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部片:
入圍了2025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長名單(《九龍城寨》落選),提名各類獎項,并在英國獨立電影獎上,斬獲包含最佳影片在內的7項大獎,以及成功擠入諸如《帝國》雜志、《視與聽》雜志等年度佳作的榜單。
但幾乎無人提及。
冷得不行。
但,當看到許多人稱之為2024版《猜火車》的時候。
Sir徹底坐不住了——
膝蓋骨樂隊
KNEECAP
《膝蓋骨樂隊》的故事很簡單。
它講述了一個嘻哈樂隊成立到火爆的過程,看起來是部不折不扣的樂隊傳記片。
但有意思的是這支樂隊本身:
一直用“方言”演唱。
堅持著創作反權威、反政府歌曲的樂隊。
故事得從父輩說起。
樂隊成員們出生于一個尷尬的地區: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北愛爾蘭人沒辦法像愛爾蘭島的南方人那樣主權完全獨立,也沒辦法避免被東邊的英國佬們歧視。
他們和英國當局的沖突不斷。
上個世紀60到90年代,因為宗教理念不合、領土主權問題、官方語言分歧……北愛爾蘭人與英國政府爆發了無數場的沖突,尤其是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僅記錄在案的就有3600多人死亡,5萬多人受傷。
而整個貝爾法斯特的人口,才20萬。
想想看,這是多大的規模。
法鯊所飾演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堅定的反英人士。
他一生都在尋找身份認同。
怎么找?
對內:
他教孩子們學習愛爾蘭語。
認為語言就是武器,每說出去的一句愛爾蘭語,都是打向英國殖民者的子彈。
對外:
搞炸彈恐怖襲擊。
他對炸毀任何英國的東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可結果呢?
十年前,在一次警察抓捕的行動中,他不知所蹤。
有人說他死了。
有人說他活著。
他作為一個反抗者的符號,存在于運動人士的心中,存在于警察局的檔案里。
但對于子女來說。
他作為一個父親,也就此消失了。
當然,這已經是老一輩人的故事了。
時代在發展,當一次又一次的抗爭被宣布無效后,人們也逐漸意識到,暴力解決不了問題了。
年輕一代逐漸變得虛無。
他們不再加入集體,進行有組織預謀的反抗。
取而代之的,是頹廢的生活方式,吸毒、販毒、縱情享樂。
是不是就像《猜火車》?
在影片的前30分鐘,的確是這樣。
兩個樂隊成員,從小開始就不停犯著渾。
△ 兩個小孩把大麻放進教堂香爐
難免讓人鄙夷,《猜火車》過去這么多年了,那里的年輕人還是不靠譜。
直到另一個人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普羅維,一個中學音樂老師,平時還會在學校教授愛爾蘭語。
他的出現讓諾伊斯兩哥們的虛無生活有了方向:
用愛爾蘭的本土語言,創作說唱音樂。
為什么是音樂?
因為有時候,音樂才是凝聚身份認同的最大武器。
舉個例子。
港樂。
1970年代,被英國統治的香港人,找回自己身份認同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許冠杰等人的粵語歌流行。
他們唱著自己的母語。
用一些俚語式的詞句,表達著對社會的不滿,與對未來的期盼。
口口相傳中。
香港社會里的本土意識才逐漸形成,并維持至今。
愛爾蘭地區也是如此。
對于導演來說,要捍衛母語,只靠抗議和立法還不夠,要讓年輕一代認同這個語言,接納并使用這個語言。
于是。
劇中的主角們決定建立一支樂隊。
并命名為膝蓋骨。
意指暴亂時期的極端分子會在政見不同的人身上使用的刑罰——
用子彈射擊,或是用槍托砸碎膝蓋骨。
暴力被他們用在了語言之中。
他們罵政府。
罵社會。
揭露社會的不公。
他們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把思想傳遞給每一個人,把“反抗”的權力交給了每一個人。
結果呢?
膝蓋骨樂隊大受歡迎。
越來越多的人聽他們的歌,觀看他們的演出。
但官方警察們,好像束手無策。
只能在外部調查,沒法真的給他們定罪。
或是威逼利誘樂隊三人,或是安排人手守在現場,卻無法阻止演出進行。
為什么?
因為暴力的反叛,會引來追捕,會變成你死我活。
而叛逆,充其量也只是官方眼中煩人的蒼蠅。
可問題是,他們真的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