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唐健盛介紹,目前二手交易平臺存在的三類賣家:
● 一類是單純的個人藏品或者閑置物品轉賣;
● 第二類是類似于買手店的代購,其通過一些途徑買入新品,再到二手電商平臺上轉賣,比如一些海淘商品賣家;
● 第三類是職業賣家,其貨品雖然是全新的,但貨源可能是非官方渠道。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呂來明指出,非經營活動的監管較少,這就讓某些經營者鉆了空子。他們涌入二手平臺,以處置閑置物品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目的就是規避監管和一手電商平臺的約束。
問題二
# 交易糾紛成“三不管” #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二手平臺消費糾紛較多的原因主要是注冊門檻低、違約成本低、維權舉證難。
▲江蘇省消保委此前調查,用戶在二手交易中遇到的問題。(點擊查看報道詳情)
在二手平臺上,記者隨意點開一個“順豐包郵全新新飛絞肉機”銷售頁,看到頁面上標注有“一年內質量問題只換不修”的字樣;而在一款全新果蔬清洗機的銷售頁,也有注明“批發價不支持無理由退換貨(質量問題除外)”的字樣。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的是全新商品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權益,其調整的是經營者和消費者雙方的行為和關系。而個人閑置物品往往存在瑕疵,所以并不適用于該法律,其交易協議由交易雙方約定,不屬于消費者組織處理的范圍,而是屬于民事合同,應由《民法典》來調整?!碧平∈⒈硎?,由于二手平臺對賣家身份并未進行細化分類,所以一旦遇到問題,消費者可能會遭遇各種維權難題。
呂來明也指出,近幾年出臺的《電子商務法》《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其中涉及了經營者和經營活動的規范內容,但其適用場景主要是一手的新商品?!懂a品質量法》、“三包”規定等法律制度也主要是針對生產者和銷售新商品的經營者而言,因此也不能完全套用到二手物品網絡交易的情景?!稄V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中有關廣告管理、消費者保護、競爭秩序維護的內容,針對的是經營者的義務,在二手物品網絡交易中經營者和非經營者身份不清的狀況下,也無法確定適用。
問題三
# 完善交易規則待完善 #
北京消費者蔡女士日前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介紹說,她曾在二手平臺上看到有廠家說要處理一批臨期癟罐的貓罐頭,價格非常低,產品銷售頁面解釋稱這是常年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在處理一批庫存積壓產品。收到貨后,蔡女士發現產品的外觀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罐身沒有任何標識,只是一圈白色鐵皮,打開后不僅有濃烈的防腐劑味道,肉質也松松垮垮的。蔡女士找賣家理論,賣家說這是庫存積壓產品,質量沒問題。蔡女士說:“一箱罐頭只賣30塊錢,算了,不費勁了。”此后,她就很少去二手平臺淘便宜貨了。
陳音江表示,二手電商交易的本質還是通過網絡銷售商品,二手平臺在交易過程中提供了網絡經營場所、交易撮合和信息發布等服務,同樣需要履行《電子商務法》中有關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具體來說,要對進入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賣家身份信息進行登記核驗,要制定平臺交易規則,要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當經營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時,要依法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唐健盛認為,如果不是個人轉讓,經營者在二手電商平臺出售新品,特別是第三類職業賣家經營者,就應當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經營者義務,作為買家的消費者權益也應受到該法律的保護。
呂來明指出,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規范二手物品網絡交易的發展、落實平臺責任、給監管執法提供依據,有必要制定二手物品網絡交易的相關制度。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桑雪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