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市買飲料,有一個信息經常被忽略:凈含量。
在我們的普遍印象里,飲料的凈含量一般都是比較規整的整數,比如200ml、250ml、500ml、1L等,但現在市面上越來越多的飲料凈含量變得有零有整,令人摸不著頭腦了。
206ml、256ml、333ml、348ml、487ml、513ml……這些毫無規律的數字正出現在各式各樣飲料的凈含量一欄。
為什么這么多飲料的凈含量有零有整的?有什么特殊意義嗎?
五花八門的凈含量
飲用水的“花樣”凈含量現象早已出現。
娃哈哈的瓶裝飲用純凈水凈含量標注是596ml;百歲山的礦泉水有一種規格凈含量是348ml;武夷山有兩款礦泉水的凈含量也是如此,一個是333ml,容量稍大一些的是513ml。
除了飲用純凈水(礦泉水),飲料的凈含量也出現相同的情況。
果子熟了系列茶飲凈含量為487ml,東方樹葉無糖茶飲料的凈含量是335ml,可口可樂也推出888ml的規格。甚至就連牛奶的凈含量也跳出中規中矩的數字限定,來思爾牛奶的凈含量就有206g和256g兩種。
除了國內的飲品,國外很多飲料的凈含量也千奇百怪。
都樂菲律賓的菠蘿汁飲料是177ml,希臘哇爾塔汽水果汁凈含量是232ml,比利時啤酒品牌福佳的一款果啤凈含量是248ml,美國博饒谷原漿蘋果醋是473ml。
可見,“花式凈含量”在飲品界并不少見,并且有意思的是飲品的凈含量數字還很少“撞車”。
企業為什么選用特別的數字來作為凈含量標準呢?
特殊的數字背后可能只是偶然。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后在回答媒體提問“凈含量596ml有什么特殊意義”時曾表示,最初的設計是600ml,但是實際生產出來后只有596ml,就只好標596ml,不能欺騙消費者。
當然,也有個別企業的凈含量數值來源于對受眾的細分,比如888ml的可口可樂就在其外包裝上標有“小家享裝”字樣。
還有網友通過諧音梗來解讀凈含量的寓意。武夷山的513ml恰好就是“武夷山”諧音。百歲山礦泉水的凈含量348ml暗含兩層含義,正著讀諧音“生世伴”,如果將數字倒過來843正好是“百歲山”。
但以上都屬于具體品牌的“自家之言”,從經濟和心理上來說,這些數字背后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小數字,大有深意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國家對于定量包裝商品的凈含量并沒有做出規定,也就是并未提出一個標準值,因而具體商品的凈含量都是生產企業根據具體生產情況來自行定義的。
這給消費者帶來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賬不好算了。
大大小小的凈含量數值對應的價格不一樣,到底買哪種瓶裝的最劃算?商家通過更改凈含量來變相提價的現象屢見不鮮,被改小了的凈含量真的比大容量的更便宜嗎?
以武夷山礦泉水為例,我們從“武夷山旗艦店”選擇同一款礦泉水來進行計算??梢钥吹?,礦泉水都是按照“箱”來出售,333ml,24瓶,售價71.86元,平均每瓶2.99元;513ml,24瓶,售價83.86元,平均每瓶3.49元。
精確到每毫升的價格時,可以發現,凈含量為333ml的礦泉水每毫升算下來約為0.0089元,513ml的礦泉水每毫升約為0.0068元。結果顯而易見,雖然差距極小,但小容量的礦泉水確實更貴。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數字不好計算,人們往往不會進行這樣的比較,只是根據自身需要來選擇大瓶還是小瓶,即便買貴了也察覺不到。
從經濟角度來看,不方便計算的凈含量數字可以說是商家的營銷策略,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很多學者通過比較營銷實踐中不同特征的數字來研究數字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決策的影響,結果發現,數字的精確度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學者Choi Jungsil等人發布在《消費者研究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提出,當產品卡路里以76、99等精確數顯示時,個體購買意愿顯著提高。Xie和Kronrod通過研究廣告中的數字精度發現當廣告中產品信息以精確數形式表達時,個體對廣告的信任度也會增強。
那學者們反復提到的數字精確度到底是什么?
數字精確度是指根據數值末尾數字是否為0將其劃分為大概數和精確數,具體劃分表現形式包括兩類:一類是不同單位劃分導致的等值數值的不同精確度形式,另一類是根據四舍五入運算后等值的不同精確度數字。凈含量就屬于后者,比方200ml是大概數,而206ml就算精確數了。
以精確數作為凈含量數值會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
研究發現,決策過程中的信息不確定會提高個體對精確數的依賴。當個體由于控制感缺失而導致決策不確定時,會更加偏好以精確數顯示屬性信息的產品。這是因為人們根據精確的產品屬性信息做出產品更加可預測、可靠的認知聯想判斷。
正因如此,消費者會感覺商家是“嚴謹”的,從而提升其對商家或品牌的誠信度感知。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竇東徽對壹讀表示,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商品容量虛標,當商品以整十數容量標注時,消費者相對更為熟悉,也更容易進行認知加工,做出比較判斷。
相反,256ml、333ml、487ml這類精確數更難從認知上把握,加工難度更大,即使真實分量不足,消費者也難以做出判斷,甚至沒有精力去做出判斷,這就增加了對產品容量進行直覺檢驗的難度,這可能為產品“縮水”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另外,消費者在關注凈含量的同時,通常會無意識地將精確數和另外一個與之接近的大概數進行對比,形成這種飲料實際更多或更少的印象,進一步影響購買行為,這種比較就是“參照依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特維斯基于1979年首次提出“參照依賴”的概念。也就是個體決策過程中通常選擇一定的評價參照標準對決策方案的損益得失進行判斷和評價。在參照點以上稱為“收益”,在參照點以下稱為“損失”。
在數值尺度的計算過程中,通常以整數作為認知參照點。就像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比起200ml這個大概數,精確數206ml讓人感覺這波購買不僅不虧,還有盈余,算起來是“收益”的。
竇東徽表示,消費者感知容量時,是一種模糊的、以附近整數為錨定的“取整認知”,比如333ml被知覺為“300多克”,487ml被感知為“差不多500克或半斤”。無論向上或向下的取整,都有“多”的感覺(超過某個值或接近某個更大值),這種“錯覺”是有利于促進購買的。
其實無論商家怎么在凈含量上下功夫,只要牢記“變的是數字,不變的是誠信”,對消費者來說是大概數還是精確數也就沒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