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
點擊此處 購買本刊
性別研究:理論反思與學科建設
百年回望:從“婦女問題”到“性別社會學”
內容提要:近代以來,中國在追求現代性的理論與實踐過程中發現了“婦女”與“婦女問題”,同時也創造了“女性”。對“婦女問題”的最初討論體現為社會思潮。1923年梅生編的《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顯示出“婦女問題”討論的社會科學轉向。筆者認為百年前“婦女問題”的討論中已經呈現出用“女性”與“性別”來思考婦女問題與構想未來社會,但是當時仍是思想層面的構想?!皨D女”與“女性”首先都只是理論主體,而非經驗現實。百年后,中國已經是性別化社會。所以在推進精細化研究的同時,要警惕性別研究的狹窄化,以免學術反向影響社會,塑造單一化的性別主體與性別化的社會。
作者:宋少鵬,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女性主義政治思想史、中共婦女工作史、共和國婦女史、社會文化史。Email: songsp@ruc.edu.cn
淺談中國性別社會學的認識論基礎
內容提要:本文從“女性主義”和“社會學”這兩個構成性別社會學的要素入手,討論了中國性別社會學的認識論基礎。性別社會學將“性別”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或社會結構,通過展示在性別關系和性別結構中被遮蔽的真相和被忽略群體的聲音,來補全人類的認知拼圖。其在認識論上的優點,是讓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全面”和“不偏不倚”。本文還分析了中國性別社會學在發展過程中的三重張力,以及中國研究者和實踐者在處理這些張力上的努力。
作者:蘇熠慧,上海財經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擔任中國社會學會婦女/性別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和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和青年社會學。研究議題主要集中在性別化勞動、照料勞動和情感勞動等方面。著有《控制與抵抗:雇主與家政工在家務勞動過程中的博弈》(《社會》2011年第6期)、《“交叉性”流派的觀點、方法及其對中國性別社會學的啟發》(《社會學研究》2016年第4期)《、育嬰家政工情感勞動的性別化機制分析》(《婦女研究論叢》2016年第5期)、《青年銷售員與空間化的情感勞動——以S 市I品牌W門店為案例》(《青年研究》2020年第1期)、《打造“渴望”:經紀人的工作自主性與勞動控制——以上海JH家政公司為例》(《社會學研究》2023年第6期)等36篇文章。Email: su.yihui@mail.shufe.edu.cn
女性主義視野中的技術與性別研究:傳統與未來
內容提要:隨著當前技術變革的快速發展,本文主張將性別視角帶回技術領域,以女性主義理論觀照技術變革與性別平等的關聯。文章首先簡要回溯了女性主義視野中的技術與性別研究傳統,以及技術女性主義有關技術和性別在具體情境中相互形塑的辯證觀點;繼而提出從生產領域與生活領域兩條進路開展技術與性別研究的主張。在此基礎上,本文以數字技術為例概述了從生產生活各個面向對數字技術與性別之關系所展開的研究,呼吁將女性主義視野下的性別與技術研究推向更加廣闊和縱深的空間。
作者:楊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性別社會學、勞動社會學、社會史和女性史。著有《鄉村產業振興中的勞動者技能形成——以費達生的蠶絲業改革為例》(《婦女研究論叢》2021年第5期)、《未完成的過渡——自梳女敘事評述與閾值視角下的再思》(《社會學評論》2022年第5期)、《講述未被講述的戰時女性故事》(《讀書》2023年第4期)、《高校STEM學科在讀女生專業發展意愿研究——一項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Email: yangke@cass.org.cn
男性研究:一個不可或缺的批判性研究領域
內容提要:男性是性別化的存在。男性研究以社會性別棱鏡審視男人和男性特質,將他們個體層面的切實體驗與宏觀層面相互交織的社會結構聯系在一起推進知識的生產與更新。男性研究的發展對于把握性別關系的復雜性、流動性、地方性與全球性不可或缺,也響應了它作為性別研究版圖中一個重要批判性研究領域的學術使命。
作者:杜平,南開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為性別研究、親密關系、遷移與社會工作。著有《男工·女工:當代中國農民工的性別、家庭與遷移》。Email: irene_duping@163.com
爭論與生成中的“性—性別”:概念及其關系的辨析
