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一周年以來,美國幾乎用了除親自上陣作戰之外的所有手段來介入這場危機——帶頭出錢出軍火,讓烏克蘭流血,讓歐洲咽下戰亂苦果,讓世界陷入動蕩不安。美國利用俄烏沖突“做局”的背后有著清晰的戰略目標:徹底削弱俄羅斯,深度控制歐洲,加緊遏制中國,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美國霸權利益。
一年來,面對戰火與流離,世人對和平滿懷憧憬。理性地看,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烏克蘭危機能否實現?;穑艽蟪潭壬先Q于作為主要矛盾一方的美國是否認為自身能在沖突中達成戰略目標。如果美國繼續將俄烏沖突當作收割霸權利益的必要“布景”,各方將很難盡早止戰、重返談判。
復活冷戰思維
俄烏沖突爆發前,“美式民主”早已百孔千瘡,美國慣以“國際道義”詔令世界的優越感正加速幻滅。國會山騷亂、弗洛伊德事件引燃的族裔抗爭、新冠疫情期間的亂象與“甩鍋”,加之美國社會的槍支痼疾、私營監獄與大規模監禁頑癥,使世人看清了“山巔之城”的真實面目。拜登競選總統期間撰文《為什么美國必須再次領導世界》,借批判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來抒發其不甘任由“美式民主”潰敗的愿望。執政以來,拜登政府將自己塑造為“民主”的拯救者,試圖證明所謂“民主仍然管用”。在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下,介入俄烏沖突成為美國遮蓋“美式民主”瘡疤、重新領導“自由世界”的絕佳契機。
美國自始便不遺余力地將俄烏沖突包裝成“民主對抗威權”敘事。這件儼然光鮮的道義外衣蔽藏了烏克蘭危機的成因與本質,誘使世人用二元對立的簡單思維看待俄烏沖突,導致一葉障目,難見沖突背后歷史與現實的復雜糾葛,沖淡了平衡法理義利、尋求解局的理性思考,掩蓋了美西方不惜摧毀全球化基礎、輪番對俄施加極限制裁的本來面目,粉飾了為牟取暴利、把俄烏沖突當作“展柜”“櫥窗”的美國軍火商。意識形態敘事是美國操縱國際話語認知的提線,也是阻礙俄烏止戰和談的鎖鏈,就連歐洲大國任何兼顧俄烏訴求的言行都被指責為背叛“民主”。美國還試圖運用“民主對抗威權”敘事來塑造遏制中國的戰略環境,醞釀將當前打壓、制裁俄羅斯的手段嫁接到未來針對中國的具體場景中。
執迷單極霸權
俄烏沖突爆發前,美歐關系已有明顯裂痕,諸如“西方缺失”“北約腦死亡”之類的抱怨充斥其間。從表面上看,這是特朗普政府耗散美國道義位勢、不斷失信于盟友伙伴所招致的后果;從深遠來看,這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演進與美國執迷于單極霸權之間產生的撕扯。
因此,拜登政府清算特朗普時期的外交政策并不必然能實現“美國回歸”。要重整美國領導的聯盟體系,唯有利用強大外部共敵及其帶來的現實威脅。俄烏沖突無疑是美國打斷歐洲戰略自主步伐、重新控制以歐洲為主的聯盟體系的重要機遇。近期,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外交事務》雜志撰文指出,當今時代歐洲國家與歐盟面對的核心問題是怎樣在更加多極化的世界中保持獨立自主。反觀當下形勢,這一明智判斷卻帶有些許苦澀甚至尷尬。俄烏沖突背景下,歐洲戰略自主的前景不僅要面對美國的政策裹挾,還需克服“法德軸心”的內外挑戰以及新老歐洲分歧的詰難。
除了戰略與安全領域,美國還借用俄烏沖突削弱歐洲經濟獨立自主的基礎。2022年年末,歐洲多地經歷暖冬,稍減此前關于隆冬嚴寒、能源危機的民生擔憂。但是,歐洲能源困局并未消解,自身的脆弱性反而凸顯。歐洲能源價格高企、供應緊張導致部分國家傳統優勢產業的競爭力下滑,甚至經營陷入困難。美國競爭企業憑借相對低廉的能源價格迅速擠占市場份額。加之美國政府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等國內立法補貼產業回流,歐洲國家正成為俄烏沖突背景下美國扭曲市場規則、恣意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公然開展不正當競爭行徑的主要受害方之一。
撕裂國內政治
俄烏沖突爆發前美國國內政治已深陷極化撕裂僵局,黨派惡斗不斷突破傳統規則界限。介入俄烏沖突給難以合作推動關鍵政治議程的民主、共和兩黨短暫帶來少有的共識,但終究是空中樓閣。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理查德·哈斯曾在《外交政策始于國內:辦好美國國內的事》一書中說,“對美國安全和繁榮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國外,而是來自國內本身”。美國辦不好國內的事,就會成為世界的麻煩。時任總統特朗普曾被“通俄門”調查纏身,又因與澤連斯基“電話門”遭檢舉而被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眾議院彈劾。面對虎視眈眈、伺機報復的共和黨人,拜登執政后于2021年年底拋出的“反腐敗戰略”多少帶有下先手棋封堵反對者攻擊之意。在當前黨同伐異、亂象叢生的政治氛圍下,難以想象美國能夠產出真正有利于俄烏沖突和平解決的政策。
拜登在近期的國情咨文中承諾會對烏克蘭“支持到底”,但美國社會輿論在援烏的期限、手段和具體內容等方面已產生顯著分歧。美國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2022年11月的民調顯示,認為美國應當對烏克蘭“支持到底”的受訪者逐漸減少,認為美國應該促烏和談的受訪者比例正在上升,且已與持前種觀點者的比例旗鼓相當。美國兩黨關于援烏問題的立場也在發生明顯變化,面對“接收難民與否”等敏感問題時的分歧愈顯擴大。根據美國皮尤中心2023年年初的民調統計,40%的共和黨人及傾向共和黨的獨立人士認為美國對烏援助過度,全部受訪者中有26%認為美國援烏過度,以上兩個數據分別是2022年3月相同問題民調結果的4.4倍和3.7倍。隨著美國新一輪大選周期開啟,不難預見的是俄烏沖突話題會引發新的對立與撕裂,并體現于美國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中,致使危機復雜化、長期化。
俄烏沖突已對世界格局造成深遠沖擊。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梅農日前在《外交事務》網站撰文指出,俄烏沖突及大國對抗削弱了世界秩序,分散了解決全球緊迫問題的注意力,加重了系統性風險,使中小國家更顯脆弱。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俄烏沖突爆發一周年是思考這場危機帶來了什么、怎樣解決危機的寶貴契機。要建設性地勸和促談、推動俄烏沖突和平解決,國際社會應該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也必須看清并限制造成危機擴大、外溢、失控的主要因素。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3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