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老炮兒》里面有個細節,馮小剛飾演的老炮兒對那些圍觀跳樓起哄“趕緊跳”的人說:“哎哎,看熱鬧的不怕事兒大是吧,當特么真人秀跟這兒看呢是吧,都特么盼著他跳下來,什么人啊?跳下來砸死你王八蛋?!迸ゎ^兒離開圍觀人群的時候,兇巴巴地說了聲:“勞駕?!?/p>
單就這組鏡頭而言,無疑表現了老炮兒這類人物“樸素的教養”,他們說話帶把兒,目露兇光,對普通人而言似乎不是什么“好人”,但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時候保留著基本的善惡原則,比如“別人要跳樓,起哄趕緊跳是不對的,是王八蛋?!辈恍寂c這些王八蛋為伍想要離開的時候還不忘說一聲勞駕借過。
教養這個東西,真的是世界上最寶貴的品質,比LV貴多了。尤其是當一個社會不能很好地懲治不良行為、更不能很好地傳遞正確行為的時候,教養就變成了一種稀缺的天賦。
去年七月,江蘇蘇州某小區,一位年輕人攀上高樓,樓下聚集了一些圍觀者,巧的是,這些圍觀者大都騎著電動車(我對騎電動車的人沒有惡意,只是描述事實),一個推著電動車走過來的老頭兒大喊“不跳不是人”,更慘的是,圍觀的人里傳出了一陣笑聲……不知道這些人在笑啥,不都說南方朋友不看春晚嗎,對咯吱人的滑稽橋段很反感嗎?這老頭兒的行為不幽默啊,不風趣啊,像個跳梁小丑一樣甚至連滑稽都算不上,我明人不說暗話吧,他就是個二x嘛,為啥會覺得二x好笑呢……
我認為起哄者身上至少有三宗罪,讓人不齒??赡芤苍共坏眠@些人吧,畢竟有媽生沒爹教的大有人在,社會上總得有人來教他們。
第一宗罪,教唆。
這是起哄者的直接罪責,我相信也是大多數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很容易理解的一個點:面對一個走投無路之人,你是或明或暗地說“你去死吧”還是規勸他“生活都一個逼樣,瞎踏馬活著吧”?或者至少保持沉默吧,大多數正常人都是后兩者吧。
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為啥要對著人家大喊“不跳不是人”?這是啥樣的心理活動呢?
看到有人倒霉、有人不幸、有人過得一塌糊涂,你會產生僥幸心理,這是可以理解的,人性嘛,總是會對不如自己的人產生優越感。但是起哄架秧子,和這種僥幸心理完全就是兩碼事了。
法律上有一個詞叫“教唆”,按我的理解,說的就是這種行為:“明知道一件事是壞的,卻故意刺激他人、慫恿他人甚至脅迫他人去做”。在這件事里面,我認為這老頭兒就是“刺激、慫恿、脅迫”小伙子跳樓尋短見,因為他說的可不是“跳吧”而是“不跳不是人”,從定性上來說,這就是一種脅迫。
第二宗罪,破壞。
一顆老鼠屎,壞的是一鍋湯。一個起哄的無恥之徒,破壞的是整個社會生態。
壞分子的破壞力為啥總是顯得“四兩撥千斤”?為啥總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因為正常的社會生態是一池清水,壞分子是一顆黑墨,它的體積不大,但“黑色”天生有強大的吞噬力與污染力,尤其是和清水比起來更是如此。
所以千里之堤往往毀于蟻穴,這個起哄者,破壞的是公序良俗,更是本來就承受著巨大壓力的社會堤壩。我不覺得這種人是“無心之舉”,事實上,仔細想一想就知道他肯定在其他生活場景下也曾無數次地起哄卻沒有受到懲罰,他極有可能是一個“慣犯”。
第三宗罪,自賤。
有些人并不是善于破壞,而是喜歡破壞,因為破壞與建設相比起來是更容易的,成本低、顧慮少、不要臉就能干、沒啥可失去的人最喜歡破壞了,他也只會干這個,你讓他干別的,他啥也不會……
所以在正常人看來的“自輕自賤”,在這類人的身上就是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他不屬于社會生態,在正常的秩序里面創造不了價值也得不到回報,那就只能起哄架秧子了,希望別人和他一樣倒霉、甚至比他更倒霉,他樂見其成。
還有另外一種“自賤”的可能,那就是他已經得到了這輩子能夠得到的所有回報,并自信不可能失去,正應了那句話“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抱有這樣的心理,那他就會甩開膀子犯賤,無視任何社會責任,誰也拿他沒轍嘛。我現在很好奇這位老頭兒是干什么工作的,如果是退休人員,我希望取消他的退休待遇。
我們這個社會啊,對壞人實在是太好了。為啥???我想起了那個著名的段子:開會的時候討論一筆公共資金用來修繕小學還是監獄,主持人曰,在座的各位將來有可能去小學還是監獄啊?一致通過修繕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