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評春晚#
春晚連辦了幾十年,在很多很多年之前真的是除夕那日必不能少、全民期待的一大項目。但是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逐漸發達,春晚的風評可不似曾經那樣好了,甚至興起了踩春晚之風。但是今年呢,春晚好像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戰績可是不錯的呢,大家對它的評價也主要往正向發展了。
這春晚開播不到半個小時收視率就破了30%,全媒體累計觸達人次142億次,新媒體端直播用戶規模達到了7.95億人……這些數據無不客觀展現出這屆春晚的優秀。再來看看各大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的評價,有說被明星的顏值驚到的,有被單個節目導演征服的,有被舞美美到的……總之就是夸贊聲連連。
要論大家期待春晚什么,語言類節目一定是數一數二的,因為以前的經典小品和笑聲實在是太多了,每年春晚一過,就會有新梗出現。比如“點頭yes搖頭no,來是come去是go”、“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斗機,歐耶”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小品梗。這種對小品期待一直延續著。
但是不知道從哪年開始,可能從趙本山、宋丹丹等老一輩藝術家不再出演春晚小品開始,大家對春晚的語言類節目的期待逐漸得不到滿足了,尷尬、無聊、難看……這些評價從語言類節目開始蔓延,直至整個春晚。
今年的春晚的小品相聲,依舊不得眾人意,尤其是小品《咱家來客了》,“南方小土豆”一熱詞呼之欲出,但是改成了“南方小伙伴”,讓人直呼比聽到“南方小土豆”還難受,而且整個節目都沒有什么笑點,還有加深南北方人刻板印象的嫌疑。所以大家還是說,這語言類節目一年有一年的難看法。
其實不止是今年,哪怕是以后,小品、相聲要做出以往的輝煌,都挺難的了??纯凑Z言類節目興盛的那些年,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渠道還是占主導地位的,連互聯網都不算發達。但是如今,5G作為基礎性支撐技術,讓短視頻流行至極,民間智慧和幽默細胞得以充分發揮,等著春晚小品圖一樂,其實打開短視頻軟件就可滿足需求了。
所以春晚的妙處,早就已經不在小品和相聲了,從龍年央視春晚就可見一斑。所以現在的春晚主要看什么呢?看絕妙的創意,看VR、AR等新興技術帶來的全新視覺體驗,看中國千百年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以精心編排的歌舞形式再現,看內娛明星的表現力。上述這些,可以從今年的很多節目中看到。
西安、沈陽、新疆、長沙四個分會場的歌舞表演,簡直就是中國民間風俗大賞,是傳統文化具象化的視覺盛宴。西安分會場的《山河詩長安》,張若昀和VR李白共同吟詩,共賞祖國大好河山與人文薈萃,這節目把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直接拉到最滿,還盡顯傳統與科技碰撞的魅力。
新疆分會場的《舞樂新疆》,用精致盛大的歌舞編排證明“新疆確實好”,異域風情十足,盡顯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迪麗熱巴的表演只能用“驚艷”一詞來形容,明媚耀眼,讓人看了絕不會認為“內娛完了”。其他兩個分會場也展現了當地的風貌,看一場春晚,就像環國旅游一般。
?張藝謀導演的節目《別開生面》是當代春晚“創意”的代名詞。原來節目還能這樣做?一邊捏面,把各種形狀的面當作舞蹈的大屏幕,一邊表演,穿著紅色衣服的人化作爆竹、化成漢字、化作萬物,而歌手明星們在一旁唱著歡快的歌,簡直是視聽雙重享受。這個創意節目變幻無窮,卻緊扣著中國傳統文化和節日中的大小事物。
除了上述的節目,像劉謙的強互動性魔術《守歲共此時》,舞蹈《錦鯉》、《鵝鵝鵝》、《瓷影》等等,都是非常有看點的節目,中式美學被它們表現到了極致,現在的春晚一定是比以前要更好看的,嘲春晚的人可以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