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說起南京的衛西諦老師,或許你曾聽過這樣的前綴:“國內最獨立的影評人之一”、“南京最閑云野鶴的影評人沒有之一”等等。但在我心目中,他更是一個如同迷戀電影榜單般熱愛生活、與世無爭的隱士。
▲影評人衛西諦,現居南京
早幾年,很喜歡衛西諦老師的一本書,名曰《未刪的存檔》,深入淺出不妄言,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間的迷影氣流,曾深深觸動我。后來很長一段時間,衛西諦開始了他的漫漫旅行生涯,在世界各地尋找電影蹤跡。他穿越美利堅66號公路,環游歐洲列國,仿佛要踏破世界盡頭;甚至還出了本限量版攝影集《WAY AWAY》。
▲66號歷史公路(Historic Route 66);攝影/衛西諦
直到去年年底,受美國影評人大衛·丹比的啟發,衛西諦在似乎斷更許久的公號“衛西諦照常生活”上發起了一項寫作計劃:“和電影生活在一起”。這個計劃是365天,每天書寫一篇觀影筆記。是電影史與個人電影史的交叉寫作和梳理,同時也是書寫電影與生活之間的感受力。
他依然筆耕不輟,勤勉如初,重新書寫著他深愛的導演們,楊德昌、小津、阿巴斯、戈達爾,還有他每年必選入十佳的洪常秀。
▲衛西諦的年度十佳榜單,往往都逃不過洪常秀
面朝電影,照常生活。越長大越明白,其實電影并沒有那么重要,因為它早已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文德斯在《公路之王》里說:“假如不再有電影,會比有電影更好”;也正如衛西諦老師這本新書的書名:《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這個溫暖而謙卑的書名,在我心目中恰與卡佛那本《新手》異曲同工。
▲衛西諦新書《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
而今天我們要推薦的文章,便是來自衛西諦老師新書中的一篇,原標題為《沒有在深夜餓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按衛老師的話說,創作這本書的過程,涌動在他腦海里的并非那些電影時刻,而更多是生活本身。
▲衛西諦新書和藍色走馬包
正如開始的開始,我們循規蹈矩地生活著。跟任何其他所有人一樣,起床、上班、下班、睡覺,固守著既定的軌道,一日三餐,計量生活。又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變得庸庸碌碌,加班、應酬、娛樂、熬夜......過著越來越“反生物鐘”的城市生活。
曾經如此篤信安東尼奧尼所言,生活的本質是虛無。然而,當那些胃深似海的午夜時分來臨的時候,我們又被一次次從電影的夢境拽回現實的生活。原來,饑餓這件事竟然無比真實。進食之前,送上衛西諦老師的文字!
作者| 衛西諦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從前看荻上直子拍的《海鷗食堂》,有著味道很正的腔調。食堂很小,食物簡單,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小林聰美扮演遠赴北歐的獨居女子,讓人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她的料理,而是半夜在地板上練習的合氣道。神情專注,體態優美。她最拿手的是傳統的日式飯團,米飯在手中一握,和練合氣道的狀態像極了。
▲電影《海鷗食堂》中優雅的小林聰美
最近看四集迷你劇《面包和湯和貓咪的好天氣》,看似脫胎于《海鷗食堂》:一個獨居的女子,在母親去世后,辭了工作,把母親開的小店,重新裝修了一番,改作只賣面包和湯的午餐食堂。同樣是小林聰美主演。毫不起眼的三明治,用刀輕輕剖開,新鮮的食材曝露出來,只覺又好吃又文藝。
在本地做三明治、在他鄉就做飯團,都有一種微妙的情調。如果說得不那么文藝呢,譬如家里來了客人,最簡單的招待方法:就是來了外國人就煮水餃、來了本國人就做意大利面。盡管味道可能不算好,但吃的人沒什么話說?!懊姘蜏本褪亲詈唵蔚牧侠恚拔覀冎挥袃煞N面包、兩種配菜、一種湯”。就像人生一樣,有時候給你最簡單的選擇,讓人最滿意,不用那么糾結。
