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明確了明年要抓好的各項任務,其中,再次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超大城市作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其中,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既是超大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前沿陣地,更是輻射帶動更大區域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寄予厚望,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上海率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具戰略意義。經過建立指標體系并持續跟蹤發現,科技創新帶來的產業效率提升,為上海重點產業帶來了市場的競爭優勢基礎,國內外開放市場則把這些競爭優勢進一步釋放擴大,同時在數字經濟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催化下”,城市服務和制造得以深度融合,為超大城市夯實制造業基礎和價值鏈升級提供了獨特路徑。從未來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是上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率先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一是科技創新帶來產業效率優勢??萍紕撔率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力的重要路徑。測算表明,上海自2020年以來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其背后體現了上海技術進步的加快和新型生產要素的集聚??萍紕撔乱矌恿松虾.a業體系的整體升級。如在集成電路領域,上海已經形成了從設計到制造、從封裝測試到材料供應、從設備制造到市場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目前上海集成電路占全國產業比重的22.4%,?2023年上海電子產業出口占全國的比重為40%左右;2023年上海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收規模前五的行業為汽車、電子設備、通用設備、電氣機械、化學原料及制品,合計貢獻了全市56.4%的規上工業企業營收;上海汽車、通用設備、運輸設備三個裝備制造行業的營收占全國同行業總營收的9.5%、8.4%和8.0%,市場份額居全國前列。
二是市場體系帶來的市場競爭優勢。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以重點產業為依托,在拓展國際市場、暢通外部產業貿易循環方面,面對國際經貿形勢發生重大轉變的情況下,及時調整貿易結構,主動求變,積極應對,成為近五年來上海重點產業競爭力中平均增速最高、支撐力最強的指標。在貿易伙伴結構上,加大對澳大利亞和巴西等新興國家市場鏈接,分別增長15.8%、9.4%,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增長6.5%;在出口產品結構上,2023年上海市出口“新三樣”產品1677.9億元,增長42.2%;船舶等其他新興產品出口445億元,增長48.8%,不僅提升了上海外貿的整體競爭力,也為其外貿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進口產品結構上,消費品進口樞紐地位增強。2023年進口消費品5618.3億元,增長7.3%,拉高進口整體增速1.6個百分點,進博會溢出效應進一步凸顯。
三是以需求為導向形成兩業融合的發展優勢。超大城市在制造服務方面展現出顯著的雙重優勢,從生產端看,超大城市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教育和科研機構創新資源,往往會吸引高技術制造業企業聚集,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合作,提高了整體產業效率;從消費端看,超大城市通常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消費市場,這為制造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尤其是超大城市構建了完善的生產服務體系,包括金融服務、物流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不僅能夠為制造業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還能夠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
在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多變、技術路徑更趨多元迭代的情況下,上海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率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未來更需要在強化產業集群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鏈通國內國際市場三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做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更“通”。上海高度重視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持續投入,尤其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從事科研的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持續增長,但在國家發明專利數量和科技成果在地轉化率上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未來,一是需要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尤其是鼓勵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解決企業應用場景多、定制成本高等問題;二是需要建立更有效的“人才—資金—技術—場景”一體化轉化機制,根據市場需求和科研成果轉化方向,調整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在科技成果轉化的不同階段,建立更科學有效和相互配合的投融資機制渠道、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通過政策引導和規劃,創造新的應用場景;三是在數字化驅動下,尤其要重視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互融,通過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布局好未來產業并迅速形成新優勢。
第二,強化產業集群建設,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更“融”。上海近年來加快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先后推出55家市級特色產業園區,總面積達到108平方公里,重點產業集聚度明顯增強,但同時也存在部分園區產業關聯度不高、集群化程度不足的問題,導致資源分散、協同效應不強,而隨著全球產業鏈的調整、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上海產業集聚的不確定性增強,外資減少增資和產線轉移風險加大。未來,上海要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首先要更加聚焦關鍵核心技術上的掌控力,為區域產業確立主導和領先地位;其次要更多集聚一批規模體量大、質量效益好、品牌價值高、產業帶動作用強、產業競爭優勢明顯的龍頭企業,并加快上下游產業鏈建設,形成一系列互為基礎、相互依存的產業集合體;此外,世界級的產業集群還需同時加強產業鏈協同、產業布局協同以及創新網絡協同。
第三,強調區域協同創新,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更“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以來,長三角科技創新項目跨區域、跨領域聯合攻關不斷推進,協同創新更加活躍,同時一體化產業協作也越發緊密。未來,各地以比較優勢為基礎,以建設高標準統一大市場為原則,著眼于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實現區域間創新和產業協調聯動發展。一是著力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以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激發市場內生動力。二是積極推動要素整合和機制對接,打造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高地。關鍵是要對標先進水平,大力建設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共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平臺,最大限度地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實現數據資源的有序流轉、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不斷強化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和產業鏈上中下游有機銜接,強化產業互融互補。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欄目主編: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