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農業部組織完成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以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為基數,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在此基礎上,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了劃分?,F將數據公布如下:
一、全國耕地質量總體情況
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較好,障礙因素不明顯,是今后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表1 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面積比例及主要分布區域
耕地質量
等級
面積
(億畝)
比例
(%)
主要分布區域
一等地
0.92
5.1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
二等地
1.43
7.8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甘新區
三等地
2.63
14.4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
四等地
3.04
16.7
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
五等地
2.89
15.8
長江中下游區、黃淮海區、東北區、西南區
六等地
2.25
12.3
西南區、長江中下游區、黃淮海區、東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
七等地
1.89
10.3
西南區、長江中下游區、黃淮海區、甘新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
八等地
1.39
7.6
黃土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
九等地
1.06
5.8
黃土高原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西南區
十等地
0.76
4.2
黃土高原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淮海區、華南區、長江中下游區
合計
18.26
100.0
——
備注:青藏區耕地面積較小,耕地質量等級主要分布在七至九等,占青藏區耕地面積的79.1%。
二、不同區域耕地質量情況
圖1 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圖
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將我國耕地劃分為東北、內蒙古及長城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區等九個區。各區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分述如下:
(一)東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除朝陽外)三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區,總耕地面積3.34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3%。
圖2 東北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1.44億畝,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農業區,以黑土、草甸土為主,土壤中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評價為四等的耕地面積為0.81億畝,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農業區和遼寧平原丘陵農林區,以白漿土、黑鈣土、栗鈣土、棕壤為主,土壤質地粘重,易受旱澇影響。評價為五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87億畝,主要分布在松遼平原的輕度沙化與鹽堿地區以及大小興安嶺的丘陵區,以暗棕壤、白漿土、黑鈣土、黑土、棕壤為主,主要障礙因素包括低溫冷害、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等。評價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積為0.22億畝,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區,以及內蒙古東北高原、松遼平原嚴重沙化與鹽堿化地區,以暗棕壤、栗鈣土、褐土、風沙土、鹽堿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鹽堿化及土壤養分貧瘠等,這部分耕地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排水不暢,易受到干旱和洪澇災害的影響。東北區沒有九至十等地。
(二)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包括內蒙古包頭以東(除大興安嶺外)、遼寧朝陽、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北京延慶、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陜西榆林、寧夏鹽池和同心,總耕地面積1.3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3%。
圖3 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五等的耕地面積為0.41億畝,主要分布在長城沿線農牧區和內蒙中南部牧農區,以栗鈣土、草甸土為主,土壤中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評價為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20億畝,主要分布在內蒙中南部牧農區和長城沿線農牧區,以褐土、栗鈣土、黑鈣土、草甸土為主,土壤質地較為粘重。評價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積為0.41億畝,主要分布在長城沿線農牧區和內蒙中南部牧農區,以栗鈣土、暗棕壤以及存在鹽漬化的潮土與草甸土為主,主要限制因素是土質粘重、耕性較差。評價為九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31億畝,主要分布在內蒙中南部牧農區和長城沿線農牧區,以栗鈣土、鹽化或堿化的草甸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風沙、鹽堿、土壤養分貧瘠等,且這部分耕地淡水資源缺乏,干旱威脅嚴重。
(三)黃淮海區。該區位于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東,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東、安徽與江蘇的淮北地區,總耕地面積3.46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9%。
圖4 黃淮海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1.18億畝,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黃淮平原和冀魯豫低洼平原,以褐土和潮土為主,沒有明顯障礙因素。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1.67億畝,主要分布在黃淮平原、冀魯豫低洼平原、山東丘陵地帶,以潮土、棕壤、褐土及黃泛區的風沙土為主,有一定的鹽漬化和水土流失及旱澇災害。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61億畝,主要分布在山東丘陵地帶與濱海鹽堿土地區,其中,山東丘陵地帶以土層淺薄或含大量砂礫的褐土與棕壤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水土流失、土壤養分貧瘠、土層較薄及干旱缺水;濱海鹽堿土地區以鹽化潮土、濱海鹽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鹽堿危害與土壤養分貧瘠。
(四)黃土高原區。該區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伏牛山及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總耕地面積1.5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4%。
