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世界上1%的人看到了AU煒,只有0.1%的聰明人點擊關注了!
歷史上的康熙皇帝,8歲即位,69歲去世,在位長達61年,除去親政前的7年,其執政長達54年,在位時間之久,堪稱中國歷代皇帝之最。
康熙皇帝的輝煌一生成就了影視劇《康熙王朝》成功的基本背景,這樣一部反映偉大帝王的電視劇,也如愿成為了中國歷史正劇中的一個經典。
前兩章,我跟大伙兒吐槽了一下這部經典的歷史正劇中的眾多歷史錯誤,包含“少年時代康熙并非叛逆”、“四位輔政大臣名實不符”等等。
今天,我們最后就來探討一下,為何這一部《康熙王朝》有這么多的史實錯誤,還能夠成為正劇經典并廣受好評。
扎根于歷史事實
《康熙王朝》作為一部歷史劇,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辨證關系,在基本史實框架、總體歷史背景、重大歷史事件的是非性質方而忠于歷史的同時,又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合理的加工和改造,目的是為了使矛盾沖突更加集中,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出歷史的真實面目。
前面所說的《康熙王朝》所有史實錯誤都是出自于此。它雖然錯了,但錯得讓人恨不起來。因為它所有的錯都包含在了一個特殊的邏輯當中。
在《康熙王朝》中,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的權術之爭,比刀光劍影的戰爭場而還要驚心動魄。
比如鰲拜與班布爾善的密謀廢帝,索額圖伙同黨羽煽動朱三太子夜襲康熙大營,吳三桂廣羅親信權勢熏天,王輔臣擁兵自重抗旨不戰,周云龍、葛禮之流的陽奉陰違貪贓枉法等等,這一切象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把皇帝牢牢地罩在其中,皇帝不得不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付他的政敵和懲治他的官員上。
這一方面說明封建官本位思想對人的扭曲與異化,另一方而也說明封建帝制、封建專制集權政體本身就是假惡丑及貪官污吏滋生的溫床。
正如劇中康熙所說的那句話:“京城是個大染缸”,任何人一旦進入這個環境,就會不自覺地陷進去,失去其本來的做人準則和道德良心,鬼迷心竅般地追逐權力,爭奪地位。
李光地剛直不阿
剛直不阿的李光地就是如此。李光地曾經上萬言書直陳民間疾苦,深得皇帝信賴,在福建作特派使期間,他足智多謀、顧全大局,為收復臺灣做出了巨大貢獻。作了朝廷大臣后,他還果敢地當而揭穿索額圖、明珠的陰謀,被皇帝免職押入大牢。
后來他逐漸明白了官場斗爭的殘酷,開始變得無情無義、心狠手辣,和索額圖、明珠一樣,成了玩弄權術的政治動物。用康熙的話說,他是“用心狠毒,但才能卓著”,而才能一旦用到了邪道上,就會變得尤為可怕。
這正是《康熙王朝》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地方。
與《太平天國》等歷史劇相比,《康熙王朝》既不過分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大場面,也不刻意制造眼花繚亂的視覺奇觀,更不對歷史事件作傳奇化改寫,而是透過九重之內的宮廷陰謀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亂,來深刻地揭示歷史的本質以及人在歷史的沉浮中命運的可悲與可嘆。
因此,走進《康熙王朝》,觀眾始終會有一種沉重感和辛酸感,它讓觀眾看到了一切人間悲劇的社會根源,并從中發現延續至今的某些社會觀念的歷史淵源。
這也是《康熙王朝》比以往的歷史劇技高一籌的地方。
突出了人性矛盾
《康熙王朝》雖然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展開故事,但它卻把側重點放在了對人的刻畫上,在人物性格的開掘、情感沖突的渲染、人性矛盾的揭示等方而,比以往的歷史劇有了明顯的進步。
在《康熙王朝》中,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無論是宮妃還是太監,無論是落魄文人還是平民百姓,每一個人物的心靈中都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和人性的信息。