內容提要:基于近年來性與性別社會學相關學科及議題的學術討論和社會爭議,本文側重梳理有關學者對于“性—性別”所涉基本概念及其關系的論述,觸及翻譯和知識范式的差異與轉變過程;并從性研究的角度出發,結合對于當下中國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簡化理解、張力與問題,強調“性別”在性研究發展脈絡中的重要位置。希望在跨境和變遷的視野之中探尋更加積極、平等和友善的“性—性別”對話與認識空間。
作者:黃盈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為性與身體社會學、艾滋病的跨學科研究、定性研究方法。著有《艾滋病與生活邏輯》(2019)、《性 / 別、身體與故事社會學》(2018)、《我在現場 :性社會學田野調查筆記》(2017,合著)、《性之變 :21世紀中國人的性生活》(2013,合著)、《論方法 :社會學調查的本土實踐與升華》(2023/2011,合著)、《性社會學》(2010,合著)、《身體、性、性感 :中國城市年輕女性的日常生活》(2008)。2007—2019 年期間,負責組織“中國性研究國際研討會”(雙年會)及“性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班”。Email: y.y.huang@ruc.edu.cn
對巴特勒重構社會性別概念的批評及其啟示
內容提要:女性主義學術為對抗生物決定論,凸顯性別的社會建構性,賦予社會性別(gender)以巨大的政治意涵,但同時造成了性(sex)與性別二元對立的學術傾向,使得早期性別研究成為一種非具身性的研究。美國女性主義哲學家朱迪斯·巴特勒在后現代主義視角下嘗試對社會性別概念進行重構,取消性(sex)的自然性,把性意識(sexuality)視作社會性別運行邏輯的關鍵因素,以期達成“為性別開啟更多可能性”的政治訴求。然而這種激進的概念重構受到了來自身體研究和女性主義哲學內部的質疑,其理論傾向、關注焦點、思考方式和政治立場等諸多層次都受到批判。本文梳理了這些批判,指出了其中對于性別社會學發展的理論啟示。
作者:范譞,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性別社會學、身體研究,研究興趣為性別理論、兒童性別社會化、父職研究。著有:《“社會性別”概念的確立與解構》,《學海》2019年第5期;《“做性別”視角下育兒父親的男性特質研究》,《青年研究》2022年第6期。Email: fan_xuan1985@163.com
性別研究方法論再審視
內容提要:性別是結構化生成的社會性別,與物質、制度之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女性主義及其行動拓展,極大地更新了社會性別理論和實踐。本世紀以來,由性別文化和各種社會制度生成的多元復雜的性別政治話語及其沖突,給性別研究帶來了新的議題。性別研究需要在身份認同的基礎上著力于新的社會關系的建構。
作者:吳小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性別社會學研究室研究員,性別與家庭方向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性別研究和家庭社會學,關注性與性別研究的本土境遇及其問題,網絡時代的性別話語及其傳播,國家、家庭與個體的關系,家庭觀念及其制度變革等議題。近年來主要相關成果:著有《性別研究的中國語境:從議題到話語之爭》(2018)、《“離婚冷靜期”爭議背后的幾個學術焦點》(2020)、《母職的悖論:從女性主義批判到中國式母職策略》(2021)、《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家庭:變革、爭議與啟示》(2022)等論文,以及執行主編集刊《家庭與性別評論(第12輯):非常態家庭與親密關系實踐》(2022)。Email: wuxy@cass.org.cn
高校社會性別通識教育的開展與普及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分析對當代大學生有關性別問題的思考和困惑,展現大學“社會性別研究”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大學教育期間,學生經歷著各種各樣的性別社會化,帶著自身豐富多樣的性別問題,渴望交流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他們成長在互聯網時代,出色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具有很強的反思精神,具有研究性別問題的能力。因此,性別平等的社會發展路徑要從高等教育入手。
作者:佟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領域為勞動社會學、婦女/性別研究和婚姻家庭社會學。Email: tongxpku@163.com
性別平等與社會變革
女性主義者:從追求平權走向行權成事
內容提要:在反思婦女運動和已有性別知識基礎上,本文提出女性主義者要的是摒棄一切傷害女性的機制與文化,實現女性完善人格,邁向女性健康;要的是拋棄兩性建立在暴力與威脅基礎上的緊張、敵對與疏離關系,邁向共存共榮的伙伴式性別關系;要的是反對過于束縛女性的社會規范,推動社會從權力結構模式向愛的模式轉變,邁向更加彈性包容的個體與社會關系。這些關于婦女、關于性別關系、關于社會改造目標的女性主義目標均內在于婦女運動之中,對其再闡述與強調有助于婦女運動明確方向,幫助人們更加積極地展開生活。
