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網信事業發展觀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4.19”重要講話發表兩周年之際
隨著我國網絡信息事業的迅速發展,我國早已進入網絡信息時代。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驚人的數據背后隱含的是我國互聯網事業蓬勃發展的態勢,以及移動互聯網對我國社會生活樣態帶來的巨大影響和改變。面對如此龐大且不斷激增的網民群體,網信事業今后發展的方向與思路在哪里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19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h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梢哉f,“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的基本遵循。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是習總書記兩年前為新時代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指明的工作導向,并且在此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網信事業兩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成績。
一、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近年來,我國網民規模保持持續平穩增長,互聯網惠及全民取得新進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7億多網民相對于13億多的中國人口來說,網信服務的普及利用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我國的信息化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信息資源共享建設存在不平衡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城鄉居民之間、不同收入勞動群體之間、社會不同階層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網絡信息事業發展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農村和偏遠地區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網絡信息化服務的費用,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
隨著我國“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預計到2020年,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讓更多人用上互聯網。與此同時,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響應國家號召,推進的“降費提速”改革,也釋放出更多利國惠民的經濟潛能;“網絡降費”讓全民參與網絡沖浪的阻力更小,“網絡提速”讓各種類型的企業全面參與網絡發展和競爭的信心更足,網絡信息化發展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電子商務、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為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激蕩新動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了我國網絡強國和“互聯網+”戰略的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教育”等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億萬人民共享網絡發展紅利。隨著互聯網深入千家萬戶,網信事業飛速發展正釋放著全方位的民生福利,廣大人民群眾從互聯網上獲得的公共服務越來越多、生活也越來越便利。
更為重要的是,在當前脫貧攻堅這場時代戰役中,互聯網正在打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最后一公里”,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脫貧摘帽插上科技的“翅膀”。去年12月4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主題為“共享紅利:互聯網精準扶貧”,集中討論了利用互聯網,瞄準農村的貧困人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問題。今年的“兩會”上的新面孔之一——第一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題為《關于發揮電商富農作用,打造扶貧“新通路”的建議》中也指出,“電商可以發揮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有效地把社會資源的供給和需求銜接起來,破解貧困地區的‘資源限制’,開辟脫貧攻堅的‘新通路’。”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阿里巴巴、京東等諸多互聯網企業正大舉進入扶貧領域,發揮信息化的優勢,幫助廣大農民脫貧,成為中國脫貧攻堅道路上的獨特“風景線”。
二、網上形成黨和人民的“同心圓”
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如今中國網民通過網絡關注社會熱點、表達意愿的熱情空前高漲。網民“來自四面八方,各自經歷不同,觀點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門的”,因此,做好網絡輿論引導,最大可能地凝聚社會共識是當前網信事業發展的基礎工作。然而,“凝聚共識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绷暱倳浿赋?“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什么是同心圓?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睂崿F“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國家利益,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干,網上網下共同努力。
為此,習總書記在“4·19”講話中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并明確指出了“互聯網+群眾路線”對廣大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順應網絡新媒體時代大勢,通過網絡了解民意。隨著網絡新媒體對人們工作生活和社會輿論格局的影響日益深入,網絡已然成為大眾傳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眾表達訴求的重要平臺?!熬W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因此,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就是要善于通過網絡了解民意和開展工作。黨員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和基本關切了解得越多,網絡溝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越強。二是,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做好輿論引導。21世紀是知識經濟爆炸的時代,網絡信息技術更是改變著人們知識獲得、傳播、交流的方式,因此,一些領導干部必須要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必須克服“本領恐慌”,積極主動地了解和掌握網絡輿論的產生和傳播規律,要“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為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凝心聚力。三是,要在網絡溝通中回應人民關切、解疑釋惑。對于廣大網民不了解的情況,要及時通過網絡向網民宣介;對于網民中存在的模糊認識,要及時通過網絡幫助他們廓清;對于網民提出的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到日常的工作中;對于網民中的怨氣怨言,要及時幫助他們化解;對于網民的錯誤看法,要及時幫助和引導他們糾正。
