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爆炸、話題炒作、網紅直播等“泛娛樂化”現象阻礙了人們識別、獲取信息,模糊了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的界限,對青年群體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要消除“泛娛樂化”的消極影響,需培育青年的正確價值觀、理性批判意識,提高青年的判斷力。
【關鍵詞】泛娛樂化 青年 批判意識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泛娛樂化”指的是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以互聯網、電視、電影為傳播媒介,以內容粗淺空洞甚至大肆作秀等方式,通過“戲劇化”表演,放松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尋求快感的一種娛樂現象?!胺簥蕵坊币源直蓱蛑o的方式傳播信息,對青年群體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胺簥蕵坊爆F象在互聯網時代給青年的思想教育帶來了挑戰,消除“泛娛樂化”的消極影響,對提高當代青年的價值判斷力,提升青年文化素養有著重要意義。
“泛娛樂化”現象的成因分析
娛樂代替奮斗而引發的非理性消費傾向。消費主義、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觀念是“泛娛樂化”現象的表現形式,用消費疏解心情、享樂代替奮斗、金錢麻醉感官,沉迷于“泛娛樂化”帶來的感官刺激,擺脫因現實生活帶來的諸多煩惱。在互聯網時代,娛樂節目帶有非理性主觀色彩,“男神”“女神”“網紅”“偶像”成為青年模仿崇拜的對象。隨著互聯網利益相關者表達訴求的增強,由網民意愿匯聚而形成的社會話題被“嫁接”到娛樂框架中,純粹的社會熱點演變為娛樂化的敘事題材,以其具有的內容共性實現傳播層面的增值。在社會情景中,如果一部分社會成員傾向網絡化的情景宣泄,那么由情景宣泄而引發的社會話題會得到多數社會成員的支持。大多數人在艱苦中奮斗,而即時的享樂能引發快感,直接性的消費疏解心理壓力,娛樂代替奮斗的非理性行為成為群體現象。
拜金主義引發的從眾虛榮。在互聯網時代,人的主體性意識進一步增強,個人利益脫離集體利益,個體在獨立的網絡環境中受到對現實不滿的話題的引導,形成了盲目跟風習慣。雖然網絡表達更貼近于個人的“本我”狀態,但心理防衛意識薄弱,造成社會個體在非理性狀態下盲目追求快感,物質消費帶來的感官刺激,激發了社會個體的欲望,在網絡群體中形成了從眾虛榮。
娛樂要素侵襲而引發的認知失調。一方面,網絡空間給社會群體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平臺;另一方面,娛樂話題造成了網絡個體的認知失調。大量的“泛娛樂化”元素借助互聯網快速傳播,破壞了社會個體自我認知的基礎,導致個體在充斥著大量“泛娛樂化”元素的網絡情景中盲目追求快感,失去了自我構造的潛能,在潛意識層面將現實事物與網絡情景混為一談,喪失了理性識別的能力。
“泛娛樂化”現象對青年文化教育的影響
信息爆炸、話題炒作、網紅直播等“泛娛樂化”現象阻礙了人們識別、獲取信息,信息的傳播與共享模糊了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的界限,人們對信息產生了“習慣性懷疑”。模糊的信息識別界限使道德批判標準發生偏移,現實中的道德準則給青年劃出了明顯的道德界限,而互聯網空間的娛樂元素缺乏約束性的道德準則,青年在“現實的道德約束框架”和“虛擬的無道德視野”中左右搖擺,主流價值觀無法有效發揮引領作用。
“刺激性”取代“理性”。理性消費是青年應具備的基本自我控制意識,但一些利益相關者利用這種心理,單純的感官刺激使青年喪失了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過度消費、盲目消費、網絡借貸等戕害青年身心健康。當代青年在網絡信息情景中受到這些“刺激性”信息的引導,受到“活在當下”和“即時享樂”理念的影響,消費理性被這種刺激性的快感打破,從而陷入非理性的娛樂圈套中。“刺激性”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產生了“魔化”力量,要么打破人們心中的理性界限,要么陷入“無度”的惡性循環。