作者:馬冬玲,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現任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婦女/性別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研究領域為性別社會學、性別與發展、婚姻家庭等。著有《“昌公道”與“勵自強”:潘光旦論婦女運動及其啟示》(《社會學評論》2023年第2期)。Email: madongling@wsic.ac.cn
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性別平等進程與啟示
內容提要:現代化進程對世界各國的“國家—市場—家庭—性別”關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和命題,而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非洲國家則因其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面臨著更加緊迫的“生產—再生產”危機。非洲各國在性別平等道路上的嘗試和探索向我們揭示:婦女賦權是一個多維度的復雜議題。政治經濟等公共領域的開放,并沒有解決女性所面臨的家庭壓力;單一維度的育兒公共化也并未真正改變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而缺少了男性視角的性別平等,則可能會造成新的男性困境和親密關系危機。發展中國家的性別平等與婦女解放道路需要在相互借鑒與啟發下繼續推進與發展。
作者:李潔,博士,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婦女/性別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領域為性別社會學、勞動社會學、家庭社會學。著有《生存邏輯與治理邏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重新發現“再生產”》(《社會學研究》2021 年第1期)、《“人”的再生產》(《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5期)等。Email: lijie202@qq.com
歷史非虛構敘事與性別:一個中原村莊的七十年變革
內容提要:一個中原籍籍無名的周山村,七十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從1950年到21世紀初,在合作社—人民公社—改革開放五十年來的大背景下,周山村以婦女為先驅推進村莊改變。如今,男女村民,性別平等、集體行動、在地扎根、共同建設新村莊。本文是周山村民眾的生命/生活史和內外結合、共行共享的變革故事與傳記。通過個體、集體訪談口述實錄,實物及觀察,運用性別理論與方法,書寫縱橫動態非虛構和民族志,研究內外結合建設新鄉村的成效,從而影響更多的和美鄉村。
作者:杜芳琴,天津師范大學性別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婦女史、性別理論和農村婦女研究。著有《女性觀念的衍變》《婦女學與婦女史的本土探索——社會性別視角和跨學科視野》和《婦女與社會性別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20余部獨著和編著。Email:fangqindu2007@126.com
賦權土著女性推進加拿大水資源管理去殖民化
內容提要:在傳統意義上,土著女性被視作“水之載體”,在社區中發揮著與男性平等的領導作用。然而,自1876年《印第安人法》頒布以來,她們面臨著“雙重歧視”——既是土著,又是女性。本文通過考察阿塔瓦皮斯基特(Attawapiskat)原住民社區的水危機,強調殖民者和政府因未能妥善協調各層面的問題使當地居民遭受了許多痛苦,尤其是土著女性和兒童。通過參照國際飲水、設備及環境衛生倡議(international WASH initiative)和阿尼什納比(Anishinabek)去殖民化活動,本文強調水資源去殖民化管理的重要性,其基礎是賦權土著女性,且政府應協調、應對各層級的水源保護問題。
作者:陳淼,尼普森大學環境科學碩士,Email:miaoc126@outlook.com
苑杰 譯
社會不平等與泰國佛教中的女性進步
內容提要:研究表明,宗教可以支持或阻礙社會發展(Haynes 2007;Tomalin 2013)。本文試圖證明,在泰國,對更大程度的正義和性別平等的需求促使女性群體尋求更高的佛教地位,以此來更好地促進人類和社會發展。宗教慈善事業中的男女平等貢獻被視為泰國艱難政治中民主參與的組成部分。本研究發現,泰國的女性佛教運動利用了政府提供的有限福利資源,以及當前憲法規定的宗教多樣性的制度化政治。為了說明泰國佛教女性信眾所面臨的不平等和挑戰,泰國佛教僧團(sa?gha)的功能被描述為一種推行“不平等制度”的組織。僧團的治理結構被呈現為強化由壓迫性別觀念劃分的社會角色。佛教機構的不平等制度將從其拒絕為比丘尼授戒的角度敘述。泰國佛教排斥尼姑的現象體現于下述八個方面:生物、儀式、經文、文化、政治、制度、歷史和法律語境。最后介紹的是這些女性的核心可持續策略,即佛教女性信眾的全球和本地網絡,又稱為促進小乘佛教(上部座佛教)性別平等的全球和本地化戰略。
