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P19),并將“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彰顯了精神文明建設與形塑美好精神生活之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地位。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2](P9),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顯著成效。然而,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交織交融為人民精神生活敞開更大空間的同時也造就了現代性困境。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拜物教不斷泛濫與蔓延,在扎根大眾日常生活中催生出個體對某物的盲目崇拜,引致人的本質的異化和理性的弱化,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成挑戰。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經由對商品、貨幣物化性質的指認與批判,揭露出資本主義條件下各種物化傾向,為實現美好精神生活提供了現實啟示。鑒于此,厘清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以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審視人民精神生活并尋求超越之路,是新時代推進美好精神生活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然之舉。
一、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經典闡釋與當代意蘊
資本主義籠罩下的世界體系出現人被“物”所統治的現象,早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就得到了深刻剖析,其中由商品拜物教批判、貨幣拜物教批判、資本拜物教批判構成的拜物教批判理論尤為典型。為此,厘清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為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閃電”擊中我國人民精神生活園地,形塑美好精神生活奠定理論根基。
1. 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主要內容。馬克思對拜物教的闡釋與批判以商品分析為邏輯起點,得出商品拜物教的實質是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具體而言,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經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決定了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商品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屬性。從而商品生產者不能自行掌握命運,而是聽由商品、價值運動的擺布,原本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最終表現為商品體與商品體之間的關系,馬克思稱之為“商品拜物教”。
貨幣拜物教是對商品拜物教的延伸與發展,其拜物教性質更加深刻。貨幣本質而言是一種社會關系,本應該扮演商品交換的中介物與尺度的角色,然而現實運行中貨幣脫離商品而獨立,一切商品為了彰顯自身的價值竟淪為貨幣的代表。貨幣成為維系社會關系的萬能之物,甚至變身為個體融入社會的“通行證”,逐漸強化了貨幣崇拜的傾向。貨幣拜物教加劇了現實世界的紊亂,將物與人的差異性物化為貨幣的形式,甚至把美丑、善惡、正義顛倒,貨幣作為中介物既“粘合”社會又“分離”社會?!敖疱X是人的勞動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異化的本質;這種異己的本質統治了人,而人則向它頂禮膜拜”[3](P52),結果是人的自由與創造力的喪失。
資本拜物教是拜物教的最高發展形態。馬克思認為,只有當勞動力成為商品,即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發生剝削關系,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資本邏輯是價值增值,然而,以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薩伊提出的“三位一體公式”為代表,他們將利潤、地租和工資解釋為資本、土地勞動的自然產出,嚴重遮蔽了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造成了資本“自行增殖”的假象。馬克思以清晰的分析和尖銳的批判,戳穿了資本家與勞動者公平交易的幻境,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資本家對工人奴役性剝削的非正義秘密,指出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工人都被資本邏輯所宰制,成為增殖的手段與工具。
綜上來看,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貨幣拜物教批判、資本拜物教批判按照其內在邏輯關系層層遞進,最終揭示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被商品、貨幣和資本拜物教所統治的社會。從根本上說,拜物教產生的社會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中,不僅人的活動受到物的控制,人的意識也被物的運動所迷惑,拜物教作為一種帶有強烈物化特征的觀念產物應運而生。“在具有神秘性質的經濟基礎之上還‘豎立著’相應的觀念上層建筑——拜物教觀念。”[4]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社會土壤中生長的歪曲的意識,具有欺詐性。為此,馬克思在深刻揭示商品、貨幣和資本“秘密”的基礎上,還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拜物教觀念,徹底揭開資本造神運動的真實面目。
