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吃梨的習俗源于驚蟄時節的氣候特點和民間信仰。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標志著萬物復蘇,氣候開始轉暖,但此時也容易出現乍暖還寒的情況,氣候較為干燥,容易導致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因此,民間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不僅可以直接生食,還可以蒸、榨汁、烤或煮水食用。
梨具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適合在驚蟄這樣的季節食用。
此外,驚蟄時期也是許多昆蟲開始蘇醒的時期,吃梨也被認為是一種提醒,以小心預防可能的蟲害。
在某些地區,人們認為“梨”與“離”諧音,意味著讓疾病和不好的事物遠離身體,因此驚蟄吃梨也被賦予了讓一年都精神、遠離疾病的美好寓意。
驚蟄作為開啟新一年農耕的節氣,在古時候對百姓來說尤為重要,當然也會衍生出不少民俗活動和美食,像“打小人”、“祭白虎”等民俗活動。
春雷轟鳴,萬物復蘇。
隨著第一聲春雷的炸響,我們迎來了充滿生機的驚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岀走矣?!?/p>
春雷猶如大自然的號角,讓蟄伏在地下冬眠的蟲子們開始探出巢穴,植物們也似乎聽到了召喚,抖擻精神,積聚力量準備生長,寒冷漫長又寂靜的冬季似乎從這一刻起徹底消失,變的溫暖、喧嘩、熱烈。
驚蟄的來臨,也標志著春季農忙的開始。
南方不少地方開始準備耕田、播種、施肥,精心照料莊稼。
在古代,人們對這一天格外重視,衍生出了許多有趣的驚蟄傳統民俗。
記住“吃一果,打小人,忌一事”,遵循老傳統過節氣,寓意順順利利的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