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25級戲影考研群」,請添加五月學姐(GLwuyue)
閣樓24級喜報出爐:
在過去的兩年,我們每年都在11-12月為大家帶來了重磅專欄——「電影沖刺必背」,從五大電影核心課(電影藝術導論、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產業與熱點)中,各選取2個、一共10個代表性考點,整理參考答案和考點延伸,為大家的備考沖刺助力!
往期推送請戳
01
02答應我,這位新浪潮大師一定要多背幾遍!
03
04
05
06
今天,25級「電影沖刺必背」迎來了專欄的第7篇:女性主義電影理論。2024年是中國女性主義電影豐收的一年,前有《出走的決心》以真實“娜拉出走”的故事喚醒觀眾對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后有《好東西》以現代都市為背景講述了覺醒后的女性所面臨的生活難題。作為考生的我們,是否將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這一考點完全掌握了呢?先在腦海中回顧一下,然后一起往下看吧!
Part.1
真題總結
試題解析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是各大院校的熱門考點,從歷年真題來看,考察方式多為簡答和論述,考點集中于對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的認識、對代表人物勞拉·穆爾維及其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的理解等。
雖然電影理論的題目大都晦澀,但因為內容重合度高,所以只要認真學習背誦便能解決其中的大部分問題。首先,我們要梳理清楚女性主義的發展;其次,要牢記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的主要觀點、勞拉·穆爾維、《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等基礎性知識點;再者,影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義電影也是不容忽視的考點,結合影片分析能夠鞏固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最后,當下的熱點影片也是考察的重中之重,部分院校會將女性主義作為分析電影的一種視角,考察影評寫作能力。
《讓娜·迪爾曼》(1975)
真題鏈接
1. 用勞拉·穆爾維的觀點分析《芭比》或其他電影(中國電影資料館,2024,文藝理論與電影理論);
2.《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北京電影學院,2024,電影理論與批評);
3. 女性主義電影(中國藝術研究院,2023,電影史論);
4. 勞拉·穆爾維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引起了主流電影對性別問題的研究,結合具體案例,談談電影與性別的問題(中山大學,2021,中外電影史論);
5. 談對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的理解(重慶大學,2020,影視藝術理論)。
Part.2
參考答案
20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在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意識形態等理論思潮的影響下產生。女性主義批評的基本觀點認為西方社會以男性為主體,女性是作為男性的附庸存在,父系社會對女性存在普遍的性別歧視現象。因此,女性主義學者在批判男權社會對女性區別對待的同時,努力為女性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權力和地位,解構男權意識形態,喚醒女性的主體價值,以恢復女性應有的話語權。
“女性主義圣經” 波伏娃《第二性》(1949)
縱觀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形象批評、敘事結構批評和文化批評。
(一)形象批評階段
在形象批評階段,女性主義電影批評是從“對女性的各種固定形象的認識,以及對具體影片類型的性別特征的辨識”開始的,這種批評模式專注于對主流電影中經男性眼光處理過的(或滿足男性眼光的)女性形象進行類型分析,并通過與現實中的女性加以比較,指出電影中的女性形象都是被男性意識形態歪曲了的。例如,凱特·米利特的博士論文《性的政治》(1970年)以女性的視角清算了文學中的男性“暴政”;梅杰里·羅森在《爆米花維納斯》中把各個時代的典型銀幕女性形象同社會經濟現象聯系起來,指出其女性形象同真實婦女之間的差異;莫莉·哈斯科爾在《從敬畏到強奸》中探討了好萊塢電影中女性形象從早期被“敬畏”到后來被“強奸”(這里的 “強奸” 是一種隱喻,象征女性形象被破壞、被歪曲的狀態)的變化過程。
以上代表性的理論作品都指出:好萊塢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是模式化的、僵化的,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女性形象相差甚遠,對女性觀眾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因此女性主義學者們呼喚電影要塑造正面的、積極的女性形象。
(二)敘事結構批評階段
20世紀70年代,符號學、意識形態分析和精神分析批評等占據主流思潮,女性主義電影批評迅速吸納了這些最新的理論資源,將電影與其受眾的關系引入理論中論述,闡釋了電影中女性是如何被塑造為“景觀”和“配角”的過程,敘事結構批評應運而生。這種批評主要是根據精神分析和符號學的方法來分析以男性視點拍攝的影片,試圖揭示婦女在電影中是怎樣被塑造的,代表人物有勞拉·穆爾維與克萊爾·約翰斯頓。
勞拉·穆爾維
勞拉·穆爾維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1975)在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意味著《電影手冊》編輯部的《約翰·福特的〈少年林肯〉》所提倡的電影批評終于在女性主義領域得到了回應,該文把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當作一種政治批判的武器,深入闡明了男權社會的無意識如何構成了電影的敘事模式,從而向好萊塢電影美學提出挑戰,開啟了從女性主義角度系統分析電影的先河。其主要觀點有:
