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輿情分析師 劉霞
一、熱點事件概述
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公布《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并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設立獨生子女護理假,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在住院治療時,其子女每年可享受最多20天的護理假,其間工資照發。消息引發網友熱議,這樣的假期對于長期在外工作的“獨生子女”雖然很友好但更多網友擔心的還是落實問題。
2019年10月,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公告,向社會公開征求對《山東省優待老年人規定(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支持子女依法照護、探望老年人。用人單位應準許職工在老年父母生日或因病住院期間請假看望、陪護,為子女給老年父母提供精神慰藉等創造條件。對是獨生子女的職工,酌情延長陪護時間。老年人可自愿隨子女遷移戶口,依法依規享受遷入地基本公共服務。
不過,對于陪護假期的時間長短,征求意見稿中并沒有明確提及。
(圖片來源于官網)
二、輿情數據
齊魯晚報·齊魯蛙眼輿情大數據平臺以“獨生子女護理假”為檢索內容進行全網監控。通過對2020年7月5日-7月6日15時的數據進行整理,全網與該事件相關信息量為6615條。
從熱門話題分析,以#獨生子女護理假#、#深圳擬設獨生子女帶薪護理假#、#獨生子女護理假來啦#、#獨生子女父母護理假#、#獨生子女護理假你休過嗎#相關話題為主,關于#獨生子女護理假#話題閱讀量1.5億,討論量4.8萬。
(數據時間:2020年7月14日15時-7月15日15時)
媒體活躍度圖(數據來源;齊魯蛙眼)
根據媒體活躍度圖可知,微信、新浪微博對“獨生子女護理假”相關消息的傳播活躍度較高,分別占據36.35%、34.95%。
三、網民觀點
這項福利政策贏得普遍點贊,網友對假期推廣呼聲高
有網友稱“竟然有點想哭…如果能推行是真的太好了”
加菲貓愛幻想:太棒了?。?!支持?。。?/p>
陳啊農超甜der:建議全國推廣
網友擔心落實難,“獨生子女護理假”只是看上去很美
等待著的未來sharon:正常來說,比如獨生子女可以休帶薪護理假15天,非獨生子女可以休不帶薪六天,這樣既保證了公平,又保證了父母有人照料,因為很多地方是根本請不下來假去照顧父母,何談帶薪不帶薪的。
小話梅的微:能落實嗎?除非獨生子女護理假期間工資由國家發,否則就一般企業來說不會給假的。
網民“張平”認為,企業經營都會考慮人力成本,尤其是私營企業,而員工為了自身前途考慮也不敢主動維護自身權利,員工在這場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說好的福利就會化為水中花。
也有網友擔心這樣的假期會讓企業負擔加重
伊撇一娜:好是好,花精力想想如果讓企業去執行,比如給執行的企業稅收優惠什么的,或者補貼。否則就是沒意義的假期,并且成本政府要占大頭,當年號召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就該給予相應的補貼,而不是企業買單,企業已經很不容易了。
布迪步迪 : 你光把獨生子女的問題轉嫁給企業有用嗎??是企業讓生獨生子女的嗎??這部分薪酬如果國家能報銷的話,這個政策還有點意義
Daria121:把國家該承擔的責任轉嫁到企業身上,不合適,而且有沒有考慮到獨生子女因此不被企業待見的副作用?
少部分網友不想要這類假期
茶韻荼蘼醉:謝謝政府,但是真心不想休這個假,希望父母都健康平安長壽……
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說:求別出臺了,獨生子女更不好找工作了好嗎?
四、熱點輿評
截至7月7日,全國至少已有19個省份和城市制定實施了獨生子女護理假制度,多地護理假達20天。
“獨生子女護理假”,是指獨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期間,用人單位應給予的假,且不得扣減陪護期間的工資、津貼與獎金等福利。
獨生子女一年可多出20天的護理假,想想都覺得很美好。但是,據新華社此前報道,這項政策實施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一些公司和個人明確表示“不知道護理假”。某科技有限公司主管人力資源的負責人坦言,“確實還不清楚有這個規定,也沒有人以獨生子女護理假的名義請假。”
一些符合條件的獨生子女則表示“不敢請”。在某民營企業工作的謝女士看來,這個假期是“機關事業單位獨生子女帶薪護理假”;一家民營企業員工劉女士說,現在年假還有一些公休假都沒有保證,更不敢奢求獨生子女護理假,這類假期如果只是原則性的要求,估計也就是一場空,“老板不樂意,能休你也不敢休”。
由于不是全國性政策,一些獨生子女則面臨“請不了”的難題。
“獨生子子女護理假”雖好,卻難以實施,對于公職人員來說,享受這個“子女護理假”這個政策福利應該障礙,但對于企業員工來說,如果沒有相應配套措施,“獨生子女護理假”只不過是一個畫餅。
獨生子女護理假要如何落實,才能避免淪為“紙上的福利“?
“獨生子女護理假”落地,需邁過企業這道坎。除了靠用人單位的自覺性,若想企業認真落實“獨生子女護理假”,執行力度到位,監管必須有“硬核”措施。需要政府部門的法律法規嚴格規范,制定一些違反規定的懲治措施。政府部門除給予一定指導和監督外,還可以出臺相應配套措施,比如對嚴格執行該項政策的企業給予一定稅收補助等,建立一個與社會整體相互銜接、相互兼容的配套體系,才能保證“好政策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