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二次元”的先聲
“二次元”這個名詞是舶來品。日本早期的動畫、漫畫作品都是以二維圖像構成的,其畫面是一個平面,所以被動漫愛好者稱為“二次元世界”,簡稱“二次元(にじげん)”。隨著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這個詞也引入國內,成為動畫、漫畫、游戲的泛稱。
雖然這個詞在漢語中算是“新生事物”,但其實“二次元”與“歷史”倒是稱得上早有淵源——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若干年前風靡一時的“連環畫”,自然也屬于“二次元”世界。
某種意義上說,被稱為“連環畫之王”的《三國演義》就是作為我國古代“正史”的《二十四史》的一種衍生作品——畢竟《三國演義》本來就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影響深遠的“小人書”的誕生要追溯到1955年底至1956年初。當時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60卷的大型連環畫《三國演義》,其目的是希望“讀者可以從那里認識整整一個時代,認識封建統治階級各種人物的性格,認識統治階級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得失成敗的若干經驗教訓”。今天看來,這當然是一個頗有時代特征的提法了。
《三國演義》連環畫
對于主要受眾是兒童的“小人書”而言,畫面遠比文字重要?!度龂萘x》連環畫全套畫面約7000多幅,有名有姓的人物超過百人。好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當時的繪畫隊伍囊括了上海灘所有優秀的古典題材高手(共有32位連環畫家先后為這部巨著繪畫)。為使氣勢浩大的數十冊連環畫中出現的眾多人物能統一起來,連環畫家們經過多次研究查證,參考《歷代帝王像》、《凌煙閣功臣圖》等有關資料和史籍上對三國主要人物的年齡、身材、相貌、特征的描述,吸取傳統戲劇舞臺上呂布、周瑜等形象的特征,經過反復修改,仔細斟酌,設計出了115個主要人物形象。其主要人物如曹操的奸詐多疑,劉備的寬厚仁慈,孔明的羽扇綸巾,關羽的蠶眉長髯,張飛的豹眼鋼須,趙云的年輕英武,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形象深入人心,流傳深遠,幾乎已經成為后世(譬如90年代我國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與日本拍攝的動畫片《三國志》)塑造三國人物的必備參考。
動畫片《三國志》
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新穎的卡通、動漫迅速興起,傳統連環畫在國內市場盛極而衰,近乎一蹶不振,淡出了歷史舞臺。這一時期倒是臺灣地區的著名漫畫家蔡志忠的“古典漫畫”異軍突起,令人眼前一亮。蔡志忠15歲出道,1983年開始從事“古典漫畫”的創作,作品在四、五十個國家出版,賣出數千萬本,在1987、1988年連續兩年名列臺灣暢銷書之首,而且他還是最早在內地出書的臺灣漫畫家。在他的筆下,晦澀難懂的古老文字化為淺顯易懂的圖畫呈現在讀者面前。
蔡志忠漫畫《三國志》
所謂“古典”,不外乎“經史子集”。于是乎,“歷史漫畫”在蔡志忠的作品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譬如《三國志》,又譬如《史記:歷史的長城》與《世說新語:六朝的清談》,莫不如此。蔡志忠曾經到日本去學習漫畫,但從他的漫畫里看不出“日本風格”。從形式上看,他的漫畫與中國傳統的“連環畫”有相似之處,比如在圖畫中出現的文字通常為人物的言語或是心理活動,而是使用圖畫之外的文字推進故事的發展。但與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傳統連環畫旨在寫實的風格截然不同,蔡志忠的漫畫畫風輕快詼諧,將古文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白話文,以圖配文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無怪乎臺灣著名作家三毛曾感慨:“蔡志忠的智慧,使視古人如畏途的這一代中國人,找到了他們精神的享受和心靈的凈化?!?/p>
蔡志忠漫畫《史記:歷史的長城》
網絡時代的歷史漫畫
蔡志忠的漫畫曾經是“80后”一代兒時的美好回憶。在那個時代已經初現端倪的“讀圖時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與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在幾十年后業已蔚然大觀。比起長篇大論,讀者變得更傾向于利用文字結合的漫畫來進行快速淺閱讀。這個時代的漫畫也在“與時俱進”,其內容愈發顯得短小、精煉、詼諧幽默,追求“新穎”和“創新”,通過創作一些有趣且出乎意料的劇情,博得讀者的眼球。在這方面,網名為“Kane_Cui”的作者就在“有妖氣”網站上連載的漫畫《笑談騎士史》,用粗狂的畫面和風趣幽默的語言向人們講述關于騎士的歷史。事實證明這種方式頗受讀者歡迎。
至于眼下著名的歷史公眾號“鏟史官”,更是成功地從線上發展到了線下。秉承著“歷史的水很深,我們畫出來給你看”的原則,近年來他們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合作,已經出版了多部歷史漫畫圖書——《權力臉譜:金鑾殿內的游戲規則》、《千年維新:從周公到光緒》、《帝國征途:沙場忠魂的熱血歷史》。
鏟史官漫畫(圖中語言出自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
按照一些基本屬于贊揚的評論說法,在這個系列歷史漫畫中,“呆萌的漫畫,風趣的語言,靠譜的歷史,深刻的人性,如此多的不和諧因素,卻又如此和諧地統一到了一起”。不過,拋開這些溢美之辭,依然可以看到,這些新時代的歷史漫畫仍舊延續著蔡志忠“古典漫畫”的風格:圖畫里的人物,穿著古代人服飾,卻講著現代人的語言。
譬如,在講述秦末大亂的故事時,“官N代”、“山寨版”、“小弟”這樣的網絡詞語頻繁出現,甚至為了形容項梁、項羽起義軍勢力的強大,還用上了“造反技術哪家強,中國江蘇找項梁”這樣的廣告詞(不知道山東藍翔挖掘機學院有沒有收到版權費?)。
《權力臉譜》內頁
又譬如,在講述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的故事時,為創造性還原兩人之間的對話場景,以漫畫形象出現的晁錯嘴角上揚振臂高呼:“一削解千愁!”漢景帝則豎起拇指說:“干得漂亮,Kindy我只有一個疑問,先削誰?”
