。即便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競選人特朗普在今年11月的大選中勝出和“重返”,也無助于改變局面。
張弘認為,俄—西方不僅在烏克蘭問題、安全利益上有矛盾,在全球政治、國際秩序和熱點問題上也有不同看法。俄羅斯反對西方中心主義,要做國際秩序的改革者。
經濟上,雖然俄經濟在戰時展現出韌性,但從俄央行維持16%的基準利率來看,當前俄國內穩物價、保供應、降通脹壓力仍然較大。
馮玉軍認為,盡管2023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6%,但這是相較于2022年的恢復性增長,且受軍工行業拉動。只有確保俄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才能對改善民生福祉產生積極作用。
張弘認為,俄與西方經濟“脫鉤”,實質上等同于部分放棄全球化。未來俄在西方制裁下,科技創新、工業現代化、石油收入等方面都將承受不小的壓力。
化風險,求破局
面對西方的圍堵和打壓,普京表現出繼續帶領俄羅斯取得新發展的決心。
普京上月發表國情咨文,全面闡述今后六年俄發展任務和舉措,包括擴大非能源產品出口、實施多個國家項目等,被視為競選綱領。
張弘指出,加強國內投資、拉動內需、提高社會福利,這些都是俄羅斯政府未來要著力推進的。但前提在于,需要確保俄羅斯財政收入的穩定。
“目前俄羅斯每年軍費約1100億美元,占GDP的6%。國防和安全支出占預算支出的40%。”張弘說,“烏克蘭危機的前景,將決定俄羅斯是否具備穩定的財政收入,以支持宏大的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計劃。”
在外交領域,普京也力圖破局,化解外部壓力。一段時間以來,俄羅斯積極深化同白俄羅斯、中亞國家、朝鮮、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關系。
張弘認為,普京開啟新任期后,將延續“向東看”戰略,同印度、中國等開展互利合作,保持與“全球南方”國家關系的穩定性。
在中俄關系方面,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也是中俄文化交流年。去年兩國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2400億美元。兩國關系將繼續高位運行。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