▲迷你劇《面包和湯和貓咪的好天氣》
根據漫畫改拍的系列劇《深夜食堂》,前三集講到的三個菜式是:煎火腿腸、貓飯(木魚花拌飯)、以及茶泡飯。都是味噌湯那樣的簡單的食物,但是坐下來享用的人,卻有著復雜的人生。在深夜來到這間食堂的人,多是帶著疲憊不堪的心情來到這里,在那些不入流的廉價飯菜里尋求“暫時的慰寄”。天亮之后,這些人又要沖進人生的職場里面、拼個頭破血流。
▲《深夜食堂》演繹百味人生
《深夜食堂》里有一集是讓我哭出來的,就是“牛油拌飯”的那一集。講的是高傲自負的美食家偶然在深夜食堂里碰到了街頭歌手五郎。五郎來店里唱一首歌,來交換一碗免費的黃油拌飯。原來五郎曾是戶山姐姐年輕時候的戀人,那時候的戶山年紀小小的,跟著風華正茂的五郎學吉他。姐姐經常會在兩人彈琴的空暇端來香氣誘人的黃油拌飯。如今歲月老去,戶山從五郎那里得知戀人已逝,只有記憶透過那碗牛油拌飯還在人間。
▲不僅僅是食物,更多的是背后滿滿的回憶
只是看完就覺得人生最凄惶,又最心滿意足的,不過就是在白米飯上加一塊黃油,再滴兩點醬油那個吃法的樣子——真是催淚又治愈的劇情啊。雖然不像《面包和湯》那樣清淡緩慢,但《深夜食堂》里的食材也總是最簡單的。記憶就在這些簡單的食材中被嘗了出來。食物有時不僅是食物,而是一段人生,只要還記得昔日那種味道,就能提醒自己還活得好好的。
▲日劇《深夜食堂》劇照
日本有個有名的時代小說家叫池波正太郎,和藤澤周平、司馬遼太郎齊名。他的小說里常細致描寫到江戶時代里的殺手和劍客的日常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怎么吃。池波本身是美食家,他的日記寫的多是每天吃了什么。池波出過好幾個談吃的散文集,《食桌情景》是我閑來愛讀的一本。
這本書里面有一篇寫《家常料理》,說他認識了一位剛結婚的年輕人,新婚太太每天為他準備的早餐都是吐司、火腿蛋和咖啡;某天他只不過說了一句:“偶爾也給我來點味噌湯嘛”,結果,給妻子瞪了一個白眼,被怒斥說——“那樣不入流的東西,我才不做!”
▲被鄙夷“不入流”的味增湯,表示壓力很大
這樣的故事,池波未與置評。不過字里行間里面,頗有搖頭嘆息的模樣。即使不是生活在日本,看多了日本產的影視劇,也能理解“偶爾也給我來點味噌湯嘛”和“那樣不入流的東西”,這兩句話完全是兩種生活態度嘛。
好的滋味,并不在于食材的名貴、烹飪的繁復,而在于心情。池波正太郎的那個小故事,讓我想起小津安二郎有一部電影叫做《茶泡飯之味》,寫一個來自信州農村的鳳凰男與出身上流的千金小姐結婚后,因為生活方式不同而時常彼此慪氣。這個男人最愛的事,就是加班回到家,偷用剩茶泡一碗冷飯。這大概是他生活中最輕松、最滿足的時刻吧。這種“暫時的慰寄”,可謂療傷。
▲電影《茶泡飯之味》劇照
無論是《海鷗食堂》也好,《深夜食堂》也好,講這種簡單的食物帶來輕松和滿足,好像是恢復了“真正的我”的感覺。再想起來就是枝裕和的《步履不?!罚@是我大愛的作品。
▲電影《步履不?!分械囊患胰?/p>
尤其喜愛它的開場。在銀幕還未亮起的時候,就能聽見橫山家母女在廚房忙活的聲音。然后是光線照進廚房里,母女二人站在水槽前刮蘿卜皮的情形。她們議論家常食材。母親說:有了蘿卜,誰都可以是大廚哦。女兒問:那土豆呢?母親回答:土豆的話,就得看你自己的手藝了。
▲電影《步履不?!窛M滿的生活氣息
好簡單的開場對白,可是生活質感滿滿當當。過日子的話,山珍海味畢竟都是浮云,蘿卜土豆才是可靠的。熱愛什么樣的食材,大概就是熱愛什么樣的生活吧。
日本人從食物里看見生,也看見死。已亡故的日本導演伊丹十三,有一部專門談論人類與食物關系的電影《蒲公英》(Tampopo)。開場的時候,就有一段“拉面儀式”。一間窄小尋常的拉面店,一位老者吃拉面上的幾片豬肉前,鄭重地念叨:“很快和你見面了?!边@也是一種在食物面前的人生態度:味覺令人歡愉,但歡愉又如此之短暫。一切欲望都是如此。
▲電影《蒲公英》開場教你如何吃面
懂得了“生之短暫”的道理,也許可以更理解日劇《深夜食堂》里那些客人們的喜怒哀樂。這讓我聯想起一句近來流行的文藝金句——如果把面前的餐桌當做人生的道場——那句話或許也可以改為:沒有在深夜里餓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作者| 衛西諦;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