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嚴打不斷。這一次,被重拳整治的是二手交易平臺。據媒體報道,因二手交易平臺違規現象嚴重,江蘇省消保委將集中約談閑魚、轉轉、閑轉、58同城等12家頭部二手交易平臺。
江蘇省消保委最新發布的《二手交易平臺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超過93%的消費者稱在二手交易中遇到多種問題。二手交易平臺買賣假貨、盜版網課、釣魚詐騙、非法銷售“贓物”等亂象叢生。
這組數據,也暴露出二手交易平臺的問題,已經成為行業通病,即使是目前的頭部企業,也無法獨善其身。因此,才出現了監管部門集體約談這類企業的一幕。十余家二手交易平臺集體“犯規”,也警醒了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運營者,在喧囂的互聯網上,從來都沒有法外之地。
二手交易平臺,為何會成為是非之地?
二手交易平臺,多數也是電商的模式,但是因為屬于C2C的模式,從供應到售后,都具有社區的屬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行為,正所謂: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因此難以被平臺約束。
不過,在這類平臺上,買方用戶依然是弱勢群體。買方用戶在這類平臺遇到各種家賣偽劣、坑蒙拐騙的交易,也像是家常便飯。因此,該事件爆出后,也引發了廣大網友的共鳴。大多數網友認為,這是一次大快人心的整治,二手交易平臺告別野蠻生長、走向規范化運營有望了。
實際上,導致這類現象頻發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準入門檻低,身份認證形同虛設。眾所周知,因為交易雙方的角色均以個人為主,二手交易進入門檻低。因此帶來的違約成本低和維權舉證難,致使二手平臺消費糾紛問題叢生。
而二手交易平臺,通常會給人們一個印象,就是特別“Low”。供應的商品可以說是魚龍混雜,里面的人群更是三教九流。據了解,二手交易平臺上,除了出售假冒偽類的產品外,各種盜版光碟、書籍資料橫行,甚至一些灰色產業也借機打擦邊球,試圖通過低價商品引流獲客。
與此同時,因為問題商品充斥著二手平臺,灰色交易滿天飛,加上消費維權也十分困難,二手市場的整治確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于見專欄認為,是因為這類平臺缺少一個足以證實用戶信用度的身份信息認證,而對用戶在平臺的操作行為,也缺乏有效的監控,因此才會雜草叢生、亂象橫行。
其次,二手交易平臺的存在價值,讓買賣雙方依然存在一定依賴。對于用戶來說,二手交易平臺無外乎是充分利用商品的殘余價值,縮短碎片化的二手交易鏈條,讓二手交易有處可尋。這就類似線下的跳蚤市場,讓買賣雙方約定好了時間、地點,撮合交易也就成為了可能。
這也就讓二手貨的買賣雙方對其形成了依賴。雖然二手交易存在風險,但是多數用戶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僥幸心態,長期在這類平臺進行著二手交易。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再好的運氣,恐怕也很難避開某次交易不慎,跌入一個大坑。
再次,因為二手交易模式的市場空間大,覆蓋用戶量級大,而獲得億級融資的平臺也不在少數。但是,全品類運營,對于商品交易中間環節的管控,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有足夠的應付能力。就拿奢侈品交易來說,如果沒有中間的商品鑒定環節,恐怕假冒偽劣隨處可見。
但是能大面積、多品類完成這種運營工作的平臺,屈指可數。而且,作為二手交易平臺,不應只是靠買賣雙方的自覺誠信,通過一些運營策略,完成商品的質量、成色鑒定也責無旁貸。
因此,在全品類運營二手交易的平臺來說,其目標可能更加聚焦于用戶與業務的增長,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可想而知的。
除此以外,對于二手交易平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買賣雙方的信任度問題,也就是如何讓這個二手交易流程更加規范,更容易被監管。以信用中介模式的二手交易平臺咸魚為例,通過阿里大數據、淘寶系的用戶信息背書,咸魚相對其它平臺,就更加具備公信力、可信度。
但是,即便如此,咸魚也沒有躲過這次集體約談。由此可見,二手交易平臺,已經成為了各種黃賭毒、違法行為泛濫的重災區,僅靠平臺規則甚至也難于防患于未然。