順治、康熙、孝莊、索尼、鰲拜、索額圖、明珠、周培公、李光地、魏東亭、姚啟圣、容妃、藍齊兒、蘇麻喇姑、伍次友等,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成為支撐這部電視劇藝術生命的主要因素。
康熙是這部電視劇的中心人物,也是塑造得較為成功的帝王形象。
天資聰慧的少年走上王位后一步步成熟
對于這樣一位歷史上褒獎有加的皇帝,電視劇并沒有一味地美化他,而是把他放在各種矛盾沖突的焦點上,從而更深入地表現他性格的多而性和情感的復雜性。
康熙是從一個天資聰慧的少年走上王位的,這時的康熙雖然有著志在必得的優越感,但仍然可以看到他和常人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比如天真活潑、真誠待友、任性淘氣、機智果敢等。
然而.在經歷了一系列政治打擊和生死較量之后,他的帝王氣質逐漸顯現出來,而作為人的天性和情感則一點點退隱,于是,我們看到一個多情可愛的“龍兒”終于變成了“聯”,變成了一個多疑、專橫、傲慢、冷酷的真正的皇帝。
作為一個皇帝,他擁有了大清國,但卻失去了他最疼愛的女兒藍齊格格,最器重的太子和大阿哥,最知心的容妃和蘇麻喇姑,以及最信任的伍次友和周培公。
在劇中,作為常人的玄燁和作為皇帝的康熙不斷進行著較量,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為了大清國的利益,他不得不一次次地作出選擇,而選擇的艱難和痛苦就構成了人物形象豐富的信息和復雜的特點。
康熙的性格有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每一次重大的政治斗爭都會對他的心理和情感產生強烈沖擊和影響,并由此改變他原有的善惡標準與是非觀念。
從違心地斬殺了蘇克沙哈到秘密地監視魏東亭,從委曲求全與索尼孫女赫舍里成親到和蘇麻喇姑的有情無緣,從冷落周培公到囚禁姚啟圣,從威逼藍齊兒遠嫁到貶容妃為奴,從彈勃索額圖、明珠到放逐李光地,從軟禁到廢除太子,這一切都真實細膩地表現了康熙在情與法、愛與恨、真與假、善與惡之間選擇時矛盾和痛苦的兩難心態。
刻畫場面沖突不失細膩
劇中有很多場面非常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比如,作為一個父親,康熙特別喜歡藍齊兒,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并為她精心地謀劃未來。但面對噶爾丹的逼婚,他先是震怒后又妥協,為了大清江山的安危,他不得不忍痛割愛。
當藍齊兒質問父親:“你是皇帝,為什么不能保護自己的女兒”時,他告訴女兒:“你就當是為大清國殉難了吧”,這種理直氣壯而又不近情理的話語,其中包含著多少的辛酸和無奈。
藍齊兒的命運隨著國家的命運一波三折
于是他兩次親征,決心剿滅噶爾丹以解國仇家恨。
第一次交戰,就遇上藍齊兒闖入兩軍陣營之間大喊停戰,康熙果斷下令:“大戰在即,不能為一個丫頭亂了軍心,現在,誰擋在朕的面前,誰就是朕的敵人?!?/p>
當激戰結束,康熙對不顧勸阻去尋找藍齊兒的容妃說:“你們死了,朕會傷心很久,但朕絕對不會因為骨肉之親而放棄天下大義,壞了君王之道。”
這一場戰爭,既是康熙與噶爾丹的交戰,也是康熙與自己的情感和心靈的交戰。
第二次交戰,康熙終于如愿以償,消滅了噶爾丹,但卻把女兒推向了痛苦的深淵。
當他在尸橫遍野的戰場上找到了藍齊兒,誠懇地向她道歉并準備接她回宮時,藍齊兒冷冷地回敬他:“你是大清國的皇帝,而我是噶爾丹大汗的王妃,你沒有權利再命令我?!边@既是對他的怨恨,也是對他的報復,是他一手制造了這場悲劇。
看著痛不欲生的女兒和外孫,康熙心如刀絞,他悲痛地跪在女兒面前請求女兒的理解和原諒。
當女兒決意要留在草原撫養遺孤時,康熙深情地對女兒說:“我和你額娘都很想你,你隨時都可以回家。”在這里,康熙的強硬和仁慈都表現得非常充分,皇帝和父親的雙重身份,使他身不由己地陷入人性矛盾之中。
面對太子和大阿哥,康熙更是矛盾重重、進退兩難。
康熙曾對大阿哥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建功立業,作皇子們的楷模。但大阿哥終于抵擋不住權力的誘惑,嫉妒心損害了他的品德,使他做出了許多讓父親失望和痛心的舉動。
大阿哥剛愎自用,最終惹怒康熙
首先,以皇子自居不聽勸阻,帶領福建水師攻打臺灣,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對此康熙并未責罰他,反而給他加官晉爵,目的是為了激勵他。
