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溫州好幾家典當行被一種叫“金包銀”的假首飾一再欺騙。短短兩個月,有人憑著假金飾作案17起,成功從4家典當行騙走13萬多元。記者了解到,同樣的騙局在福州典當行業也曾發生,一家當鋪曾經一次被騙2萬多元。福州典當業內人士表示,騙子之所以屢屢成功,除了造假手段“先進”外,說明典當行業本身也存在一些驗貨漏洞。
“金包銀”首飾曾在榕典當行現形
去年11月,長沙男子楊某手頭較緊,為盡快籌到錢,他決定拿一些“金包銀”的假首飾去典當行試試運氣。所謂“金包銀”,就是在銀飾的表層鍍一層金,冒充黃金飾品。11月13日,楊某來到長沙一家典當行,用一條“金包銀”的手鏈當了4000元。嘗到甜頭后,從去年11月到12月底,楊某等人從溫州4家典當行先后騙走13萬多元。其中一家典當行先后9次被騙近10萬元。
昨日福州八一七路附近一家典當行的鑒定師林先生介紹,這種“金包銀”首飾在福州典當業也曾出現。林先生表示,去年有一客戶帶了一只手鐲和金項鏈前來典當,并聲稱自己急用錢。典當行鑒定人員通過肉眼觀察和初步的儀器檢測,并未發現典當品有摻假,而這單生意僅項鏈就有26克多,手鐲重量則超過50克。在后來處理這兩件當品時,鑒定人員才發現手鐲和項鏈都是僅在表面包了一層薄薄的千足金,內里全是白銀,按當時黃金和白銀典當的差價,典當行損失超過2萬元。
林先生表示,當時騙子之所以能得手,一方面是典當行未對這單生意的風險進行充分評估,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大意造成鑒定失誤;另一方面是這兩只“金包銀”首飾在作假手法上非?!案呙鳌保罪棻砻婧翢o瑕疵,能成功瞞過專業儀器的檢測。
市民應警惕廉價購金陷阱
“上述典當行輕易被騙的背后,其實暴露出這個行業的不少漏洞,應引起警惕。按典當行的‘行規’,別人拿來當的東西,一般只能采取非破壞性的檢驗,這或許就是一個硬傷。”昨日福建省典當行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一般來說典當行對金銀珠寶質量鑒定不存在問題,但現在造假水平越來越高,一些專業典當師也會偶爾看走眼。
另外,根據《典當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典當行只有在典當期滿,且當戶不贖當、不續當的情況下,才能對估價金額不足3萬元的絕當物品自行處理。一些典當行為了方便當戶贖回,或許也為了接下來自行賣掉當品方便,一般不會對金器等貴重物品進行破壞性檢驗,往往僅憑肉眼識別,這也容易被鉆空子。
針對上述現象,業內人士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增強典當行從業人員鑒別真假當品的意識和防范能力;利用好已有的身份證識別器,查驗客戶的身份證件;對典當物品盡量要求客戶提供購物發票;若真遇“騙當”,典當行還應摒棄礙于“面子”或怕影響聲譽,不愿報案的心態,及時報警。
昨日福建省寶玉石協會相關專家表示,目前在福州這些“金包銀”首飾主要出現在一些典當行,而福州品牌金店和黃金回收店遇到的主要還是摻銥金飾品。“無論是‘金包銀’還是摻銥金飾都可以用火燒及破壞性檢測辦法使其原形畢露,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無專業檢測手段很難以辨別其真假。因此,普通消費者購買貴金屬應盡量選擇商場及正規品牌金店的產品,此外還應警惕‘廉價購金’陷阱?!?記者 李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