而之所以所有的二手平臺,都難以擺脫這些是是非非,根本原因還是其商業模式與運營機制的問題。因此,二手交易平臺要保持長足穩定的發展,唯有整個行業的企業合力,共同解決合規性這個問題,別無它法。
二手交易平臺,到底有多坑?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二手交易也越來越頻繁,小到日用百貨,大到數據家電、價值高昂的奢侈品,沒事就逛逛咸魚、轉轉,成了很多人打發業余時間的一種愛好。
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二手交易平臺確實有很多雷區,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坑。例如,2020年7月底,央廣網就曝光了有一些不法商家與個人,在二手交易平臺販賣假冒偽劣產品的事件。這則新聞上,甚至用“假劣貨集市”來形容這些二手交易平臺。
除此以外,還有多家媒體爆料,二手交易套路多,超九成用戶有過糟心經歷,過半數消費者遭遇信息不透明、實物與照片不符情況;近三成消費者反映二手交易退貨難,職業賣家充斥平臺。
據于見專欄了解,頭部二手交易平臺上,小半數的賣家都是職業賣家,并非真正的二手貨交易主。甚至有眾多家庭主婦,以在咸魚、轉轉上兼職,賣低價的新商品謀生。
試想,低價又是新貨,如果沒有比正規渠道更便宜的價格,恐怕也很難在二手平臺有銷量。因此,這樣的貨源來路也十分堪憂,而其中的貓膩,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這只是從買方去分析,實際上,由于平臺信任度的確實,賣方擔心被騙的也大有人在。而買賣雙方企圖在二手交易平臺完成交易,很多時候都是想憑憑運氣。所以,如今的二手交易市場,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那種“純潔”。
因為平臺有流量,所以到平臺的用戶也各自心懷鬼胎,有自己的目的。有借機引流,搞灰色產業的,也有以此謀生,將二手交易當做副業的。所以,也有網友吐槽,如今的二手交易平臺,太有人間煙火氣,過去人們說淘寶是萬能的,實際上,真正萬能的,應該是二手交易平臺。
二手交易市場怎么打破行業魔咒,獲得新生?
隨著下沉市場不斷崛起,二手經濟逐年走紅。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閑置物品交易規模已達5000億元,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可以達到萬億規模。
目前,我國線上二手交易用戶規模近0.76億,高學歷、年輕人群已成為二手交易市場的主力軍。因此,這個領域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而2020年因為疫情,三四線城市的用戶,也接受到了新一波互聯網購物的教育,也將帶來二手交易市場的增量。
但是,在二手交易增長迅猛的同時,其帶來的問題也層出不窮,那么,如何破解二手交易中“信任與品質”的難題呢?
而且,僅僅依靠互聯網,是否能解決這樣的難題,也是整個行業共同面臨的挑戰。對于二手交易平臺來說,各種擦邊球的生意,像是一個魔咒,陰魂不散,讓這類平臺不得安寧。因此,如何徹底解決這類問題,也是大多數二手交易平臺的“心病”。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談到,由于二手商品與普通商品的差別在于其被使用過,所以商品的狀態很難標準化,所以在交易過程中變得更加復雜,難以批量管控。
因此,交易雙方的誠信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交易的質量。加上二手交易平臺是線上交易,并非線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由此,也難免會出現貨不對圖、貨不對版,賣家對出售商品的功能、特征描述避重就輕,買方接盤后,卻又遇到售后困難、投訴無門的情況。
從這個角度分析,解決二手交易商品狀態的標準化問題,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雙方交易的風險。目前,類似轉轉這樣的3C二手交易平臺,也試圖從中間環節的商品價值評估著手,并適當引入買賣雙方的信用體系,來對二手交易進行有效的監管。
但是,也有網友反饋,這種中介式的價值評估、平臺質檢,很多時候像是形同虛設。甚至當時檢測狀態OK,并不代表到手后就不出問題。
因此,僅有交易規則是不夠的,還需要正視買賣雙方教育水平、道德素養的差異,如何通過平臺讓雙方在誠信方面的認知得以提升,減小雙方交易誠信度上的鴻溝,或許才是其長遠發展之計。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二手交易平臺的問題具有普遍性、趨同性。但是歸根結底,與平臺監管不力、營銷不當、保障不足等有直接關系。平臺對用戶利益保障的意識不足,也將直接導致其野蠻生長,忽略了交易雙方的口碑效應。
