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課間十分鐘”回來了嗎?2024年全國兩會正在召開,不少代表委員的議案和提案,都關注學生下課出教室難問題。
據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李國華關注小學生“廁所社交”,從落實政策執行、細化司法規則、優化校方保險、多方聯動協同四個方面提出建議;全國人大代表、湖北襄陽第四中學黨委書記李靜建議劃清學校安全責任界限,明確輕微傷害免責范圍,引導家長理性維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建議開展專項教學督查、恰當分配學科課時、合理界定安全責任、完善家校共育機制。
半年之前,“課間十分鐘”曾經引發全國討論。令人遺憾的是,從實際情況看,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不少學校動靜不大。比如禁止孩子課間進行室外活動,甚至要求學生除去洗手間外,不能隨意出教室活動,以至出現孩子只能在廁所里說話交流的怪象。這種做法不僅剝奪孩子的正常休息權,也不利于孩子身體心理發育。代表委員再度為“課間十分鐘”呼吁,既是為學生健康成長著想,也是對“課間十分鐘”執行不到位的批評。
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學校是第一執行人。教育部三令五申,社會輿論不斷發出呼聲,學校和老師不可能不知道課間休息對學生的重要性。之所以貫徹不力乃至充耳不聞,一是重視不夠,一是怕擔責任。按照現有法律規定,一旦出現校園安全事故,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不夠明晰;在進行責任認定和解決糾紛時,學校、教師材料舉證難度相對較高,往往比較被動。所以一些學校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干脆不讓學生下課出教室,以此最大程度規避責任,避免承擔風險。另一方面,雖然絕大多數家長支持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但一旦孩子有一點磕磕碰碰,部分家長對老師和學校不依不饒,甚至提出高額賠償?!拔壹易雍趺戳恕敝猿蔀榫W絡熱梗,就是現實中確有類似家長存在,導致學校和老師對課間十分鐘開放心存顧慮。
有風險不是逃避的理由。學校和老師困于“安全責任”,亟需破解之道。無論是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校園安全法”,明確劃分安全事故責任,還是建議家校各方改變教育觀念,代表委員的議案和提案無不具有針對性。在“課間十分鐘”實踐基礎上,教育主管部門不妨出臺具體方案,明晰各方權責,將課間活動開展情況納入教育督導范疇;司法機構也可進一步細化規則,明確學校在盡到教育管理責任的情況下,發生意外傷害后的責任認定。
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體現的是教育理念和責任擔當,考驗的是家長、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的能力。只有各方一起出力,孩子才能在課間真正眺望藍天,自由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