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網友紛紛表示部分共享單車品牌起步價進行了調整,由原來1.5元/15分鐘,上調為1.5元/10分鐘,網友認為此調整系變相漲價,戲謔被“刺”到。7月24日,紅星新聞跟進報道,推動事件進入新聞化議程,引發輿論熱議,輿論聲量持續走高。共享單車漲價背后到底是“市場價格正常變動?還是變身‘價格刺客’以牟利?”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苗建信息發現
共享單車漲價并非首次引發輿論關注,此前共享單車節假日漲價現象已是網友熱議話題。自2023年“五一”假期開始,部分共享單車品牌便宣布節假日起步價將由1.5元/15分鐘調升至1.8元/15分鐘。2024年清明節前后,網友再次表示美團等共享單車品牌節假日悄悄漲價,4月6日,#美團客服回應單車節假日漲價#登上熱搜榜。
“共享單車價格上漲”輿情事件中,公眾情緒以負面為主,輿論聚焦持續漲價失去“性價比”、起步價調整屬于“變相漲價”、悄悄漲價變身“價格刺客”、漲價后服務體驗“未升級”。與以往輿情事件不同,媒體報道中關于專家角度的分析較多,業內人士、經濟學家、行業分析師等多元角度的理性分析,成為引導輿論走向的主力軍。
共享單車持續漲價及調價策略背后的邏輯與其生存現狀密切相關,共享單車行業具有“資本高需求、運營高要求、人力高依賴”的特性,唯有做好充分準備才能保證企業持續運行。但目前企業面臨融資困難,維護、人力、技術研發成本高,單車行業競爭激烈等問題,企業利潤獲取受限,面臨生存困境,企業通過漲價來提高盈利成為共享單車行業的必然趨勢。
目前來看,共享單車通過提價增加收益已成為一種趨勢,為維持自身生存而制定經營戰略可以理解,但是持續提價將超過公眾的“優惠”認知,從而被公眾拋棄。提價并非長久之計,企業需在經營上進行精耕細作,如提高廣告收入、與車載設備企業合作等,提高服務體驗以獲取良好口碑,增加公眾粘性,從而保證企業的持續性發展。
01
事件熱度及概述
根據苗建信息輿情監測數據,自7月24日19時至8月8日10時,全網涉“共享單車起步價調整、變相漲價”相關事件信息累計擴散1.9w條,輿情熱度指數MJSI為45.47。#多地共享單車又漲價了,工作日前 10 分鐘 1.5 元,如何看待此次調整?漲價原因有哪些?來臨# #共享單車起步時長“10分鐘時代”來臨#等相關話題登上知乎、百度、微博、今日頭條等5大平臺熱搜榜單,熱搜時長達50小時。
據媒體報道,目前,哈啰單車、滴滴青桔品牌在廣州、成都、武漢等部分地區的單車收費標準進行了調整,工作日起步價為前10分鐘1.5元,節假日、周末起步價為前10分鐘1.8元,超出10分鐘,以1元/15分鐘計費。此前工作日起步價為1.5元/15分鐘。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7月29日,哈啰單車客服回應稱,由于運營調整,當前車輛價格已經上調,調價前進行了公告公示,在掃碼確認開鎖頁面可看到當前定價規則,騎行結束后,也可通過訂單頁查看計費規則。
青桔單車客服表示,青桔單車按照時間計費計費規則由起步價、時長費和調度費組成,城市計費規則不同用戶可在滴滴出行APP首頁點擊了解。
02
價格上漲觸發的各方輿論有哪些?