作者:曼紐爾·利塔利安(Manuel Litalien),加拿大尼皮辛大學應用與專業研究學院人類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福利與社會發展專業副教授。Email: manuell@nipissingu.ca
李光輝 譯
家庭、照護與性別
新版照護政策如何實現:照護倫理視域下對照護政策的批判性考察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照護政策在不斷擴大,但是照護危機卻日益嚴重。本文旨在探究其成因并提出解決對策。本文研究并非是簡單地對照護的“缺失與空白”提出應對措施,而是強調只有基于“非正義”視角,照護政策才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韓國社會的照護政策以“私人照護”、 被照護者作為“特殊依靠者”的存在規定、照護者作為“(派生)依靠者”的存在規定、照護執行(doing care)的“他者化”等主張為基本前提,持續存在著“非正義”現象。研究結果揭示了過去20年間韓國照護政策凸顯的政策“非正義”現象和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研究結論提出了未來韓國照護政策的新框架和發展方向。
作者:宋多永,仁川大學社會福祉系教授。Email:dsong@inu.ac.kr
李祗輝 譯
探索關懷型男性氣質可行性:以男性家庭照護案例為中心
內容提要:本論文以在家庭內照護兒童和老人,實踐家庭照護活動的男性經驗為基礎,探索關懷型男性氣質的可能性。關懷型男性還僅僅是少數。雖然是少數,但其存在已經對霸權型男性氣質概念提出了挑戰。區別于以往研究把男性關懷對象中的兒童與老人分離出來進行探討的方式,本論文從綜合角度分析關懷照顧兒童與老人的男性們的經驗。通過此種方式超越以關懷對象為焦點的關懷特征,探討以與所有人的關系屬性為特征的關懷實踐為基礎的新男性氣質的可能性。對霸權型男性特征的挑戰是否會影響到新的關懷型男性氣質,從而形成與前者相對的新男性氣質,這點尚待觀察。本論文在樂觀的期待中,亦持批判性,分析關懷型男性的現實及孕育著該現實的社會文化結構,以此探索男性和女性一同參與家庭照護,進而發展為所有人的工作-生活-家庭照護都能獲得均衡保障的社會形態的可能性。
作者:文賢雅,韓國首爾大學國際移民與包容社會中心責任研究員。Email: mysyrius@snu.ac.kr
全梅 譯
促進、抵觸與十字路口:關于男性氣質的國際比較研究
內容提要:在已生育理想子女數量后采用安全有效的長期避孕方式,是民眾和政府的共同需求。男性結扎作為最可靠的永久避孕方式,深受男性氣質和計劃生育的影響。在歐美五國,基于18世紀末期以來的男性避孕發展歷程,男性結扎現已成為男性氣質的新要素;男性結扎與男性氣質的相互促進,在推動性別平等的同時,也有增強男權的跡象。印度政府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強制計生,強化了男權型男性氣質對男性結扎的相互抵觸,造成男性結扎使用在印度的大起大落。在韓國,相對溫和的計生運動和其它因素共同促使男性結扎融入男性氣質,二者的組合正處于既可能促進性別平等、也可能增強男權的十字路口。
作者:王向賢,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興趣為性別、生育和勞動。著有《如何推動父親參與育兒?——日韓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中國人口科學》2023年第6期)、《為父之道——父職的社會建構》(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等著作。Email: wangxx0623@sdu.edu.cn
特殊人群社會關懷:包含性別的分析
改善低收入少數族裔殘障青年的過渡成效
內容提要:本研究描述了一項有關改善低收入少數族裔殘障青年從學習到工作的過渡成效(transition outcomes)的計劃的執行結果。該計劃主要借助個案管理來促進機構間合作。計劃的參與者包括164名特殊教育機構的畢業生和26名對照組的青年學生。有2名個案管理員負責為接受干預的參與者提供支持。結果顯示:接受干預的參與者有82%在中學畢業后報名就讀了各類教育課程,而對照組只有50%的學生繼續學業。不僅如此,接受干預的青年有74%找到了工作,而對照組只有23%找到了工作。個案管理員在工作、大學和家庭/社區這三個方面提供了10種主要支持功能,其中最關鍵的功能包括協助設定目標,協助交通往返,協助申請工作或大學,協助轉介,提供情感支援及協助家庭調解。本文擬討論干預措施對少數族裔殘障青年的過渡研究及實踐的意義。
