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熱情接見了來訪的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展現出中俄兩國堅如磐石的關系。在俄烏沖突持續僵持的情況下,雙方也就烏克蘭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在會晤中,俄方重申了想要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的立場, 中方也表示會為解決危機發揮建設性作用。很快,中方的建設性作用就來了。
為回應國際社會呼吁勸和促談,期盼以和平方式解決俄烏沖突的呼聲,中方在王毅訪俄之際,對外發布了一份《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對于維護全球安全,列出了20項重點合作方向、五大類合作平臺和機制,支持聯合國為治理全球安全發揮核心作用,并呼吁促進大國之間的協調互動,積極推動以對話方式和平解決熱點問題,給應對全球安全挑戰提供了具體抓手和行動導向。
在中方指明了破局之法后,俄方也積極響應,中俄會晤結束不到24小時,俄副外長加盧津對外表態,稱俄羅斯已準備好通過政治途徑,實現“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不過他也強調,此事必須得到各方的配合,建立在西方和烏克蘭能夠保持清醒的地緣政治認知,并停止攻擊俄羅斯的基礎之上。
眾所周知,美國是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原本在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烏雙方已經坐上了談判桌,并且就兩國分歧取得了一定的共識。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為了一己之私不斷拱火,持續向烏提供武器資金火上澆油,鼓吹戰事推高沖突的長度和烈度。不久前,美國總統拜登還冒險突訪基輔,與烏總統澤連斯基會面,并繼續送上武器援助,明擺著不愿促和。
在此背景下,美國對結束俄烏沖突一事的立場,無疑是國際社會最為擔心的因素。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俄方表態后,外媒援引白宮官員的消息稱,美方已經告知烏克蘭,美國不可能對其提供“無限的支持”,希望俄烏沖突能夠盡快結束。這無疑說明隨著局勢的發展,美方的態度有所軟化,這或許是受到最近3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俄烏沖突已經迎來了一周年,局勢依舊僵持不下,對歐洲而言,這場地緣矛盾給自身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各國的武器庫也被逐漸被掏空,在援烏一事上,整個歐洲都已經感到十分疲憊。因此,如果美國不愿促和繼續升級局勢,不給歐洲喘息的機會,甚至將其置于危險境地,西方的內部矛盾無疑會持續加大,這對美國領導西方顯然是不利的。
其次,不僅是歐洲民眾,美國人對拜登政府維持俄烏沖突的目的,也產生了質疑,尤其美國經濟形勢的持續走弱,讓美國國內開始厭倦和反對援烏。如今,美國的下屆總統大選已經拉開了序幕,如果拜登無法貼合民意,別說連任了,民主黨未來的勝選幾率恐怕都會大幅下滑。因此,軟化態度放出促和消息,也是拜登政府拉票的一種政治手段。
更重要的是,在西方持續拱火的情況下,烏克蘭問題不僅在加速惡化,地緣危機也逐漸外溢,對全球安全產生了嚴重威脅。最近,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公開宣布暫停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也意味著俄羅斯的核力量將處于完全“松綁”的狀態,沖突正朝著核戰爭方向激化。對美方來說,引火自焚顯然不是其想要看到的結果,軟化態度讓俄方看到和平解決問題的希望,有助于美國控制局勢。
當然,以美國政府的挺烏立場,促談的條件恐怕還是要求俄羅斯撤軍,將并入俄羅斯的烏克蘭領土歸還。同時,維護烏克蘭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是國際社會的政治主張,包括中國在內。但對俄羅斯而言,在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在此事上松口顯然并不容易。不過,在中方的帶頭斡旋下,國際社會已經為其搭建了溝通的橋梁,能夠迎來一個好的結果,就要看美俄烏三方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