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的女生多,村里的男生多,你必須要抓緊了?!贝汗澠陂g,大概有五六個親戚對張玉催促。
張玉知道這句話背后的潛臺詞,“無非是你已經29周歲了,還是縣城女生,只是有個穩定工作,但你要求這么高,很難找的到適合的人了,除非你想找那些在村子里娶不到媳婦的男生?!?/p>
在北方某縣城開婚介所的老板王璐看來,縣城婚姻無非是大家把自己拿到的籌碼擺到臺面,在無數個籌碼之間,未婚男女們去做匹配?!澳挲g、工作、家世、父母有無退休金、住房、樣貌,這些都是所謂的籌碼?!?/p>
盡管張玉內心不屑于用這套規則去衡量自己,但她又不可避免的在周圍人不斷相親、走入婚姻,甚至高效生子的世俗洪流中被裹挾。今年春節,她主動和父母提到了想去相親。
不止張玉,在縣城,千千萬萬的張玉困于相親的苦惱中,無論男女,在進入所謂的適婚年齡之后,他們都會面臨關乎人生的重大選擇。
我是2019年從一所大專院校畢業的,因為學歷問題,幾乎沒怎么猶豫,就選擇回到了老家縣城。2019年的時候我24歲,已經到了父母口中的適婚年齡,但我一點兒都不急,甚至拒絕相親,直到我發現我的選擇越來越少。
2023年一整年,我只見過三個男生,他們條件不一,有的是縣城里的醫生,有的是某個單位的公務員,還有一個家里是開小工廠的。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年齡都比我小,而且都沒看上我。
介紹人是我單位的一個姐姐,她給我分析了很多原因。比如,我其實也沒有所謂的體制內工作,只不過是在縣城的一個體制內單位簽訂了合同,工資也不算太高。再比如,我的家庭條件一般,雖然父母有退休金,但因為一些意外,沒有任何積蓄能支持我進入婚姻。而且,我的長相雖然不丑但也算不上貌美如花。
所以這位姐姐告訴我,我在上述條件中不占優勢,而且又在年齡上落于下風,所以不被選擇是正常的。我不否認這些客觀條件下,別人對我的固有認知。但我有時候也會想,為什么相親只能是雙方條件的配對,而不存在所謂的心動呢?
但事實上,在縣城,并沒有多少人會和我有一樣的想法。
在這個縣城,年齡是決定相親對象圈層的重要因素。我是95年的,在一線城市肯定不會被催婚,但在這里我被他們稱為大齡剩女。
因為年齡的增長,符合我相親圈層的目標對象越來越少。在整個縣城介紹人的規劃中,小我三歲和大我三歲的男性才是能和我首先做匹配的對象,但92年出生到98年出生的男性,條件相對不錯的人早就已經被挑走了。
所以,過去一年,單位里經常給我介紹相親對象的姐姐們也沉寂了下來,那三個見過的男生,還是屬于廣撒網那一類的,我知道他們其中的兩人,后面還跟我表姐相親過。
之前我的相親渠道,主要是通過周邊的朋友和單位的同事。因為父母太過于著急,他們現在都開始去找我們當地的一些職業紅娘“撒網”了。
我表姐和去年相親的那兩人中的一個醫生已經結婚了。盡管我們還沒碰過面,但我覺得這肯定是一個很尷尬的場景。
我結婚了,就在去年年底,老公是當地人,但是在外地有一份體制內的穩定工作。
他是我研究生畢業后,回到了家鄉相親認識的第189個人。2019年研究生畢業后,我考上了當地不錯的體制內工作,成為了各路媒婆眼中的“香餑餑”。
所以,從2019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我一直在相親,中間也和一個比我小三歲的男生在一起過,但因為他又惦記起了前女友,我們不到半年的戀愛不了了之。
從他之后,我相親就陷入了疲態。我是非??粗馗杏X的人,工作和學歷是客觀條件,但感覺是相親中的主觀條件。
不過我的主觀感受指引我走向的全是渣男。我大學和研究生時期的戀愛,均以男方出軌而告終,我因此也頹廢過很長一段時間。
從那次相親戀愛失敗之后,我開始刻意避開個人主觀感受,用所謂的世俗標準去衡量婚姻關系,比如家庭、工作、學歷、長相等。
這些標準和我個人的想法其實背道而馳,所以我在相親中開始沒有抓手,我不知道誰是可以的,誰是不可以的。
后來單位的同事幫我做了梳理,他們認為我的結婚對象,要匹配我的學歷和工作,所以工作和學歷是第一位的,至于家庭可以排到第三,年齡和長相最不重要。
梳理之后,我通過在外地工作的一個表哥,和現在的老公認識了。因為他在外地工作,我們只是通過微信進行了簡單的問候,因為對他的長相存在偏見,我后續就跟他斷了聯系。
直到他休假從外地回到老家之后,我們才真正見了一面。他身高還行,樣貌是我完全看不上的那類,但工作穩定、收入也是我的好幾倍。
見他第一面我內心感覺有兩個小人在拉扯,一個告訴我說可以了,一個告訴我不行不喜歡。
我父母這時介入了進來,他們說你已經30歲了,再不結婚就結不了了。我當時心里的天秤就偏了,我只能說我很怕成為活在世俗規則外的人。
在跟他接觸兩個月后,我們就開始準備婚禮流程,因為對他的工作和收入很滿意,所以我要的彩禮都是當地的常規水平。
現在結婚小半年了,說實話我到現在跟他在一起也感覺不到任何心動,可以說我并不喜歡他,當然我在他的身上也能體會到這種情緒。
我不斷地說服自己,婚姻就是一場利益的交換。所以,每次他離開家去外地工作時,我都有松一口氣的感覺,告訴我自己不要演戲了,這一幕的舞臺劇可以落幕了。
我1992年從大學畢業,大學時有女朋友,但后來分手后因為“北漂”和忙于工作,而且其實“北漂”認識女生的渠道并不多,加上我自己性格也比較內向,就拖成了父母口中的大齡剩男。
基本上每次過年回老家前一個月,我媽都會給我發來四五個女生的照片和基本信息,讓我先了解一下,然后從回去的第二天開始就進入輪番相親。
這個流程已經進行幾年了,我其實并不排斥相親,在我看來這是我認識女生的一個重要渠道。
最初父母通過親戚鄰居搜羅到的女生,大都是在北京天津工作的,后來這個范圍逐漸擴大,他們認為本地女生或者外地女生留在本地工作的也可以。
我從最初的看著試試,到最后的欣然接受,中間并沒有所謂的心理上的變化。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現,從和我一樣在外地漂泊的女生們相親,再到和本地的女生相親,是存在一定的落差感的。
在外地漂泊的女生,對在北京買車買房這件事情的關注度并不高,他們知道這背后的困難程度,對我的收入也有一個正常的預期范圍。
但本地女生不一樣,她們的條件很直接,我相親過的大部分女生,都會非常直接的跟我聊到收入、購房、生孩子生幾個等問題。
有個女生在得知我北漂9年之后,還沒在北京買房大呼不理解。她說在當地9年都沒房子的男生都不會進入相親這個圈子里,他們是被直接淘汰的對象。
今年回家相親,我和一個在北京工作的女生確定了關系,她年齡跟我一樣,工作是在一個高校的食堂。
在相親后的第三天,她告訴我如果和她結婚,現在可以不買房,但需要28.8萬的彩禮,而且是要給到她父母。
我有一定的積蓄,可以覆蓋她想要的彩禮費用,我思考了一晚上之后同意了她的要求,但與此同時我也提出了一個別的要求:她需要生兩個孩子,而且都跟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