作者:法布里奇奧·巴爾卡扎爾(FabricioE.Balcazar)任教于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 Illinoisat Chicago);蒂娜·泰勒-里茲勒(TinaTaylor-Ritzler)任教于多米尼加大學(Dominican University);肖恩·蒂姆弗(Shawn Dimpfl)任教于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納爾遜·波蒂羅-佩尼亞(NelsonPortillo-pe?a)任教于薩爾瓦多的唐博斯科大學(Universidad Don Bosco);阿爾貝托·古茲曼(Alberto Guzman)任教于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雷切爾·希福(Rachel Schiff)任教于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米歇爾·默維(Michele Murvay)任職于馬里奧基金會(Marriot Foundation)的“學校橋接工作”項目部(Bridges from Schoolto Work)。Email:Fabricio@uic.edu
張大川 譯
殘障子女家長的心理壓力及其對在校成功的看法
內容提要:本文探討了新冠疫情給殘障子女的家長造成的心理壓力,以及這種心理壓力同家長對學業成績的認識的關系。研究者對1919名有殘障子女的家長做了心理壓力問卷調查和社會及學業成功觀兩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家長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工作性質等)和子女特點(殘障類型)同新冠引起的心理壓力有關系;新冠引起的心理壓力十分顯著地負向預測了家長對在校成功的看法。本文討論了研究的貢獻、不足之處, 并提出了建議。
作者:程三銀,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殘疾人社區融合與社會工作、融合高等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心理與教育等。通訊地址: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系。Email:ccnu1314@163.com
楊玉芹,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副教授,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領域:現代教育技術、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
鄧猛,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劉紫庭 張大川 譯
暴力、犯罪與性別
女性主義犯罪學與三方網絡犯罪框架的協同作用
內容提要:本文是對女性主義犯罪認識論的理論闡述,主張將性別中心地位作為數字犯罪調查的理論起點。達成這一目標的方法是,通過探討女性主義觀點與三方網絡犯罪框架(TCF)之間的協同作用(TCF認為有三個可能的因素會促成網絡犯罪——社會經濟、社會心理和地緣政治)來批判主流犯罪學和“網絡犯罪”這一術語的含義。此外,本文還調查了網絡騷擾、網絡霸凌、網絡詐騙、色情報復和網絡跟蹤方面的性別差異,以證明性別與犯罪分析的關鍵出發點是誰是受害者、為什么以及其結果如何。文章繼而利用交集性視角來確認,性別與犯罪概念在相互作用的同時,也會與其他范疇(如性征)相交集,以提供額外的解釋層面。
作者:蘇萊曼·拉扎盧斯(Suleman Lazarus),奧地利學者,現任英國格林威治大學(University of Greenwich)客座講師。他是一位定性社會學家,研究興趣包括數字犯罪的文化方面。2018年,他完成了一項對嘻哈藝術家與網絡犯罪之間的聯系的實證研究;2019年,其概念性論著又對“精神世界與財富獲取的交叉性”作了細微的觀察。他還是一位發表過作品的詩人,最近的一首詩作,題為“學術界的背叛與以弗所的黑魔”。Email: suleman.lazarus@gmail.com
邵文實 譯
海地的創傷——性犯罪的心理學和社會學視角
內容提要:強奸是一種引發生存危機的事件,它對個人生活、共同生活和互聯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它造成心理和身體上的痛苦。即使在數年之后,大多數被強奸的婦女仍然對這一事件有著創傷性的記憶。強奸對改變女性身份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本文的目的有三方面:研究強奸對受害者身份的影響;描述受害者在強奸期間和之后的感受;了解受害者如何克服強奸的創傷。
作者:奧布里朗·達繆斯(Obrillant Damus),海地國立大學社會學(Universités d’état d’Ha?ti)教育學系教授,社會科學高級研究所研究員。Email: oobrillant@yahoo.fr
陳強 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