極端偏見取代理性思考。互聯網呈現出高效率、快節奏的特點,使得社會個體在消化大量的網絡信息時,注意力更容易被一些具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話題吸引。缺乏理性思考的后果是人們來不及做出反應就被網絡話題延伸出的偏見牽引,最終成為他人觀點下的輿論“犧牲品”。不論觀點的對錯如何,一旦不經過思考就對社會現象抱有極端偏見,青年在互聯網空間接受到的信息會影響個人的社會行為,甚至可能誘發非理性行為,危害個人與社會。
娛樂意識誘發個體“極化”。對當代青年來說,網絡空間、社交媒體使他們有了更廣泛的言論自由,網絡綜藝、短視頻使青年更容易找到自身的價值歸屬,更能找到符合自身主觀需求的娛樂信息。在相同的娛樂空間中,現實生活造成的內心孤獨,青年會借助娛樂意識麻醉自己,逐步偏離現實生活軌道,追求具有相同娛樂意識的價值共性,他們會竭盡所能深入到網絡空間,借助娛樂快感維持內心的激情,逐漸脫離現實生活,最后脫離社會群體,形成了個人“極化”現象。
“泛娛樂化”現象下青年文化教育的策略
培育青年人的正確價值觀,使青年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胺簥蕵坊爆F象造成大量娛樂信息涌入互聯網平臺,人們很難科學地篩選信息。針對青年文化教育中出現的這種信息選擇困境,青年教育者要培育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合理拓寬信息獲取路徑的基礎上,針對網絡中的娛樂話題、熱點話題,合理剖析,找到娛樂現象背后的規律。同時,青年文化教育要引導青年針對網絡空間匯聚的娛樂話題進行價值判斷,分析娛樂現象誘發的原因,避免從眾表態的認知偏差。
培育青年的理性批判意識,提高青年的文化判斷能力。在多元化的互聯網情景中,文化形態隨時可能發生改變,提高青年的文化判斷能力極為重要。為避免青年在不了解事物本質的前提下盲目批判,應幫助青年塑造理性思維,避免網絡情景中的極端情感宣泄。值得注意的是,培育青年人理性批判意識是引導他們對不合理的娛樂話題進行合理批判,對問題發生的情景、互聯網傳播態勢理性分析,強調不同情景中的理性批判方法等。
警惕享樂主義的負面影響,引導青年理性識別?;ヂ摼W催生的“泛娛樂化”現象,其本質還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盛行及娛樂節目以粗鄙戲謔的方式粗制濫造。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在“泛娛樂化”現象中的表現是逐漸輕視社會個體努力,自由、個性理念的過度娛樂化,大量個人至上、利益至上的思想充斥在互聯網空間中,過度消費觀念在網絡中蔓延。引導青年人認識享樂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以理性批判視角對待娛樂話題,分析出被“泛娛樂化”情緒掩蓋的客觀事實,避免被享樂主義滋生出的非理性情緒感染。
為青年人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傳播網絡正能量。借助各類社交媒體、信息網絡構建符合青年興趣愛好的文化交流平臺,聚集正能量文化,實現先進文化的深度共享。還可以利用權威媒體解讀與轉載青年文化交流平臺上的信息,在提高正能量文化傳播效果的基礎上,擴大青年的文化交流范圍,使青年在文化交流中增加智慧,樹立理性意識,形成理性思維,結合正能量的網絡文化理性批判“泛娛樂化”現象,進而發現互聯網娛樂中的真善美,最大程度降低“泛娛樂化”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者為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朱珉迕:《泛化的娛樂,無關“自由”與“多元”》,《解放日報》,2018年9月11日。
②范周:《“IP+產業”:文化為核,娛樂為表》,《社會科學報》,2018年5月11日。
③楊京:《走出泛娛樂化 價值觀需要端正地傳播》,《長江日報》,2018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