媒體
媒體分析角度較為多元,主要聚焦漲價背后的邏輯與原因、漲價策略效果預估、未來漲價及行業發展趨勢等。
(一)熱議持續漲價背后的原因
澎湃新聞:節假日10分鐘漲到1.8元!共享單車多地漲價,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共享單車業務在多年前為跟上服務,支撐用戶騎行的不僅是單車,還有各城市單車運維團隊付出的大量調度和維修保養努力。單車企業的各項支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于維持和提升路面運維團隊工作效率和質量,行業的總體趨勢是運維服務精細化和智能化,企業正常經營、確保服務質量同步提升,受益的是包括用戶、城市在內的社會各方。
馬上評:共享單車又漲價,是市場行為還是“價格刺客”
共享單車已經深度嵌入了社會生活,成為無數人日常的必需品,共享單車如果不斷漲價,對日常生活的沖擊會比雪糕、充電寶等非必需品大得多。共享單車的漲價難題,不只存在于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也在城市和市民之間。如何完善公共交通網絡,運用多元形式解決城市“最后一公里”通勤難題,是這場漲價風波背后更需要直面的課題。
中國經濟網:“黃藍青”起步價為何有漲有跌?
共享單車平臺間價格的上漲和下調基于不同的市場策略和目標。目前共享單車市場格局基本確定,但仍處于博弈中。不同城市間共享單車定價有所不同,各個城市的定價不是簡單依據城市級別設定的,而是更多受到運營投入的影響,每個城市的車輛周轉量不一樣,對應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定位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會采取差異化的定價策略。
《新京報》:1小時逼近6元,共享單車為什么一直漲價?
漲價、損壞率高,共享單車用戶體驗亟須提升;共享單車的主要特點就是壽命短、損耗高,維護單車壽命成本高,單車這么漲價,企業也沒賺到錢。
半兩財經:多地共享單車進入“10分鐘”起價時代,為何“黃藍青”提降不一?
此次漲價并非普漲,有的城市依然保持此前的價格,還有的也在降價。企業到底因何考慮調價?目前,共享單車行業普遍采用“起步價+續步價”的價格組合。調整起步價帶來的收益最為直接。平臺會通過“提升服務價格”或是“縮短服務時長”實現收益提升,最終各地的起步價差異就更為明顯。
(二)探討未來是否會持續漲價,“性價比”若丟失,公眾是否會持續買單
四川觀察:漲價風潮下,共享單車還騎得動嗎?
共享單車作為城市交通的補充,其價格調整無疑影響了市民的出行選擇。面對漲價,市民需要權衡出行成本與便利性,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而對于共享單車企業來說,如何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同時,平衡成本與用戶接受度,將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
看看新聞KNEWS:新一輪漲價后,共享單車“性價比”還在嗎?
漲價貫穿了共享單車行業的發展歷程,行業發展初期共享單車的價格十分優惠,是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不約而同開啟了“燒錢”運營模式。目前,形成了美團單車、滴滴青桔單車、哈啰單車“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時,已經擁有了不小用戶規模的單車企業,開始逐步進入價格上漲周期。
《IT時報》:“單車刺客”又來了,打工人還會騎嗎?
從市場規律來看,任何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都不可能長期維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隨著成本的上升、競爭的加劇以及用戶需求的多樣化,漲價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漲價并非一味地攀升,而是需要拿捏住用戶接受度與企業盈利之間的微妙平衡。一旦漲價的尺度超出了用戶的心理與經濟承受能力,便可能引發用戶的大量流失。
(三)評估漲價策略對緩解盈利難題的效果
《中國新聞周刊》:共享單車自由,一去不復返了
為了實現盈利,共享單車企業告別價格戰,并逐步上調定價標準。這種多年小步慢走、“試探式”漲價的策略,能否摸到用戶承受的邊界,能否被市場接受,仍然存在很大未知數。多年來,共享單車企業一直面臨盈利難題,嚴重的虧損甚至令不少企業不敢再投放車輛。找到盈利平衡點或許是共享單車企業漲價的目標,但只有漲價是遠遠不夠的。
海報新聞:共享單車頻繁漲價?單靠漲價真能解決共享單車盈利難題嗎?
面對漲價現象,媒體認為,共享單車漲價其實是必然的,漲價的經濟邏輯也非常明確,共享單車已經進入了寡頭壟斷的狀態,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目前價格問題已經日趨嚴重。漲價觸及消費者的底線,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增加,如何在保持用戶粘性的同時實現盈利,這已經成為了最大的難題。
《解放日報》:多地共享單車再調價,如何看待新經濟“先圈人再漲價”?
