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10周年。10年來,京津冀區域發展格局日漸清晰,協同發展交出亮眼答卷。
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
“一核兩翼”格局日漸清晰
北京市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0年來,京津冀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2023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為10.4萬億元,是2013年的1.9倍。
與此同時,產業結構持續升級。數據顯示,京津冀三次產業構成由2013年的6.2∶35.7∶58.1變化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產業比重提高9.6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三產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新興經濟快速發展,三地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持續增長,較2019年三地均增長20%以上。
亮眼數據背后,“一核兩翼”格局日漸清晰。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齊飛。
一核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成績顯現。北京堅持減量發展,扎實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中心城區累計拆除違法建設超8000萬平方米,騰退土地6000余公頃,市屬高校、醫療衛生資源加快在中心城區以外布局新校區、新院區。
兩翼齊飛,建設與承接同步推進。2023年,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03.6億元,是2013年的2.2倍;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成效顯著,城市框架全面拉開,截至去年底雄安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570億元。
區域產業協作成果顯現
創新主體彰顯活力
產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支撐。10年來,京津冀重點承接平臺精準定位、錯位承接,眾多產業項目在地理位置的變遷中重塑生產力。
具體來看,天津加快建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等重點承接平臺。截至2023年底,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近5000家,累計為1009家北京來津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2023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資額2305.6億元,占全部引進內資的57.4%,較2017年提高12個百分點。河北集中打造“1+5+4+33”重點承接平臺體系,積極吸引京津產業轉移,2014年以來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中北京占比近八成。
同時,產業鏈供應鏈對接協作成效顯現。2023年5月以來,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門聯合繪制6條產業鏈圖譜,促進構建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新體系。去年11月,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達成意向簽約項目152個,意向投資額超千億元,簽約項目覆蓋氫能、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六大產業鏈條。
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增強,創新主體彰顯活力。2023年7月末,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京津冀上榜365家,占全國的9.9%。累計共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1400家。
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獲得感不斷增強
京津冀三地不斷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居民認可度不斷提高。例如,三地聯合簽署協議推動社?!耙豢ㄍā苯ㄔO,區域內三級和二級定點醫療機構納入互認范圍,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區域內異地就醫實現“同城化”,“異地看病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居民收入也在穩步增加,獲得感持續增強。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名義增速分別為7.2%、6.9%和8%。
產業協同與人員往來均需交通支撐,京津冀一體化交通網絡實現突破,極大便利了居民通勤出行。目前,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成形。
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區高鐵總里程達到2576公里,實現了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截至2023年11月底,京津冀“定制快巴”已開通6條主線、36條支線,累計開行2.64萬班次,客運總量突破1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