2. 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當代意蘊。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并未止步于“批判”,繼而深刻闡明了超越拜物教的可能性及現實路徑。馬克思指出,“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妖術,就立刻消失了”[5](P126)。換言之,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才能徹底將拜物教“連根拔起”,助推人通往自由全面發展之路?!爱敶R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一項重要時代課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化,即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視野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把握當代現實運動和回應當代根本問題,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具有當代形態?!盵6]可見,剖析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對于審視當下的社會生活、回應現實生活難題具有重要價值。
從理論層面看,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有助于幫助人們認清資本世界人與物關系顛倒的問題與實質,為消除拜物教、實現人的真正解放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關于建立共產黨人聯合體的解放路徑中,有助于深化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意蘊和批判精神,重塑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勞動本質與人學方向。從現實層面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消解拜物教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剖析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有助于改變資本與勞動的對立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對現實生活中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拜物教形態保持警惕并予以批判,逐漸過濾、消弭和超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 拜物教的全球蔓延與中國滲透。資本具有天生的運動性,資本在逐利運動中形成一套遵循資本本質規定的運行機制和價值評定規范,即“資本邏輯”,是統攝和推動資本發展的內在動力。“資本邏輯的核心意識形態是拜物教。”[7]換言之,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是資本邏輯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全球化的加速演進為資本增殖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竭力將資本邏輯的游戲法則帶到地球任意角落。為辯護資本邏輯的全球擴張與暴力掠奪,以拜物教為典型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主導的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步性的文化敘事,在世界各地潛滋暗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資本邏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入社會主義中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成為發展經濟的方式和手段,有效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拜物教作為為資本增殖出謀劃策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影響,尤其扭曲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眾奮進中華民族復興新征程的精神動力。當前,拜物教借助信息、數據衍變為信息拜物教、數據拜物教等新興形式。這些由拜物教衍生的諸多“變體”,以虛擬化的形態充斥日常生活,加大了腐蝕的力度與強度,而人的精神生活,正是拜物教侵蝕民眾思想文化的重要突破口。
二、拜物教影響下精神生活的多維審視
秉持系統思維加以考察,可知精神生活具有感性層次的心理生活、理性層次的倫理生活、中介層次的文化生活、超越層次的信仰生活四個層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人民精神世界的富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民族精神,“中國人民不僅在物質上富起來了,也在精神上強起來了,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迎接未來”[8]。然而,現實社會中拜物教隨著數字技術、消費社會裹挾而來,在追求物質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中削弱了精神生活的崇高意義。