用遠低于市場價的優惠價快速“圈人”,等有了穩定的用戶群后再實施漲價,一直是各類互聯網“新經濟”搶占賽道時的常用打法。任何可持續的生意,都必定遵從商業規則,有利可圖?!吧习雸龅蛢r讓利,下半場漲價收割”是不是“新經濟”的慣常戲碼,又是否能行得通,既有待市場檢驗,也值得監管部門密切注意。
封面評論:共享單車又漲價,行業的“均衡價格”應該是多少?
共享單車的定價邏輯,其一,是供需關系,其二,則是競爭格局。如今,共享單車市場大體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寡頭格局與強烈的“看齊”“跟漲”態勢。漲價并不必然會帶來企業盈利的增加,只有漲價的同時確保用戶不大量流失,共享單車企業才能增收。消費者的價格彈性到底有多大?一個均衡的價格到底是多少?供需雙方或許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的試探、磨合。
《錢江晚報》:共享單車調價引發消費者不滿,別忘了“共享”的初心
“共享”的口號,是讓閑置資源靈活調度起來,供需不像過去那樣機械、單向地對接。在追逐利潤的路上,企業還記得促進人們減少浪費節約資源互惠互利的初心嗎?即使不談初心,就從經營上來說,共享單車在價格較大幅度上漲之后,是否還具備競爭力呢?要知道,消費者是有選擇權的。
彩云網評:共享單車變相漲價要不得!
共享單車變相漲價應該緩行,企業不應僅僅依靠調整價格來應對挑戰。因為除了漲價,還可以通過增加廣告、游戲、電商等多元服務獲取利潤。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優化,提升用戶體驗,并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從而真正實現長期的市場成功,這對于共享單車企業來說,光靠一個“變相漲價”,無疑是行不通的。
專家
整體對調價政策持中立態度,理性分析漲價背后的邏輯及未來趨勢。
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共享單車的價格調節是市場行為,需要覆蓋企業運營成本、滿足企業盈利的需求,以及人們便捷優惠用車的需求。此前的價格水平已經相對符合各方訴求,精細化運營是共享單車企業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必選項。
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對于共享單車企業而言,通過漲價能進一步優化財務結構,幫助企業早日實現盈利。未來共享單車盈利會成為主旋律,燒錢擴張的時期已過去,共享單車回歸合理的商業階段后模式本身是可以賺錢的,且屬于綠色低碳出行,政策有鼓勵性。但漲價不會一直漲下去,因為是要市場經濟來調控,同時呼吁業內企業漲價幅度和調價覆蓋范圍都“慢慢來”,讓消費者更能接受。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暑期出行旺季,運營成本、硬件成本還有各種城市管理成本都會有所增加,單次使用成本必然會提高。共享單車企業還是希望通過漲價的方式,倒逼用戶用包月、包年的方式消費,以此增加穩定收入,提高騎行黏性。
中交企協綠色智慧交通分會秘書長范卉良:8年超過4倍的漲價實質就是共享單車平臺從流量需求到生存需求的轉變,另或許跟現如今盛行的騎行文化有關。未來共享單車或許還會微漲,也可能受自行車廠家各類折疊等新型自行車擠壓市場而降價。
賽迪顧問產業集群研究中心資深分析師劉浩然:當前,共享單車行業雖然存在管理不規范、運營虧損等諸多問題,但未來隨著監管進一步加強和運營模式的進一步成熟,整體行業將向著穩定、有序、可持續方向發展。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共享單車調價政策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更好地平衡單車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市場投入。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為保證服務的可持續性和質量,共享單車企業需要不斷投入資金進行運營和升級服務,因此,漲價成為一種提高收入、緩解資金壓力的方式。但漲價可能導致部分用戶的流失,需通過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來做出更科學的決策,以平衡價格、服務質量和市場份額之間的關系。
