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斷完善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一、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總書記用三個“事關”從歷史高度、全局視野揭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沒有一帆風順,更是經歷了戰爭的洗禮,遇到無數的艱難困苦,但中華兒女都堅強的挺過來了,因為我們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當今社會文化思潮紛雜多元,迫切需要發揮文化的重要作用,凝聚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
二、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被譽為“文明的搖籃”,有著延綿不斷的五千年文明史,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也不斷創造并傳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鑄就了歷史的輝煌。我們經歷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在艱苦卓絕的長期革命斗爭過程中培育了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等一系列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是黨和人民自身奮斗的真實記錄。正是革命文化精神為我們渡過難關取得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建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革命文化的基本精神。今天文化自信的進一步彰顯不僅源于中華文化的積淀與厚重,還源于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三、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中軸,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文化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要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才能夠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生活化、具體化、形象化,使其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通過大眾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簡單易懂生動的方式傳播正能量,堅持正確道德輿論導向,發揮榜樣力量,引導人們自覺參與到社會文明進步進程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青少年時期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這個階段可塑性最強,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養,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通過多方式引導,形成課堂教育、社會實踐等多位一體的教育平臺。
四、錘煉講好中國故事能力
“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敝袊目焖侔l展與變化情況和國外對中國的認知還存在極大差距,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但一些國家對我們還不夠了解,很多人對中國的認知還停留在文明古國上,認為中國沒有吸引人的文化,對中國的認知存在偏頗,甚至出現了一些“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的負面論調,這就需要我們積極發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多創作反映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精品力作,整合中央媒體外宣資源,加強同國外主流媒體和新聞界的交流合作,消除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片面認識,讓世界真正了解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展示中國形象。
五、培育創新性社會主義文藝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新能力和創造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方向,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滿足人民的需要,緊密地聯系群眾,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個根本方向。文化發展不可能獨行其是,文化離不開其他學科的協同支撐,更需要創新支撐,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生動、具體、藝術、新穎,只有這樣的文化藝術產品才會有深度,有內涵,具有吸引力。文化創新是繼承與發展的統一,不是推倒舊倉庫建立新大廈,而是要像登山一樣視野不斷開闊,用現代手段弘揚傳統,或用傳統手段刻畫現實,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方式。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