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俄烏沖突進入第100天。您怎么看這100天來,俄方在軍事方面的成果?與普京2月24日電視講話提出的目標相比,俄方的總體國家安全目標實現了多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 盛世良:俄羅斯行動到現在已經100天了。如果是從行動的階段來說,第一階段在3月份的時候就完成了,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解放頓巴斯”。到現在為止頓巴斯地區就兩個共和國,現在基本上已經占領了原先兩個州的面積的90-95%了,這個任務應該說第二階段是完成了。
昨天我聽到俄羅斯國防部說,要開始第三階段的任務了,第三階段的任務主要就是要繼續占領尼古拉耶夫州跟敖德薩州,還要鞏固原來北方的哈爾科夫州已經占領的地方,并且還要擴大。
從原先宣布的軍事目標來說,就是要讓烏克蘭去軍事化,要讓烏克蘭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打擊。從這一點來說,俄羅斯已經做到了。烏克蘭的軍隊傷亡跟被俘的人數加在一塊,可能已經到了5萬多。據俄羅斯說,因為烏克蘭軍隊原先也就20萬出頭的人,那樣已經差不多1/4的人已經受了損失。
另外從地方來看,俄羅斯除了解放那兩個共和國的領土以外,現在占領了哈爾科夫州有一部分,尼古拉耶夫州的東南部一小角也占領了,克里米亞北邊的赫爾松州幾乎是全州都已經占領了。另外還占領了扎波羅熱州的一部分。這樣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占領區,現在已經全部連成一片了。
直新聞:這100天以來,全世界目睹一場北約和俄羅斯的間接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向烏方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并揮舞制裁的大棒,把全世界逼成兩個陣營。北約還借俄烏沖突繼續謀求擴張。您怎么看美國借俄烏沖突實現陣營化重新整合的戰略企圖?為何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拒絕選邊站隊?
盛世良:美國為首的北約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包括還有其他的財政援助、人道援助總額加在一塊,現在可能已經到900億美元了,當然還沒有完全落實,也沒有完全到位。
僅從到位的軍事援助來看,就舉個例子,美國的軍事援助就已經差不多2.5萬噸的各種各樣的軍火,美國用了300多架次的飛機,幾十次的海運,上百次的鐵路運輸跟1000多次的公路運輸,美國的目的很清楚,美國是借這個機會想削弱俄羅斯,最好拖垮俄羅斯,因為拜登早在他任副總統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非常狡猾的策略,叫“離岸平衡策略”,用俄羅斯周邊的敵國來對付俄羅斯,美國自己少出人、少出錢,少出兵、少出槍,讓俄羅斯周邊的敵國,比如說原先的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像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來給俄羅斯制造麻煩,另外就是利用烏克蘭來削弱俄羅斯。
從這一點來說,美國的策略相當狡猾,美國迫使世界各國都要選邊站,但是實際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并沒有選邊站,因為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跟中國的立場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不愿意選邊站。為什么這些國家都主張尊重聯合國憲章,尊重各國,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各國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另外根據這個事情的是非曲折,還有歷史的經緯來說,各個國家又看到俄羅斯的安全利益也應該受到尊重,所以廣大發展中國家并沒有選邊站。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美國經常利用制裁的大棒對付其他國家,還有美國經常利用軍事干涉來對付第三世界的國家,比如說干涉了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還有包括阿富汗,第三世界國家對美國的這種軍事干涉跟揮舞制裁大棒是非常不滿意的。他們希望在大國的爭斗當中為自己爭取最好的利益,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地位。
直新聞:俄烏沖突的負面影響還在持續擴大,西方的制裁為何沒能打垮俄羅斯?您怎么看以后的俄羅斯的前途,還會在多極化世界中保持作為一極的影響力嗎?請分析理由。
盛世良:沖突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確造成了很大損害,現在全球化進程受到了影響,世界各國不得不選邊站,助長了軍備競賽,助長了非核國家擁核的愿望,這些都是美國利用俄烏沖突對世界造成的一些不好的影響,對俄羅斯也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
俄羅斯的GDP負增長,2014年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以后受到西方的制裁,GDP也是負增長,今年俄羅斯的GDP負增長的幅度可能比以前更大了。
另外受到制裁的影響,俄羅斯現在無法在西方融資,俄羅斯的外匯儲備被凍結,俄羅斯的富豪在西方的資產據說有3000億美元被凍結,俄羅斯沒有辦法從西方獲得自己發展經濟所需要的一些材料,還有科技合作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但是俄羅斯畢竟是一個大國,畢竟是一個有很強執政能力的國家,經濟實力也相當強,所以從今年來看,盡管GDP可能要負增長,但是盧布的匯率在下降一段時期后恢復了,甚至恢復到比以前還強,俄羅斯今年的糧食是豐收的,預計是1.3億噸糧食。
另外俄羅斯出口的主要產品石油天然氣,現在因為供應受到影響,價格飛漲,原來的俄羅斯預計今年的石油價格也就是50多美元一桶,但是現在實際上烏拉爾原油的價格是95美元一桶,當然布倫特原油的價格就更高了,119美元一桶。俄羅斯現在僅每天得到的油氣收入就超過10億美元,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每個月需要的也就是9.8億美元,所以一天的收入就足以供俄烏沖突一個月軍事行動的所需。
還有最關鍵的就是俄羅斯的政權相當穩固,普京的支持率在這個基礎上不降反升。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制裁不光沒有打垮俄羅斯,俄羅斯反而借這個機會整合了國內的力量,也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一個比較好的政治基礎。
直新聞:美國能源署統計顯示,3月份美國企業自俄羅斯進口石油幾乎翻倍。拜登也表示,俄羅斯可以繼續出口石油,但必須遠低于市場價。美國要歐洲封殺俄羅斯能源,但自己卻不是這么做的,您怎么看這之間的博弈?
盛世良:美國一向是實行雙重標準,它自己擴大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美國借俄羅斯石油因為出口受影響不得不降低價格,剛才我說了布倫特原油119美元一桶,但是俄羅斯烏拉爾油是95美元一桶,借這個機會俄羅斯還在現在亞沙特亞其他國家增加石油的產量,增加出口,壓低石油的價格,讓俄羅斯進口收入受到很大的影響。
但是美國自己還借這個機會,向歐洲推銷自己的天然氣,讓歐洲國家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當然歐洲國家因為種種原因,包括像匈牙利有些國家,它還離不開俄羅斯的石油,所以這次歐盟通過的對俄羅斯制裁,在石油上還留了一些缺口,禁止從海運進口俄羅斯石油,但是不禁止從管道進口石油,但是總的趨勢是歐洲要逐漸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
從這點上來說,美國是成功的,迫使歐洲不光在安全問題上跟自己保持一致,而且在經濟問題上也要跟自己保持一致,共同的目標就是想借這個機會削弱俄羅斯,拖垮俄羅斯。
作者丨盛世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