行業人士分析:從企業運營的角度來看,共享單車在節假日的漲價行為有其合理之處,在面對人力和運維成本上漲的壓力下,共享單車企業需要通過價格動態調整來維持運營,并確保服務的質量和可持續性。
網友
用戶的態度存在一定分歧:多數用戶認為共享單車漲價后失去“性價比”,拒絕買單;少數認為共享單車具有便利性,價格上漲,愿意繼續買單。
(一)拒絕繼續買單
現在大多數地方油價8元多一升,如果騎一小時5塊多元,相當于騎走了大半升油。但是騎車一小時的路程,不僅可能沒有汽車半升油跑得遠,而且還得靠自己腳蹬,更不提公交車定價均為2元,而地鐵起步價也就4元。
漲價后的共享單車失去了經濟實惠的優勢,還不如坐公交車。
從地鐵口騎到家的時間和坐公交差不多,不騎共享單車了,比起公交,騎共享單車費勁還多花錢。
騎半個小時收費3.5元,夏天天又熱,這個價格還不如坐公交。
壟斷之后就開始收割了唄,當初免費用的時候就該想到會有今天。
一小時騎行10公里就是0.55元每公里,基本和開車相當。
不騎車了,漲價不如換其他的交通方式。
騎行11分鐘,花費2.5元,坐公交不香嗎。
要騎不起了,比停車費都貴!
開了暑期3天卡,還是被收費,共享單車刺客。
(二)愿意繼續買單
共享單車提供的便利性無可替代,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能夠快速從地鐵或公交站接駁到公司或家,因此愿意為這份便利買單。
公交堵車,打車昂貴,就算漲價,共享單車還是我的出行 MVP。
騎行頻率高,開了月卡,沒有發現調價了,只要月卡不漲價,單次騎行調價影響不大。
希望漲價能提升體驗、服務升級。
共享單車對我來說還是有用的,尤其是上班趕時間,可以快速從地鐵趕到公司,盡管價格上漲,但在必要時刻,共享單車依然是首選。
03
價格上調為何引發負面情緒的大范圍聚集?
從情緒分布來看,該事件的輿論情緒以敏感及負面情緒為主,負面輿論產生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共享單車變相漲價及多年來的持續漲價,已經失去其“性價比”優勢;騎行一小段價格遠超前期,戲謔被“刺”到;漲價但質量未見改善,騎行體驗不佳等。少量網友對其持中性態度,若漲價不過分可以接受,期望漲價能夠帶來服務升級與更好的服務體驗。
輿論負面情緒占比較大的具體誘因分析如下:
持續漲價,費用超出其他出行工具,“性價比”優勢丟失
公眾認為共享單車作為日常短途出行的工具,持續地漲價加劇日常出行成本。部分網友按照新規則計算日常出行費用已超過公交、地鐵或近半公里油費,且單車騎行耗時耗力,提價后整體性價比大打折扣,性價比下降。
節假日悄悄提價,規則提示不明確,網友“被刺”感知加深
節假日往往人流量、車流量較大,私家車不易出行,公交地鐵擁堵,共享單車因使用便利具有較大需求,節假日提價且提示不明確,致使部分網友在鎖車支付費用時感覺被“刺”到。節假日偷偷提價與調整起步價計時規則引發網友質疑品牌方變相漲價,侵犯消費者權益。
價格提升后的服務體驗未改善,“質不配價” 引發不滿
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與價格波動關聯的事情屬于公眾敏感點,具有較高關注度,共享單車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公眾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持續提價加劇公眾出行成本。同時,受公眾“公平性及服務理念”影響,提價后單車質量問題依然存在,體驗感未升級,質量無法匹配價格收費標準,加劇公眾不滿情緒。
疊加共享單車停車難等歷史輿情,“價格刺客”加劇非理性情緒
近期,關于共享單車的輿情觸發量呈現上升趨勢,共享單車停車難、悄悄提價變身“價格刺客”、單車維護不徹底影響騎行安全等話題不斷引發輿論熱議,公眾對其負面情緒較大、信任程度逐漸降低。各類負面歷史輿情的疊加加重了公眾對共享單車的非理性認知。
受民生類價格輿情干擾,公眾情緒共鳴加劇負面情緒擴散
目前,與公眾日常生活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價格類輿情事件熱度呈現上升趨勢,輿論對民生類價格輿情的負面情緒較大。共享單車作為貼近公眾生活的出行工具,易與民生類輿情聯動,具有高度關注性。受情緒共鳴的影響,輿論場已有的負面情緒會在此時迅速聚集,成為推動輿情發酵的重要推動力,情緒感染加劇公眾負面感知,輿論場整體負面情緒顯著。
04
持續漲價成趨勢的背后邏輯是什么?