1. “安寧平和”與“輕浮急躁”交織的心理生活。心理生活作為精神生活的感性層面,是“直觀體驗之維,既是個人精神生活的‘晴雨表’,也具有反映一定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下人們共同精神特征的作用”[9]。心理生活在個體層面主要表現為喜、怒、哀、樂等心理狀態和情感傾向,在社會層面主要表現普遍性與群體性的社會心態。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全體人民化解了自然災害、公共危機事件、國家安全、經濟危機等重大風險和挑戰,這正得益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自尊自信、積極樂觀,展現出昂揚的斗志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當前,拜物教滲透人的日常生活,打亂人的認知規律、消解主體理性、侵擾平和心態,使人民心理生活呈現出“安寧平和”與“輕浮急躁”交織的局面。
第一,拜物教支配下時間的加速性干擾人的深度思考。資本與社會時間的關聯密切,資本通過對時間的利用和占有實現自身增殖,并與科技結合形成時間拜物教,直接表現為時間的加速性,使得社會產生新的異化形式。一方面,資本與技術聯袂合謀打造的虛擬空間塑造了高速記憶、信息爆炸的體驗模式,人們在不斷“萎縮”的時間區間獲取這些信息流,卻無暇思考。另一方面,社會加速體驗強化了自我的疏離感,個體急迫追逐時間與金錢,“無法專心”去深度認知自我與思考生命的意義,必然被裹挾進加速的社會洪流,成為時間的“傀儡”。第二,拜物教的利益喧囂催生了及時享樂的浮躁心態。資本驅動下的拜物教導致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相倒置,將商品、貨幣視為終極目的,人在價值邏輯自發作用下陷入短期行為、及時享樂的窠臼。從人的心理接受機制來看,人本能地趨向于“即時滿足”而非“延遲滿足”,人們拜倒在金錢、名望、娛樂等所給予的即時性快樂中,在利益喧囂之下選擇利益至上,在繁華世界中弱化理性思考。久而久之,人們可能會滋生及時行樂、不愿奮斗的浮躁心態,以淺層次認知審視世界,以狹隘心胸看待問題,以患得患失、焦躁不安影響心理生活的平衡狀態。
2. “道德至善”與“道德失范”兼具的倫理生活。“倫理的生活主要是一種理性反思”[10],主要體現在個體道德認知、道德行為上,追求的是一種“至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與價值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成為當代中國最高的“善”。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美好精神生活必然要將道德倫理視為重要層面,打造人與身心和解共益、人與社會協調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德生態。然而,現代社會中泛娛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沉渣泛起,這些錯誤思潮正是某種程度上的娛樂拜物教、金錢拜物教,導致“道德失范”時有發生。
從個人層面來看,一方面,拜物教損毀人的道德自律。良好倫理生活應以個體道德自律為基礎。道德自律是個體在道德上的自我約束能力,即能夠自覺運用法則和規則規范自身。由于現代人的忙碌與精神空虛,常以“短平快”的方式填補內心,這種需求無疑助長拜物教侵蝕人、損毀人,弱化人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以資本驅動的拜物教摧毀人的道德底線。拜物教極大混淆了人們對物質財物的正知正見,拜物教教徒們以自我利益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將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漠視法律、情感、道義。
從社會層面來看,拜物教所衍生的利己主義引發社會信任危機。“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利己主義是貨幣拜物教的產物,即普遍的私有財產對于個人支配的結果?!盵11]利己主義表現為從極端自私的個人目的出發,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不顧他人利益?,F代社會,個體性的增強使流動性變得日常,社會關系的分散與重構使得“熟人社會”逐漸轉變為“陌生人的社會”,人們之間的情感與關系容易受利益左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被利己主義所打破,“信任危機”不斷加劇,精神生活的公共性向度受到消解。
3. “旨趣高雅”與“審美低俗”疊加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處于精神生活的中介層級”[12],屬內容媒介之維,其本質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文化形式或載體鼓舞人、塑造人、改變人,使人們在文化熏陶中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與自我超越。文化生活具有消費性特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質量要求不斷提升,更青睞于向上向善、格調清新、品位高雅的文化產品。近年來,文藝工作者為滿足人民的文化審美需求,打造出文創產品、話劇、博物館展覽等一批優雅文明的文化產品,人民群眾在精神盛宴中啟迪心智。但從現實來看,受拜物教沖擊,現實生活充斥著物質主義、工具理性、異化消費的社會文化,個體的審美極可能被掩埋在惡俗的低級趣味中,人民的文化生活面臨著“旨趣高雅”與“審美低俗”疊加的狀況。
