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仲麟】
3月9日,前波音質量經理,著名的波音吹哨人,62歲約翰·巴內特被發現死于自己的卡車之中。當地警方稱他死于“自我造成的槍傷”,換而言之,本應出庭參加與波音的訴訟相關詢問的約翰·巴內特,在這一天選擇了“自殺”。
波音吹哨人 約翰·巴內特
吹哨者之死
對于約翰·巴內特這個名字,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覺得很陌生。當朋友們紛紛把“吹哨人自殺”這個新聞發給我時,這個名字倒是勾起了我的回憶。
約翰·巴內特,在波音兢兢業業工作了32年,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老白男工程師,一絲不茍的進行質量檢查,可謂是波音黃金時期“工程師文化”的代表。
早在2016年,他就以“波音吹哨人”而聞名。當時的約翰·巴內特擔任波音北查爾斯頓工廠的質量經理,因為發現波音787的氧氣系統有四分之一是失效,向管理層反應無果后,他作為吹哨人挺身而出向FAA舉報。他的詳細情況可以看我此前的文章,可以說,若不是2019年737MAX導致的波音丑聞,他的哨聲將被波音徹底消音。
拋開政治立場等因素,作為一個民航從業者,我是非常佩服這位老前輩挺身而出吹哨的勇氣。站出來成為一個吹哨人,不僅僅會面對各種各調查和取證,在工作中還要面對周圍人異樣的眼神、上級各種談話與威脅、故意給穿小鞋和打壓,這種無處不在的或明或暗的壓力,無疑會讓人在精神上承受極大的壓力。而波音用各種手段打擊內部提出安全相關意見,早已不是秘密了。
在737MAX9飛門事件之后,FAA(美國聯邦航空局)派出專家組對波音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審查后就指出,波音內部存在對參與ODA(指定授權組織,既美國聯邦航空局根據飛機認證安全與問責法案,授權指定波音員工代表FAA進行監管的項目)項目員工進行打擊報復的問題。
對于參與ODA并代表FAA履行監管職責的員工,波音進行各種打擊報復,包括但不限于限制其職業發展機會(穿小鞋)、變更工作(打入冷宮)、無視意見等措施,變相對抗FAA所制定的內部監管。要知道這可是在737MAX丑聞之后FAA對波音所采取的監管措施之一,這無疑是一種“對抗組織調查”的行為。有著FAA授權的員工開展監管職責都面臨重重阻礙,如約翰·巴內特這種“內部野生吹哨人”會面臨什么樣的遭遇,我們并不難想象。
2016年約翰·巴內特向FAA吹哨舉報,結果FAA接到舉報后,對波音是一個連“罰酒三杯”都不如的處理態度。也因此,2017年約翰巴內特以55歲的年齡從波音退休的原因也不難想象了。畢竟當時美國的退休年齡是65歲,55歲退休是名副其實的“早退”。但約翰·巴內特在遭受打壓之后并沒有放棄,最終在2019年借著波音737MAX丑聞的東風,將當年吹的哨又吹了一遍,終于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成為了波音吹哨人的代表與旗幟。
正坐著飛機呢,門飛了……
而本次約翰·巴內特的“自殺”事件無疑是充滿疑問的。在“自殺”之前,約翰·巴內特正參加一場他和其他8名波音吹哨人對波音發起的訴訟。這場訴訟是指控波音破壞吹哨人們的職業生涯并詆毀吹哨人們的名譽。約翰·巴內特是原告之一,也作為證人出席并參與法庭的詢問。
根據他的律師發布的聲明所言,約翰·巴內特為這場詢問準備了很長時間。在周四(3月7日)辯護方(波音律師)就對其進行了長達7小時的詢問,而約翰·巴內特的律師也在周五(3月8日)用了一整天的時間進行詢問,但沒完成,于是準備周六(3月9日)繼續開庭詢問。然而在周六當天發現約翰·巴內特并沒有出現,隨后他被發現死于賓館停車場自己的卡車之中,警方結論為“死于自行造成的創傷”,也即“自殺”。
但疑問實在是太多了:借著第二次737MAX丑聞,約翰·巴內特終于得到了有利條件下和波音對簿公堂的機會,并且已經出席法庭接受詢問,為什么要在開庭接受詢問期間選擇“自殺”?這一場針對波音的訴訟對他來說意義非常,甚至可以說是給他過去七年的人生一個交代,在如此關鍵的時間節點上,他為何要“自殺”?
如果翻閱約翰·巴內特的歷史,他從1985年就在波音工作,見證了波音最輝煌的時期,為波音以及美國航空制造業兢兢業業工作了32年的時間。他在發現一個氧氣瓶有問題之后,能把所有的氧氣瓶全部檢查一遍,這又是何等的恪盡職守?他是當之無愧的波音脊梁,可謂是波音黃金時期工程師文化的余暉。這樣一個波音鐵打的基本盤到底遭受了什么樣的遭遇,才選擇了在與波音訴訟開庭期間“吞槍自殺”?如果他不是主觀意愿上“吞槍”自殺,又是誰殺害了他并制造了自殺的假相?到底是害怕他說出什么?當地警方又為何那么快認定他死于“自己造成的創傷”?
下一篇:五糧液發聲稱 拼多多店鋪售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