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在一檔節目中采訪提問專家如何看待:農村的人也應該在60歲的時候退休,退休了之后也應該領到退休金。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給出了這樣的答復,網絡上出現這樣的聲音,是有一定的道理。全民都參與社保,而社保是希望到退休的時候,能夠享受這種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生活。對于農村老人來說,其實他們也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權利。
陸杰華教授表示自己也認同要提高農村的養老金,要讓農民在一定的年齡,比如60歲或者說男女有不同的一種年齡(男性60歲,女性55周歲)也能夠實現退休的一種制度。
教授還表示,這個退休制度最重要的是提高農民的退休金,讓農民的退休金能夠維持他們退休后的生活才行。
農村老人現在的退休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水平呢?
對于生活在農村的老人來說,他們現在生活的現狀確實可以用“凄慘”這個詞來形容。農村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而這些年輕人想要在城市里扎根買房,孩子教育生活開支,基本上就沒有什么錢,剩余了甚至有些時候還需要在家種地的父母幫扶。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農村老人除了地里的那一點收入之外,年輕人忙著戀愛,結婚,忙著過好自己小家庭的生活,忙著還房貸,孩子教育等等,大多都不會給老人寄錢。
對于這些上了年齡的農村老人來說,又不可以外出打工,因為年齡那么大也沒人要,而年齡大了,地里的活也干不大動,養老金又比較少,他們的生活不能說是你吧,只能說是凄慘。
有些人可能會說,農村老人能過成這樣的生活只能怪他們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攢點養老錢。不知道說這樣話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態,農村老人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是汗流浹背才得糊口,辛苦地將自己的子女拉扯養大,在那個時候他們種地是需要交公糧,需要交農業稅,一年下來辛辛苦苦的種地,養活了城里的工廠職工,卻喂不飽自己家的孩子。
這一批農村的老人為國家的建設也做出了很多的貢獻,相對比生活在同時代的城鎮職工,他們可以在工廠吃飯,甚至工廠也會給他們分房,他們的子女也能去單位的學校,也能住單位的醫院,自己根本就不需要花什么錢。
不是說農村的老人年輕時候太懶沒有積攢積蓄,而是因為這一批農村的老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將自己的口糧分了出去。因此,鄭風田教授多次提出建議,應該提高農村老人養老的待遇,增發農村老人的養老金。
而現在對于那些沒有繳納過養老保險的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每個月只能領取不到150元的養老金一些經濟水平相對較好的地區,可能養老金會多一點,但全國普遍農村老人基礎養老金也不到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