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表示,國家未來招生計劃將盡可能向廣東傾斜。此前有報道稱,雖然廣東已連續兩年成為全國高考第一大省,但本科錄取率卻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直以來,廣東不僅是人口大省,也是外來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F在的高校計劃招生是按戶籍人口基數來決定招生比例的,而廣東是人口輸入大省,若日后實現異地高考,廣東考生的競爭將更白熱化。須看到,一方面,廣東高考人數規模全國第一,但招生計劃仍相對緊張。另一方面,招生結構也不太合理,很多省份本科錄取人數多于???,但廣東則是本科略少于??疲斐蓮V東本科招生計劃偏緊。對于廣東省教育部門來說,能夠適當調配的只有省內高校,省外高校尤其是985高校、211院校,只能“望校興嘆”。
因此,在人口模式不變的背景下,如果一直延續目前的招生計劃模式,廣東考生考上好大學將難上加難,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在今年三月便直言,“如果招生模式不調整,意味著廣東將會成為考上好學校最難的一個省”。
盡管具體傾斜的內容尚未公布,但目前這個遲來的“招生傾斜”表態的確給廣東打了一劑強心針。高考是關系全國萬千考生的大事,改革牽涉的利益群體較大,不能苛求一蹴而就。而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考招公平的征途上,這種國家層面的每一次改善,是對現實的積極呼應,也是對政策的理性調整,值得點贊。
然而,在招生傾斜之外,立足于廣東實際考情,是否能從更長遠的方面讓廣東考生公平地享受國家招生的蛋糕,值得期待。比起過去,現在人員流動更頻繁,也使異地考生數量增加。不少教育專家一直呼吁“招生計劃應改為以考生人數為基數”。這一建議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而在異地高考醞釀破冰時,廣東表示將在今年爭取先行先試納入高考綜合改革試點。作為人口流入大省,敢于打破利益格局,力爭走在異地高考政策前沿,這一勇氣與擔當值得肯定,也理應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據報道,目前,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招收外省戶籍隨遷子女4.2萬人,這意味著3年后在粵高考的外省生或超4萬人。對這部分增量,如果視而不見,不僅僅導致本地考生利益“受損”,改革也難以集結到共識,反而會加劇“考招”不平衡的格局。所以,以考生人數為基數進行資源分配,更有實際意義,也更有人文關懷。
所以,在全國招生蛋糕分配上,是否能如一些專家所言“國家層面根據各省市區的生源變化,動態調整國家重點大學的招生計劃”,值得相關管理部門斟酌。 (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