馬克思早在拜物教批判中就揭示出拜物教給審美活動帶來的弊病。在貨幣拜物教情境中,馬克思指出金錢似乎成為“有形的神明,它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特性變成它們的對立物,使事物普遍混淆和顛倒”[13](P245)。一方面,貨幣本身彰顯出巨大的置換能力,能夠混淆美丑界限,在無意識中污損主體的審美感知。另一方面,貨幣中介功能的泛化造就萬物可易、萬事可換的幻象,貨幣操縱下的主體喪失價值自覺性與客觀真實性,不知“何為真實、何為美丑”,最終引致審美失據。
隨著科技與資本的合流,文化消費主義、泛娛樂主義成為拜物教的新變種,以更隱秘更精準的形式操縱人的審美意識,并在與西方社會思潮的合謀中得以強化。為獲取利益,資本在文化領域肆虐擴張,使錯誤文化充斥整個文化消費市場,大量形式豐富但內容空洞的文化刺激著人們的物質欲望,構建成虛幻的文化消費景觀。若人們長期沉溺在這種毫無營養的文化中,拜物教將把大眾的審美、欣賞、創造和評價的意識和能力降至低俗鄙陋的水準,進而導致文化生活中庸俗、低俗、媚俗成風。
4. “崇高篤行”與“淡化缺失”并存的信仰生活。信仰生活是意義達成之維,是精神發展的最高境界,“精神生活通過理想世界的懸設,使得人的生活不僅自覺化而且意義化,即從所指向的理想世界中獲得意義”[14]。“信仰”作為一種人類獨有的精神文化現象,是個人安身立命、生存發展的內在支撐,是國家和民族存續與發展的精神紐帶。馬克思主義信仰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正確、崇高的信仰,是引領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精神動力,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精神領航。
當前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人民信仰生活日益崇高,青年人胸懷為黨為國的崇高信仰,在實際行動中踐行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但不得不承認,人民信仰生活“仍面臨著由社會轉型、社會思潮和信息技術發展等帶來的信仰空虛、信仰迷茫、信仰動搖等困境”[15]。尤其是拜物教衍生的功利主義、物質主義等頗具“潮流”的社會價值觀念,主宰了人的精神狀況。
其一,拜物教加劇個體“物欲”膨脹,淡化理想追求。資本邏輯驅動的拜物教常常隱藏到娛樂、消費環節,將人生的快樂與目標標榜到“物”上,引誘消費者虛榮消費、攀比消費、品牌消費,致使消費異化。同時,隨著社會內卷和競爭過載,人們在面臨現實與理想落差中滋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個體為尋求安慰,不得不將視野轉向偶像等“美麗的幻想”身上,在消費中取樂,本來消遣的工具成為生活的追求,消解人生崇高意義的同時也給西方社會思潮提供入侵的機會。其二,西方社會思潮借助拜物教解構崇高信仰,導致人的主體性喪失。新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西方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常披上文化產品的外衣,在無形中操縱民眾的認知與行為,導致個人意志與理想信念被不斷弱化、辨別意識與主觀能動性被消解。總而言之,拜物教影響下的信仰生活遭受物化困境,部分人們越來越注重外在價值需求,忽視內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進而喪失生命的意義感,成為“單向度的人”。
三、在拜物教批判中形塑美好精神生活
馬克思認為,無論是拜物教的物質形式還是觀念形式都根源于特定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唯有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克服拜物教的發生。為此,新時代要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充分洞悉拜物教給人民精神生活帶來的重重危機,從重塑對精神生活的正確認知、營造精神生活發展的良好氛圍、保障優質精神文化產品供給、加強理想信念培育等多角度發力,形塑美好精神生活。
1. 重塑對精神生活的正確認知,維持和諧心理秩序。立足精神生活領域,推動人們樹立關于精神生活科學、全面、正確的認知,是實現美好精神生活和擺脫拜物教束縛的前提。由于精神生活不可觸摸、不可直觀的無形性特征,人們對其的理解存在模糊或偏差,滋生精神生活次于物質生活的錯誤觀念,給予拜物教以膨脹物欲致幻精神生活的可能性空間。鑒于此,應當重塑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正確認識,引導公眾關注內心生活世界,促進心理穩定、情感獲得、信仰崇高,切實將人從物的欲求中解放出來。
具體而言,要科學界定美好精神生活的標準。祛除拜物教對精神生活的侵蝕,關鍵在于引導公眾明晰“何為美好精神生活”?,F實來看,精神生活是內涵豐富的系統范疇,涉及多層次多方面,美好精神生活應該是基于國家富強、物質豐富、社會和諧、家庭美滿、生態文明等社會客觀發展狀況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生活“安寧平和”、倫理生活“道德至善”、文化生活“旨趣高雅”、信仰生活“崇高篤行”的精神狀態。個體真正明晰并認同這些衡量標準,會對精神生活產生正確的認知與評價,并且鑄就心理約束機制,當內心產生與美好精神生活標準不相符的心理沖突時會自覺糾偏,將其置于正確軌道。為此,要大力提高民眾素養,鍛造個體的“火眼金睛”,使他們“透視”出拜物教現象的多元表征與異化樣態,并了解其滲透與蔓延的嚴重性,避免被虛假的表象所迷惑。如此,個體在面對社會問題與誘惑時才能保持理性思考,在穩定的心理秩序中真正實現從“物的世界”向“人的主體世界”的回歸。