其次,攻打噶爾丹時急功冒進,被噶爾丹抓獲,卻謊報是受傷迷路而晚歸??滴跆嵘麨楸看蟪迹プr機攻擊太子,令康熙極為反感。當康熙得知他被俘的真相時,狠狠地煽了他一個耳光,然后又重重地煽了自己一個耳光,這是大清國的恥辱,是不可饒恕的死罪,但康熙還是告戒大阿哥不要再向任何人提起此事。
直到大阿哥失去理智,迫不及待地想要除掉太子時,康熙才憤怒地將他打倒在地并痛罵他禽獸不如。將大阿哥軟禁并抄家后,康熙又下令給大阿哥去枷治病,說他有冤屈。
而對待太子,康熙更是恨鐵不成鋼,他多次容忍他的過錯,但始終沒有把他培養成一個理想的君王,為此他傷透了腦筋,也耗盡了心血,他只能把這一切看成是自己的罪過。
作為父親,他真的不忍心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手,但作為皇帝,他又不得不大義滅親。在親情和國法之間,他只能選擇后者。
框定符合特定背景
《康熙王朝》還用大量的篇幅表現了康熙在個人與國家、情感與理性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比如,他與蘇麻的關系一直都很微妙,蘇麻不僅是他的紅顏知己,更是他的得力助手。少年的康熙雖然對蘇麻一往情深,但他卻沒有象他的父皇順治那樣“不愛江山愛美人”。
為了挽留恩師伍次友,他曾想把蘇麻作為禮品贈予他,被伍次友婉言拒絕后,他又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而喜上眉梢。當蘇麻拒絕做他的皇妃而削發為尼時,他又氣又恨,但最終還是容忍了蘇麻的無禮,留她在身邊侍侯自己,因為他舍不得失去這樣一個疼愛他并理解他的女人。
蘇麻喇姑是康熙一直以來的精神支柱
蘇麻在很多時候似乎成了康熙的精神支柱,康熙既可以向她傾吐自己的委屈與苦惱,又可以與她商討治國方略,但康熙始終無法得到她(盡管康熙聲稱:“天下的女人都是聯的”)。
因為,聰明的蘇麻清醒地意識到,皇帝可以給她榮華富貴,但不能給她做人的自由和權力,為了政治需要,他隨時可能放棄一切,保持這種主仆關系、姐弟關系才能使他們的情誼更持久更純潔。最后,蘇麻只能在信中表達她的愛,康熙也只能在蘇麻的遺像前來品味這無言的愛。
康熙和蘇麻之間的情感糾葛讓觀眾看到了個性與情感是如何在壓抑與克制中變得蒼白和麻木。
康熙與容妃的悲劇,更準確地傳達出康熙在情與法、愛與恨的反復較量中極端痛苦的心理。
康熙從心底里明白,容妃是陰冷的后宮中唯一一個值得他信賴和恩寵的女人,但他卻不允許她違反規矩,冒犯皇威。
容妃不聽皇帝勸阻,冒死沖入戰場與女兒藍齊兒相見,惹惱康熙降貴妃為妃。容妃得皇祖母遺旨力勸皇帝勿廢太子,激怒康熙又被降為常在。容妃私自放走紅玉并當而指責康熙的錯誤,讓康熙顏面掃地并憤而將其逐出后宮被貶為奴。
正如容妃所言:皇帝是掉進了噩夢里,想睡睡不安,想醒醒不來。諸子爭儲,手足相殘,皇上心里比誰都苦都痛,這時候誰對他最親,他就會把他的恨砸在誰身上。
在慶賀康熙的“千叟宴”上,康熙揮酒祭天、敬眾臣、敬政敵,并聲稱自己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子孫最多的一位皇帝時,卻傳來容妃被馬桶壓死的消息。
悔恨交加的康熙如夢初醒,而對容妃的遺體充滿了無盡的傷感和遺憾,他只能用冊封容妃為皇后并命人為其撰寫本紀來平撫心中的傷痛。
容妃
作為皇帝,他必須超越常人所應有的喜怒哀樂、兒女情長,但這種超越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承受多大的壓力,只有康熙自己才能明白。
《康熙王朝》完整地把康熙的一生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跟隨著他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經歷去感受歷史的無常和生命的悲涼。
觀眾從這個王朝興衰、權力更替的故事里面,看到最多的則是人性、人情以及生命、死亡、存在、毀滅等等全人類共同而臨和思考的問題。
由于表達了永恒的人性,由于觸及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康熙王朝》就有了更廣泛意義上的存在價值。
李煒獨家探秘歷史
音頻:下載“蜻蜓FM”app
視頻:登陸“優酷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