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志 (西南科技大學)
在近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提出了取消公務員遴選35歲年齡門檻的建議。蒙曼教授認為,35歲作為當前就業中的一個分水嶺,雖然在體力上比不過年輕人,但是在經驗和處事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實際儲備,取消35歲的年齡限制可以幫助緩解當前男女面臨的就業門檻問題。
需要明確的是,公務員遴選是指黨群、政府機關在已經具備公務員身份或者具有相關公務工作資歷的人員中篩選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方法,在目前是黨政部門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蒙曼教授認為在不需要過分依賴體力勞動的職業中,年齡不該成為選拔人才的限制,知識和經驗才是更需要著重考慮的。
其實不只是公務員遴選,35歲也是近些年來很多企業的隱形屏障,很多人都會在這時面臨辭退無業的難題,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階段,失業對一個家庭的打擊是巨大的,年齡門檻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必須認識到,年齡并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和價值的唯一標準,將35歲作為職業發展的一個隱形門檻,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那些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技能的人才的發展空間。
在建議取消年齡限制的同時,我們應該明確,取消限制不代表著全面放開,既然沒有了年齡的限制,那就要更多的考慮能力問題。年齡和能力沒有絕對的聯系,所以在人才的任用選拔方面就要更加嚴格,在考察方面一視同仁,只要能力足夠就可以勝任相應的職位;相對的,如果能力不夠,那就要主動退位讓賢,不要把年紀大、經驗多之類的空話當作競爭的資本,實力才是硬道理。在這樣的考察機制下,不僅可以選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也可以清理掉一批在崗位中渾水摸魚、清閑度日的人,核心規則就是能者居之,更好的促進人才市場的流動。
總的來說,年齡門檻的形成是勞動市場擠壓的必然結果,想要打破這個門檻需要從根本的觀念上做出變化,年齡不代表什么,能力才是自己最強的資本,全社會都應該建立起以能力考查為基礎的崗位篩選體系,不要歧視年齡也不能物化年齡。打鐵還需自身硬,個人也要改變心態,積極提升自身能力,為社會的持續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