圖5 黃土高原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58億畝,主要分布在汾渭谷地農業區和晉東豫西丘陵山地農林牧區,種植歷史悠久,以褐土、塿土為主,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強。評價為七等的耕地面積為0.18億畝,在全區均有廣泛分布,以褐土、潮土、新積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養分缺乏。評價為八至九等的耕地面積為0.52億畝,主要分布在隴中青東丘陵農牧區和晉陜甘黃土丘陵溝壑牧林農區,以黑壚土、黃綿土、風沙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土壤養分貧瘠、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等。評價為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25億畝,主要分布在晉陜甘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隴中青東丘陵區,以黃綿土、黑壚土、灰鈣土、風沙土為主,水土流失劇烈、土壤退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土壤養分貧瘠、生產力低下。
(五)長江中下游區。該區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東,總耕地面積3.30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1%。
圖6 長江中下游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二等的耕地面積為0.39億畝,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和江漢平原,以性狀良好的潴育型水稻土為主,沒有明顯障礙因素。評價為三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2.07億畝,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平原丘陵區和江南丘陵山地農林區,其次為豫皖鄂平原山地農林區和長江中游平原區,以水稻土、紅壤、潮土、黃褐土、黃棕壤、石灰(巖)土為主,有一定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土壤微酸、質地粘重,增產潛力較大。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84億畝,主要分布在江南丘陵山地農林區、長江中游平原區和浙閩丘陵山地區,以石灰(巖)土、水稻土、潮土、黃棕壤為主,土壤質地粘重、酸性較強、土壤養分貧瘠、土層較薄、水土流失嚴重。
(六)西南區。該區位于秦嶺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以北,宜昌-溆浦以西,川西高原以東,包括陜西南部、甘肅東南部、西川和云南大部、貴州全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廣西北部,總耕地面積2.92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6.0%。
圖7 西南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0.62億畝,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農林區,以性狀良好、養分含量高的水稻土為主,沒有明顯障礙因素。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1.52億畝,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農林區和黔桂高原山地區,以水稻土、紫色土、黃壤、石灰(巖)土為主,主要障礙因素是土層薄、礫石含量多、水土流失嚴重,這部分耕地分布零散且耕作不便。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78億畝,主要分布在川滇高原山地農林牧區,以高山區棕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黃色石灰土等石灰(巖)土及性質惡劣的水稻土為主,這部分耕地海拔高、氣溫低、季節性干旱嚴重,且土壤養分瘠薄,缺乏灌溉條件,大多僅能種植一季作物。
(七)華南區。該區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以南,包括福建東南部、廣東中南部、廣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總耕地面積1.32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2%。
圖8 華南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等的耕地面積為0.07億畝,主要分布在粵西桂南農林區和閩南粵中地區,以性狀良好的潴育型水稻土和土體深厚的磚紅壤、赤紅壤為主,沒有明顯障礙因素。評價為二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75億畝,主要分布在粵西桂南農林區、閩南粵中農林水產區和瓊雷及南海諸島農林區,以水稻土、赤紅壤、磚紅壤、石灰(巖)土、紫色土為主,土壤質地粘重、水土流失嚴重,這部分耕地土壤熟化度低,供肥性能較差。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50億畝,主要集中在滇南農林區,以石灰(巖)土、燥紅土、磚紅壤、赤紅壤、水稻土為主,土壤存在“粘、酸、瘦、薄”等障礙因素,耕性較差。
(八)甘新區。該區位于包頭-鹽池-天祝以西,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中北部及內蒙古西部,總耕地面積0.9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1%。
圖9 甘新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四等的耕地面積為0.38億畝,主要分布在南疆農牧區和蒙寧甘農牧區,有良好穩定的灌溉水源和充足的光熱,以灌漠土、灌淤土、草甸土為主,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評價為五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17億畝,主要分布在蒙寧甘農牧區,以具有一定灌溉條件的草甸土、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灰漠土、棕漠土為主,耕地中沒有明顯障礙因素,但這部分耕地水利設施不配套,生產力水平不高。評價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積為0.32億畝,主要分布在北疆農林牧區,以草甸土、潮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為主,這部分耕地土壤荒漠化嚴重、有效灌溉程度低、土壤養分貧瘠、生產力水平較低。評價為九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06億畝,主要分布在蒙寧甘農牧區和北疆農林牧區,以潮土、棕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風沙土為主,這部分耕地水資源缺乏、灌溉條件差,養分含量低、鹽分含量高,沙化、荒漠化嚴重。
(九)青藏區。該區包括西藏、青海大部、甘肅甘南及天祝、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總耕地面積0.1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0.7%。
圖10 青藏區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評價為一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0.02億畝,主要分布在川藏林農牧區,以亞高山草甸土、冷棕鈣土為主,海拔低、水熱條件好,沒有明顯的障礙因素,應興修水利、發展灌溉,嚴格控制坡地耕墾。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0.11億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牧區,以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草原土、高山荒漠草原土、高山漠土為主,這部分耕地海拔高、氣候干燥、氣溫低,且土層較薄、土壤養分貧瘠,耕地生產能力較低。
農業部
201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