2. 營造精神生活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道德規范養成。要繼續堅持個體、社會、政府協同發力,營造精神生活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道德規范養成。第一,要提升個體的價值評判與辨析能力。個體理性的弱化、批判能力的淡化、辨別能力的退化是個體心理秩序被干擾的主體原因,進一步強化主體對于事物、信息的價值評判與辨析能力,是應對拜物教沖擊的應然之舉。第二,樹立典型道德模范,加強新時代道德治理。道德模范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為此,加強網絡和現實的道德治理,要重視并發揮道德模范的示范與引領作用,政府要通過充分挖掘、宣傳道德模范的途徑,強化民眾對榜樣人物的敬佩與認同,營造全社會見賢思齊、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第三,以政府“有形”管控資本,從源頭上對拜物教進行治理。拜物教是資本的核心意識形態,因此,對拜物教的批判要回歸到規范引導資本發展方面。習近平指出,規范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要設立‘紅綠燈’,健全資本發展的法律制度,形成框架完整、邏輯清晰、制度完備的規則體系”[16](P220)。具體來說,政府要站穩人民立場,將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價值導向與市場發展緊密融合,引導資本追求利潤的同時劃定其底線,堅決遏制資本的野蠻生長與無序擴張,用規則和法律將其框定在有序的軌道。
3. 保障優質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提高文化生活品質。要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新期待,必須推出符合主流價值取向的精神文化產品,以能夠反映人民之聲、時代活力、生活之美的優秀作品豐盈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首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打造人民滿意的精神文化產品。人民既是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與創造者,又是接收者與享用者。新時代,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品質化、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更加明顯。因此,要始終堅持人民立場,觀察不同層次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樹立崇高偉大的文藝使命,以宏闊敏銳的創作眼光與守正創新的藝術執著,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其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提升精神文化產品的內容供給質量。當前,西方文化霸權與文化殖民主義的強勢入侵、國內多元價值觀的疊生激蕩,給拜物教的滋生與蔓延提供了機會,這些現實問題匯聚到思想文化領域就體現為以什么樣的精神文化產品武裝頭腦、鑄魂育人。從供給側解答這一時代之問,要以真實、準確、先進、客觀的文化內容浸潤人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之中,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內容質量與價值含量。最后,借助新興技術手段推動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提升供給水平。立足互聯網平臺,重視人工智能、智能算法等新興網絡媒體技術的運用,將承載著社會主流價值觀、承載社會公平正義、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美好精神生活元素融入多樣文化創作形式,推動人們領略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的文化產品的本真價值,在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的熏陶中提升文化生活品質,自覺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蝕。
4. 加強理想信念培育,提升精神生活的超越性。馬克思認為“以自由人的聯合體”推翻私有制,是破除拜物教的致思邏輯。通向馬克思所描繪的“自由王國”,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共產主義理想作為一種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信念,能夠提供精神動力與目標,提升人的主體地位,推動人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從現實來看,物質條件的改善并不必然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兩者可能會呈現出“脫節”狀態,為此,更要堅定人的理想信念,對物的發展邏輯給予正確認識與糾偏。加強對個體的理想信念培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培養堅定追求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可靠接班人。要幫助個體找準自身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定位,使之在個體奮斗與承擔時代使命的統一中踐行理想信念。這有助于個體升華人生境界,不再把物質利益作為單一的價值追求,深入探尋生命意義與價值,在自我覺解中擺脫外在物質的束縛,從而堅定不移地為崇高信仰而奮斗。
(作者簡介:穆佳瑋,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張艷斌,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