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頂檐邊上懸掛著長達二三十厘米的冰柱。
走在烏魯木齊市的街頭巷尾,我們隨處都可以看見一些掛在房檐和高架橋下方的冰柱。別看這些冰柱一個個長得晶瑩剔透,可近些年來,它墜下砸傷的路人和車輛還真不少。
面對冰柱帶來的麻煩,是否有人專門處理?如果被砸傷我們該如何維權?2月3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冰柱隨處可見
56歲的張桂英是烏市桂林路小區三樓的住戶,因為窗外有防護欄,她常把食物放在護欄上冷凍。
2月3日早晨,她打算給孫子做飯,沒想到打開窗戶剛把手伸到窗外,“啪”地一聲,一個50多厘米長的冰柱掉了下來,雖然沒有砸到她的手,卻將她嚇了一跳。
張桂英說:“冰柱太危險了,要是被砸到,后果不堪設想。這個問題到底能不能徹底避免呢?”
其實,除了張桂英之外,被冰柱砸傷或者困擾的人還真不少。
在文化路文化三巷路邊,一座兩層小樓的頂檐邊上懸掛著一排長約二三十厘米的冰柱,而冰柱下方還停著幾輛車。正在停車的劉寶軍無奈地說:“沒地方停車,只好停在這里,但又怕上面的冰柱掉下來傷著車?!?/p>
無獨有偶,在幸福路828號小區里,六棟兩層高的樓屋檐上的冰柱占滿了整個屋檐,這些冰柱排起來最寬的約2米,有的還從二樓延伸到一樓窗臺,景象十分“壯觀”。而在一個單元門旁邊的空地上,立著一個高40多厘米的冰柱。
走訪中記者發現,不論在停車棚、高架橋還是小區房屋的屋檐下,冰柱幾乎隨處可見。這些地方行人來往較集中,若冰柱掉下來,很容易發生事故。
被冰柱砸傷“主人”須擔責
近些年來,墜冰傷人的事件屢見不鮮。那么,被墜冰砸傷后我們該如何維權呢?
對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德恒(烏魯木齊)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魏麗,她說:“此類維權要視情況而定,若高架橋上的冰柱因為沒有及時清理而掉下砸傷行人的話,那么管轄單位的使用權人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但就受害人本人作為行為人來說,應當注意不要在融化的冰柱下行走,所以對此也應承擔部分責任。若冰柱砸到過往車輛,使車身受損,則分兩種情況進行賠償:第一,如果車輛是違規停車,應當由車主本身承擔全部責任;其二,如果車輛是在正常行駛的過程中發生事故,由保險公司賠償在保險范圍內的損失后,其余的全部責任由管轄單位的使用權人全部賠償;要是商鋪下的區域發生冰柱砸傷事故,應由樓房的使用人或所有人承擔大部分責任,行人承擔部分責任,而小區、居民樓下發生事故時,物業公司則需承擔全部責任?!?/p>
其實墜冰傷人除了事后維權外,還應做好事前預防。
記者發現,在紅十月花園小區內和人行道上都寫著“當心高空墜物”的警示牌。該小區物業管理員常青說:“發現冰柱時,我們都會掛警示牌提醒業主,有時還會和業主一起清冰?!?/p>
中亞南路馬家莊北三巷內,居民面臨著墜冰的危險。
積水遇低溫易產生冰柱
既然冰柱這么多,那么它是怎樣形成,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對此,記者咨詢了有關人員。
烏市第八中學的物理老師許芳解釋:冰柱的形成要同時具備兩種溫度,一種溫度能使積雪融化,一種溫度則使雪水凍結。在正對太陽的傾斜屋頂上,太陽射下的光線跟射到的平面形成的角度越大,平面被太陽曬熱的面積也越大,屋頂斜面上也越熱,融化的雪水就會從屋檐流下。水滴在蒸發作用下冷卻、凝結,接著第二滴雪水流到凝結的冰滴上也會凍起來,由此形成冰柱。
天山區幸福路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員則介紹,老舊居民樓的排水設計不合理,再加上長期沒有清理堵塞的緣故,水流下不去積累在屋檐處,就容易產生冰柱。
就高架橋產生冰柱的原因,烏市快速路管理中心城市綠化保潔站的副站長王軍稱,高架橋面上的積雪雖及時清理了,但積水卻會深入橋面進入接縫中,在低溫下又會結成冰。日益積累,就形成了冰柱。
抽調清冰隊艱難清冰
街頭巷尾的屋檐和高架橋的下方掛滿冰柱,那么這些冰柱到底是如何敲下來的?
王軍對記者說:“每年入冬和初春時節,最易產生冰柱。高架橋的橋沿、橋板接縫和雨水道等處易產生冰柱,如果冰塊一旦下墜,就會傷及過往車輛,所以我們采取24小時隨見隨清的方法。敲冰隊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都是從保潔站抽調。為不影響車輛的正常通行,我們一般都避開早晚高峰期,分晝夜兩組作業。”
工作人員趙杰則表示,每次的清冰工作至少持續10天左右,一天至少要到空中作業幾十次,多的時候達上百次。
天山區幸福路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清冰工作從準備到清理干凈,大概需要兩周時間,工作人員先要進行前期的冰柱統計工作,入戶通知居民確定的清冰時間,組織人員對清冰區域進行人員疏散和封閉道路,之后才上樓頂清冰。
該工作人員說:“懸掛的冰柱清理起來很不容易,當兩棟樓貼的很近而樓頂構造特殊時,我們只能站在其中一棟樓上清理。有時候樓層太高,樓頂又上不去或上去清冰有危險時,只能向消防官兵求助?!保ㄓ浾叻挤?秦鵬 滾艷 孟根桑 實習生王婷 陳旭 張雪媂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