凡此種種,當然大大提高了圖書的可讀性,的確稱得上是語言新潮風趣,人物栩栩如生。有人更稱贊其為“輕松讀史,平均3秒鐘笑一次的二次元歷史營養漫畫”。但“輕松讀史”之余,將復雜的歷史(實際上是作者理解的歷史)簡單化為漫畫人物的表情,是否真得無可指摘呢?如果比較一下經典歷史普及讀物《上下五千年》中《晁錯削地》一篇中的凝重感,新時代歷史漫畫的輕松真的不是刻意在“迎合互聯網時代閱讀趣味”么?
另一方面,假如將全文言無標點,講究“一字貶褒”的原版史籍(譬如《二十四史》)比作光譜的一極,各式各樣的畫多字少講求“有趣”的歷史漫畫無疑處于截然相反的另一極。國人向來講究“中庸之道”,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
變身游戲攻略
于是也有人在做著不同的嘗試。同樣新近出版的《二十四史人物圖志·楚漢爭霸》大概就是其中之一。這段“秦失其鹿,群雄逐之”的歷史,因為《史記·陳涉世家》的關系而廣為人知?!抖氖啡宋飯D志·楚漢爭霸》會讓年紀并不太大的讀者們想到什么呢?或許,是電子/電腦游戲的攻略,再準確一點地說,是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游戲攻略。
《二十四史人物圖志·楚漢爭霸》
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開創了《二十四史》的“紀傳體”體例。取材于此的《楚漢爭霸》的主題同樣是80位英雄人物?!冻h爭霸》中的每一位人物,如同《三國志》游戲里一樣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全身像”。當然,兩千年前的古人長相,絕大多數業已無法考證。不過中國文化向來講究“相由心生”,因此而將“指鹿為馬”版權所有的趙高畫成一副陰險面孔,自然有其道理。至于人物所著服裝,倒是顯得靠譜許多?!抖氖啡宋飯D志·楚漢爭霸》通過對文獻資料與考古文物的考證,用精美圖片的方式將二千年前的漢家衣冠呈現在讀者面前。其中有文官服,有武將鎧,亦有漢代最為流行的女裝——“曲裾”。
漢家衣冠
同樣,與《三國志》的游戲類似,《楚漢爭霸》選擇了游戲玩家們喜聞樂見的“政治”、“魅力”、“統率”、“武力”、“智力”五個屬性,并給出了數值。這些能力值的設定自然有其道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政治”是9分,暗示了秦政絕非十全十美;漢高祖劉邦能以區區亭長出身而籠絡天下英雄為其所用,“魅力”自然滿分;至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武力值不出意外的是10分,與《三國志》中的呂布一樣!最像電子游戲攻略的一點是,書中的每位人物都列出了主要經歷,隨后再加以詳細論述,使得每個人物的傳記都獨立成篇。這樣的好處就是,勿需通讀全書,就可以對感興趣的人物事跡了然于胸——這無疑也是在迎合“碎片化”閱讀的需要了。
但是不是這樣就足夠了呢?恐怕也不見得。與“鏟史官”系列以圖畫為主的路線不同,《楚漢爭霸》的核心仍然是文字。換句話說,假如抽去所有圖畫的話,“鏟史官”系列會立即變得不忍卒讀,而《楚漢爭霸》則幾乎絲毫不受影響。這樣一來,其他大多數以文字為主的歷史普及讀物上存在的問題也可以套在《楚漢爭霸》身上:就文字而論,又有哪部中國歷史的普及讀物的作者敢拍著胸脯保證,自己完全有把握超越當年的“神作”《上下五千年》與《中國歷史故事》?更不用說,用區區兩到三頁的文字要將一位歷史人物生平講述清楚,實在并非易事——畢竟光是《史記·項羽本紀》的原文就超過一萬字,而且還是文言文呢。如何在“文字”與“圖畫”之間尋得一個皆大歡喜的平衡,似乎仍然是一個尚未看到答案的問題。
不管怎樣,從傳統的連環畫,到幾十年前的蔡志忠“古典漫畫”,再到如今的“鏟史官”系列與《楚漢爭霸》,古老的歷史就這樣進入了新生代的“二次元”世界。無論日后蓋棺論定之時會對這種用“二次元”解讀歷史的方式作何評價,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就像蔡志忠先生所說的那樣,“漫畫可以表達任何思想,包括最深奧的哲學”,當然也包括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
《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