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45年櫛風沐雨,回首已是滄桑巨變。
45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陸,從國內到國外,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社會共識,“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依然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增強內外聯動,構建更有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這句話強調多少遍都不為過。45年來,我們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但也要看到,前方的骨頭更硬更難啃,前方的河流更深浪更急;有人打起了保護主義大旗,有人叫嚷著“脫鉤斷鏈”,全球化進程受阻,世界正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
改革開放當然不會一帆風順。自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出現過多次比較復雜嚴峻的局面,未來還可能經歷更大的驚濤駭浪。但我們始終堅信,只有持續推進改革開放,路才會越走越寬。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年均6.2%的中高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正是得益于改革開放,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人。
越是成績斐然,越能論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性、重要性,越要把改革開放堅持到底,不斷深入、提高水平。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強調,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競爭力。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正聚焦建設“五個中心”,全方位大力度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與此同時,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規劃范圍內,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范區,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
當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要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制度型開放”寫入黨代會報告。2022年正式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使中國同亞太地區15個國家共同構筑了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正是我國自主推動制度型開放的生動實踐。
改革開放是民心所向,也是歷史必然。一個堅持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中國,必將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