再者,由于買賣雙方都有相對剛性的需求痛點,買房方希望省錢,賣房希望處理舊貨回血,因此都需要仰仗平臺做交易撮合。這也讓平臺在很多時候就會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對于雙邊用戶的訴求視而不見。甚至一些交易規則,雖然明文規定,在具體執行落地的過程中,卻大打折扣。
南京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宋培健認為,部分二手平臺發展初期存在為迅速擴張而弱化甚至放棄監管的問題?!皩儇洷犞谎坶]只眼,把做大平臺當成第一要務。”
但是,商業世界的規則殘酷的告訴人們,如果部分平臺因為擴張而失去用戶口碑,消費者只會“用腳投票”,最終遠離是非之地。
眾所周知,二手商品交易與新商品相比,在商品價值鑒定、在線支付、物流、退換貨等方面都存在過于零碎、復雜的情形,因此在整個交易環節還存在諸多漏洞。而平臺除了完善運營機制,健全平臺交易規則外,更需要系統化的提升對于用戶體驗、社會責任感上面的認知等級。
綜上所述,二手交易平臺實現規范化運營,是整個行業的大工程,需要從源頭開始,遏制一切可能給二手交易帶來風險,損害雙邊利益的事情發生。這一方面需要平臺交易規則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在執行層面,進行不折不扣的干預。
如此,二手交易平臺的存在才將更有價值,用戶口碑也才能由全體差評轉向客觀公允。然而,這需要整個行業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行業的發展趨勢,并順勢而為。顯然,這樣的轉變,尚需時日。但是,這類平臺至少應該轉變經營理念,而不是一直用慣性思維,對已經頻繁爆發的問題置之不理。
二手交易市場的未來:垂直化、專業化或成主流
要想對二手交易市場的發展規律做一番總結,從國內首屈一指的二手交易平臺轉轉的轉型就可以窺見一斑。
2020年以來,疫情讓國內用戶的線上消費習慣進一步養成,甚至不斷滲透到下沉市場。因此,線上購物也逆勢增長,二手交易平臺也不例外,迎來了空前的爆發式增長期。
轉轉作為二手交易賽道的資深玩家,也在這一年做了重大的方向調整。隨著其收購找靚機,也不斷放棄全品類戰略,專攻手機垂類產品。
據于見專欄分析,轉轉集團做如此大的戰略調整,一方面是外部環境使然,隨著其平臺用戶量級的增加,二手交易的過程管控難度提升,全品類經營的弊端在于,無法對每個行業,提供專業的中介式價值評估、二手商品使用狀態評估等服務,導致交易雙方的口碑受損,長期以往,模式將難以為繼。
另一方面,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全品類經營,也面臨著外部競爭激烈,增長乏力的情形。而從營收層面及用戶運營的持續性層面,“小而美”顯然比“大而全”更加具備競爭力。
如上文所述,二手交易平臺對平臺的信任度要求甚高。非常明顯,轉轉在全品類領域一直難以與背靠阿里、坐擁龐大流量池的閑魚抗衡。有數據顯示,近年,轉轉在雙端的總訪問量及用戶數,僅為閑魚的一半左右,平臺的交易量也與咸魚相差甚遠。
在此環境下,轉轉不得不考慮轉型,將主戰場從正面對抗閑魚變成以優勢的核心垂直業務作為切入點,從C2C全品類模式轉向重點發力C2B2C模式,并不斷深入服務環節。
無獨有偶,一些汽車交易、奢侈品交易等垂直的二手交易平臺,卻因為走專而精的路線,已經出現了一些頭部企業??梢灶A見,未來的二手交易平臺,逐步走向垂直化、精細化的方向已成為必然趨勢,而對于二手交易雙方利益的保障,也將成為二手交易平臺穩住市場地位的根基。
而與之對應的,是平臺的專業能力,將被倒逼,逐步得以提升。而最終的結局,或許是專業制勝。能在垂類二手交易市場站穩腳跟的,也注定是在專業領域具有話語權的玩家。
結語
可能大多數平臺,都會以平臺太大、商品太多、物品二手屬性等作為監管不力的理由。但是這種理由不夠充分。而且,隨著國內電商的發展日趨成熟,相關法律法規也日漸健全。
任何在互聯網上從事業務的企業,理論上都無法逃脫國家政策的監管。而一旦有企業踩踏政策紅線,恐怕離關門下架也不遠了。況且,互聯網上因為挑戰國家政策紅線而轟然崩塌的平臺,也早有先例,任何的僥幸心理,恐怕只會重蹈覆轍。
總而言之,二手交易平臺走向規范化運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期待二手交易平臺,真的能讓二手交易更安全、可靠,真正的惠及社會民生,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而不是淪為一個“中間商賺差價”,平臺“忽悠”用戶的賺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