企業“三足鼎立”局面既定,寡頭壟斷加劇價格上漲趨勢
目前,市場份額通過前期的低價競爭模式被分割,共享單車行業已呈現出美團、哈啰、滴滴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少數幾家品牌占據主導地位的“寡頭壟斷”現象明顯。但隨著競爭壓力、公眾服務需求的提升,前期的低價燒錢模式幾乎無法盈利與滿足品牌的正常運營,低價爭奪市場模式成為不可長期持續的價格策略,漲價成為獲取利潤、提高盈利,保證企業持續運行的直接方式。由于在寡頭壟斷市場中,企業較少,競爭相對減輕,存在形成價格聯盟,共同控制市場價格的可能,面對成本及盈利壓力,企業漲價提高利潤將成為價格共識,并呈現出企業“齊頭跟漲”的態勢。
車輛維護、人力及技術成本上升,企業微薄利潤難以維持運營
共享單車是具備“共享”屬性的易消耗產品,人人可使用。作為日常出行工具,車輛使用頻率高,車輛損壞維修、清潔保養成本高,運輸、維護的人力成本也會隨之增加。此外,在公眾重視服務質量與體驗意識日益加強的時代,為提高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增加用戶粘性,企業還需要持續投入技術研發以滿足公眾多樣且與時俱進的需求。運營成本的加大致使企業邁向提價之路。
資本市場冷卻,企業融資困難,可流動資金不足
共享單車已發展多年,其本質屬于“資本高需求、運營高要求、人力高依賴”的行業,需要長期持續性投入才能維持正常運行。但因單車低價模式的“低利潤+高投入”,致使出現資本退潮、資本撤出的局面,部分投資者對投資回報持觀望態度,企業融資困難,資金鏈壓力增大,各品牌方需通過自身經營策略保證持續生存。
受環保、城市管理制度影響,企業監管壓力加大
受城市管理、環保要求等相關政策調控影響,監管部門對共享單車的投放量、停車區域規劃、損壞單車及軟硬件的處置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對共享單車的生產和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管壓力加大,運營成本增加。
受騎行熱影響,單車需求量加大,行業競爭壓力加劇
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環保意識的提高,“騎行熱”逐漸興起,成為了城市居民短途出行的一種流行選擇。共享單車成為騎行者選擇的重要工具,單車需求量持續加大,單車市場將涌入大量品牌,競爭將愈發激烈。面臨成本上升和市場競爭加劇,企業通過漲價來提高盈利能力成為必然趨勢。
05
共享產品價格類輿情需重視?
共享充電寶多年持續大幅漲價,變身“價格刺客”引網友吐槽
據苗建熱搜信息搜集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8日,關于“共享充電寶漲價”相關的熱搜話題上榜百度、微博、搜狗、知乎、今日頭條、抖音等9大平臺熱搜榜,共計上榜19次,熱搜時長達108小時。#建議加強共享充電寶價格亂象##共享充電寶5年漲價超3倍#等話題引發公眾熱議,共享充電寶價格亂象遭眾多網友吐槽。
據現代plus報道,為緩解漲價沖擊,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曾推出全國首個《共享充電寶行業自律公約》,對規范深圳市共享充電寶行業起到一定作用。目前,共享商品成投訴“重災區”,部分地區已推出行業自律公約,頻頻出現的“共享刺客”現象雖是市場行為,但仍需嚴格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