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政協推動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
2007年06月18日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在線06月18日訊在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杭州灣昂然屹立起一座被世界所稱奇和關注的東方銀龍——杭州灣跨海大橋。2007年6月14日子夜,當今世界最長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全橋勝利貫通。全長36公里,投資總額超過120億元,使用壽命長達100年的杭州灣跨海大橋,以一個豪壯的“S”形展現在世人面前,如一條巨龍橫跨在杭州灣喇叭口寬闊的海面上。
集數百名專家智慧,進行數十次論證,編制1000多套文件……為了這世界建橋史上奇跡的出現,從1994年,寧波市政協一位委員首先在全會上提交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相關提案起,寧波市政協歷經8年推動,把建造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的設想逐漸變成了社會各界和省市決策層的共識。2000年7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常務會議作出“杭州灣大通道位置選擇確定為北接嘉興乍浦,南接寧波庵東方案,通道建設以寧波為主”的決定,并于2002年4月30日,報經國務院正式批準。
建設寧波杭州灣乍浦交通通道的戰略構想,寧波市政協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多次組織委員視察,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1994年4月,在寧波市政協副主席朱爾梅、尹禮虎的帶領下,組織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和省、市政協委員以及有關專家赴慈溪實地考察杭州灣大橋選址問題,并于4月26日向寧波市政府提出《關于建設杭州灣大橋的建議》。同年4月,寧波市委、市政府積極采納市政協《建議》,正式委托上海一家公司開展項目的預可行性研究。全國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在甬全國政協委員就建議加快杭州灣這一重點工程的論證步伐遞交了相關提案。此后幾年,寧波市政協、在甬全國政協委員對此連年呼吁,對這一事關浙江乃至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步步緊追,抓住不放。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這些意見和呼吁,1999年11月19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張德江對一位在甬全國政協委員關于杭州灣大通道建設問題的呼吁信上作出“此建議要科學論證、要能立項、應考慮列入‘十五’計劃”的批示。2001年全國“兩會”期間,在浙江的八位全國政協委員又聯名提案,建議國家盡快批準杭州灣大橋建設立項。八年磨一劍,政協委員的努力結出了碩果。2003年11月14日,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主體工程打下第一根樁。
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建設期間,寧波市政協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組織委員開展了數十次的視察、調研活動。2002年3月,寧波市政協組織委員和專家,成立了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對寧波發展的影響的課題調研組,調研組由市政協主席王卓輝掛帥。課題立足長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經濟發展的全局,對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對寧波的經濟、港口、城市布局、投資以及交通和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杭州灣建橋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受狂風暴雨以及潮流、激流等影響,年有效作業時間還不到180天,這里的灘涂下還埋藏著淺層天然氣,打樁作業風險很大,海上施工困難重重,在大橋工程指揮部的精心組織下,工程技術人員運用自己的智慧,經過長達10年的前期勘探、科學論證,變海上施工為陸上施工。他們創造性地采用了“梁上架梁”的技術,沿著已有橋面往前架設新的箱梁。整個大橋建設中一共有250多項這樣的技術創新,其中有多項還創造了國內乃至世界第一。創新,大大提高了建橋速度,使杭州灣跨海大橋提前半年貫通;創新,為大橋建設節約成本約11億元;這座總共628個橋墩、9800根70噸重的橋樁、944片重達2200噸的箱梁的巨大工程,最終以39個月的時間全橋貫通,創造了一個跨世紀的奇跡。根據測算,大橋建成后的20年內,將降低運輸成本410億元,節約旅客時間定量換算約為65億元。
“我的提案終于成了現實”。6月14日,寧波市最早的提案人、十屆寧波市政協委員徐觀清聽到杭州灣大橋合龍貫通消息后說。1994年2月,徐觀清委員在市十屆政協第二次全會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寧波杭州灣乍浦——庵東通道建設》,到今天夢想成真,這個過程整整經過了14年零四個月!
身臨大橋合龍貫通現場的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時任寧波市政協主席的葉承垣感到無比欣慰。多年的呼吁奔走,他的感情已經緊緊地與杭州灣大橋聯系在一起。他笑著向記者坦言:“對政協委員來說,參政議政必須抓準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戰略的重要議題,真正抓出成果來。這是一種責任!寧波市政協和各界人士的建言立論、廣泛呼吁,對杭州灣大橋建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p>
這座跨世紀的大橋,把長江三角洲南翼的交通格局,由V字形變成A字形。由此,上海和寧波的陸上距離縮短120公里,在滬杭甬之間形成一個環形的“金三角”交通圈;浙東南和蘇南距離拉近,蘇錫常和甬紹溫之間縮短到200公里,并形成了長江三角洲近20個大中城市,以及聯結起來的新的城市帶,它將帶來這個地區經濟社會全新的發展和繁榮。
短評
促進發展大有可為
一座豪壯的“S”形跨海大橋屹立在了杭州灣,不僅給當地平添一道壯麗風景,并且在建設史上創造了跨世紀的奇跡,而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是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效益,它的出現使上海至寧波的陸上距離縮短120公里,形成滬杭甬環形“金三角”交通圈,并把蘇錫常和甬紹溫兩大經濟帶的距離縮短到200公里,從而形成了聯結起長江三角洲近20個大中城市的新城市帶,這將給涉及的整個地區帶來經濟社會全新的發展和繁榮。這一重大項目的實現反映出了決策者的時代眼光,飽含了建設者的智慧汗水,我們也欣慰于人民政協在提出建議、促進決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人民政協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生活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選擇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課題,深入調查研究,開展咨詢論證,提出意見和建議,是人民政協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的重要內容與方式。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的整個過程,也反映出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成功實踐,它體現了人民政協將促進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高度使命感、責任感,緊緊圍繞關系國運、關系民生的重大命題做大文章、做好文章;體現了人民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以前瞻的慧眼、扎實的立論運作出了影響深遠的大手筆;體現了人民政協求真務實的精神,從最初提案到大橋最終建成歷時14年,寧波市政協和各級政協委員,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那句“真正抓出成果來。這是一種責任!”的話擲地有聲。人民政協在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中發揮出的重要作用,再次證明了人民政協工作有位有為,人民政協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