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張瓊麗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建議:取消與高考重復的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科目,改為通過學分制進行評價。這一建議立刻在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一項合格性考試,學生必須達到合格水平才能順利畢業。這項考試的科目包括高中學習的所有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信息技術。其中有6門科目是與高考科目重復的,即對于這6門科目,學生既要參加合格性考試,又要參加高考。
這些重復設置的考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近年來,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一些教師、教育學者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思考。歸根到底,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高中應有的知識結構和水平,并以此為依據向學生發放高中畢業證書。那么,在重復的考試導致師生負擔加重、影響了教育效率和質量的情況下,我們有理由取消這些重復科目的考試,以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
此次張瓊麗代表提出的建議,無疑反映出了大批來自一線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們的心聲——取消這些重復的考試科目,既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有益的學習活動中,同時也可以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創新教學方法。而且,張瓊麗代表還提出了替代性方案,即將普高學生已選的6門高考科目的合格性評價機制改為學分制,學生只要完成該科目的學習,達到該科目的學時,修滿該科學分,即可視為合格。這種評價機制無疑是更符合素質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張瓊麗代表的建議引發廣泛討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建議背后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是當前教育體制和評價體系的不足。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學習成果往往只能通過考試來進行評價,這不僅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體制和評價體系,尋找更加科學、公正、全面的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可以說,張瓊麗代表提出的取消與高考重復的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科目的建議,是對推進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切實減輕師生負擔的積極嘗試。它不僅關乎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教育效率,更是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我們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和更科學的態度,來面對這類教育體制機制的革新之舉,共同探索出更加科學、公正、全面的評價方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環境。
文|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