簡言之,習總書記提醒廣大領導干部: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互聯網時代的群眾路線,思想意識上要主動觸網、用網,工作方式上要實現創新、發展,使互聯網成為溝通民意、凝聚民力、發揚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通過網絡與網民建立起良好地民主溝通互動機制,公開透明地接受群眾建議和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有效地降低和消除網絡給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和諧、不安定隱患,與網下形成良性互動、畫好網上的“同心圓”。
三、營造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信息化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而容易被少數人當成宣泄不滿、釋放負能量的場所,甚至被別有用心的人當成散布謠言、惡意中傷的信息傳播渠道,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破壞著網絡生態環境。
當前,我國是網絡大國卻不是網絡強國,西方國家一直試圖利用網絡這個“最大變量”來“扳倒中國”,而我國又在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所以我國網絡安全形勢異常嚴峻。自從2013年斯諾登“棱鏡門”事件之后,世界各國紛紛調整在網絡空間的安全戰略部署,加強其網絡安全建設和網絡空間治理??梢哉f,處理好信息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它就會成為造福社會和人民的“寶庫”;反之,它就會成為危害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禍患”。因此,習總書記在“4.19”講話中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需要廣大人民共同參與?!熬W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薄耙局鴮ι鐣撠煛θ嗣褙撠煹膽B度”,必須“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在此目標的指引下,“4.19”講話對網絡空間治理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堅持制止和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違法犯罪行為。針對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事件時有發性的情況,如果聽之任之,網絡空間將會成為危害社會穩定、危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災區”。因此,必須堅決制止和打擊此類網絡“顏色革命”、網絡謠言、網絡黑客等違法犯罪行為,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二是,堅決管控網絡欺詐、色情、攻擊等言行。針對網絡詐騙、網絡色情、網絡人身攻擊、網絡兜售非法物品等違法犯罪言行日益猖獗的情況,如果不予以堅決的制止和打擊,網絡空間將成為社會不良風氣和文化的“發酵場”,給人民群眾安定生活帶來危害。因此,必須堅決管控和打擊此類行為,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三是,依法治網,加強網絡正能量的傳播。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規范網絡輿論傳播秩序,任何侵犯和違背人民利益、危害社會穩定、以及反社會、反人類的言論,都會受到法律的懲戒。
自2014年2月以習近平同志為組長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以來,中央網信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開展了打擊網絡造謠和傳謠、打擊偽基站短信詐騙等一系列專項行動,而且自去年6月1日起開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堅決清理整頓互聯網各種亂象,努力凈化網絡空間,大力弘揚道德力量,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極大地提升了我國互聯網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科學化、現代化水平。
四、網信人才選拔要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習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特別強調人才對于科技創新、對于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更大力度地實施“千人計劃”,開始推進實施“萬人計劃”,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求賢若渴、引而不竭,不拘一格、善用人才,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和聚集人才,奏響了一曲曲群英薈萃的華美樂章。
盡管我國網信事業發展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但是習總書記仍以其特有的政治站位、敏銳的政治觀察力高屋建瓴地指出:“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同建設網絡強國戰略目標相比,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術上?!币雽崿F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從跟跑到領跑的飛躍,就是要“拼”技術,就是要“拼核心技術”,而研發、掌握、運用核心技術的說到底是網絡科技人才?!熬W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本湍壳拔覈W信事業人才的總體情況來看,還存在數量缺口較大、結構不盡合理等諸多問題,與我國網絡大國的現狀不相匹配,與我國網絡強國建設的目標更相去甚遠。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網絡事業發展,離不開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習總書記在“4.19”講話中指出,要把網絡信息事業發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且指明了網信事業發展的“人才觀”:一是,要重視人才,構建有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機制。網信事業發展要順應人才全球化流動趨勢,制定吸引人才、選拔人才、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辦法。特別是在頂尖人才選拔和引進中,要有全球視野,下大氣力引進高端人才,不受國家和地域的限制,求賢若渴、任人唯賢,改革各項配套制度,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機制體系。二是,要慧眼識才,優化人才培養模式?;ヂ摼W主要是年輕人的事業,要解放思想,要不拘一格地培養人才。在互聯網領域里,有不少像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這樣的怪才、奇才,他們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很多奇思妙想,而且大多不會像尋常人一樣墨守成規、循規蹈矩。所以,“對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可以特事特辦,讓他們為我國網信事業的發展更多地貢獻智慧和力量。三是,要順勢而為,改革人才體制機制。在人才激勵方面,要建立靈活的激勵機制,讓作出貢獻的人有成就感和獲得感;在人才流動方面,要打破體制界限,讓人才能夠在政府、企業、智庫間實現有序順暢流動;此外,還要建立和改革適應網信特點的薪酬制度、人才評價機制等人才管理體制機制,讓網絡技術人才能夠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傊?只有打造一支技術領先、素質過硬、規模龐大、結構優化的網絡事業人才隊伍,才有可能扭轉我國在網絡空間技術較量中的劣勢,也才有可能實現從大國向強國的跨越。
總之,盡管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只要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一定能夠把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成為便民、惠民、利民的“利器”,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作者:王淼 陳嘉欣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