①父權制的壓迫:被閹割的女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認為女性相較于男性處于“被閹割”的狀態,這種觀念是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思想體系下構建的,將女性先天定義為一種“缺失”狀態,使得女性在心理上總是處于一種劣勢和不完整的位置。女性的價值和命運取決于男性角色的選擇,觀眾能夠清晰地看到電影中隱藏的性別權力關系。穆爾維明確地指出了女性形式在父權制象征秩序中的重要性,即菲勒斯中心“是依靠被閹割的女人形象來賦子它的世界以秩序和意義的”,在這一象征秩序中男性“可以通過那強加于沉默的女人形象的語言命令來保持他的幻想和著魔,而女人卻依然被束縛在作為意義的承擔者而不是制造者的地位”。
②看與被看:男凝鏡頭下的女性
勞拉·穆爾維認為電影的視覺快感來自“窺淫癖”和“自戀”,“窺淫癖”指主體通過觀看客體作為性刺激的對象而獲得快感,“自戀”則是對所看到的景象產生心理認同,主流電影結合二者發展了一個相輔相成的幻覺世界。然而,受限于電影中男性居于主體地位的客觀現實,攝影機、男性角色和觀眾的視線被完全結合了起來,女性往往處于“被看”的地位,男性觀眾通過窺視女性的身體及私密空間產生快感和獲得自我認同,而女性觀眾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男性凝視模式的影響,但也會有自己的觀看視角和對角色(包括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的認同。
《后窗》(1954)
③理論的落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穆爾維認為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產生新的女性主義電影語言,所以她將所提出的理論具體運用到了創作實踐中,與彼得·沃倫合作了《潘特里西亞》(1974)、《斯芬克司之謎》(1977)和《水晶球占卜術》(1982)等影片。在電影中,穆爾維盡量回避以男性觀眾來結構電影的意識,彌補電影中對女性形象塑造的缺失,同時將先鋒派、情節劇和精神分析理論加以匯合,提供了一種另類的電影。
勞拉·穆爾維的理論研究揭示了父權意識形態下的敘事電影中,女性“被凝視”的“他者”地位,倡導打破傳統電影敘事中以男性為主導的觀念,恢復女性的主體地位,開啟了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研究的新發展。
(三)文化批評階段
80年代以后,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進入了文化研究階段,開始關注于文化系統內各種復雜的因素,代表人物是特里薩·德·勞里蒂斯。她對弗洛伊德、拉康等男性大師的精神分析學說提出質疑,認為這些學說盡管有一些可以利用的觀點,但本質上是維護男權意識形態的,因此作為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應該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展開廣泛的探求研究。較為明顯的是,此期的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由差異二元論轉向了多元化的關照,將“兩性差別”的概念變更為科學的“性向-性別區分”,“性別”的概念一般被看作能夠在生理解剖學(性向)和社會結構(性別)兩個方面作出更為清晰的劃分,為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涉足階級、種族年齡和性偏好領域打開了方便之門,使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
另外,文化批評階段的理論研究者們意識到女性主義電影不一定完全要走約翰斯頓所說的“對抗電影”的道路,勞里蒂斯在她的《走中間線路的游擊隊——八十年代的女性主義電影》一文中談道,女性電影工作者可以瞄準全國和國際觀眾的主流電影。電影理論家安·卡普蘭和安內特·庫恩也意識到了拒絕主流對抗常規的電影會出現逐漸遠離觀眾的問題,所以卡普蘭認為高明的做法是躋身于主流電影之中,巧妙地利用常規和傳統。80年代早期,很多女性拍攝的電影都運用了主流電影的常規和傳統的敘事方式,如瑪雷勒·葛麗絲的《沉默的問題》(1982)、利茲·波登的《不成功的誕生》(1983)、《一首壯麗的史詩》(1982)等,為女性主義敘事電影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新的道路。
《沉默的問題》(1982)
與此同時,中國受改革開放的影響吸納了西方的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促使中國電影界開始從新的視角去審視和展現女性困境,中國女性主義電影發展步入重要時期。隨著一批學院派女導演崛起,如胡玫、張暖忻、劉苗苗、黃蜀芹等,80年代的女性主義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突破,女導演們以更敏銳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去關注女性問題,從不同側面展現不同身份的女性的困境。例如,黃蜀芹導演的影片《人·鬼·情》以女演員秋蕓的個人成長和演藝經歷為主線,將現實世界與戲曲扮演兩個時空交織敘述,深入剖析了女性的心理,展現了成長中女性對自我身份的迷惘和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張暖忻導演的《青春祭》以女知青李純的視角展開故事,通過她在傣族山寨的生活經歷,展現出女性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迷茫、覺醒與自我探索,導演將個人故事與時代變遷相結合,呈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的女性成長之旅。
綜上,從米利特到穆爾維,再到勞利蒂斯,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經歷了從視覺形象批判、社會身份認同、文化語境融合的三個階段演變,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在不斷豐富、反省自身的同時,也在不斷檢驗和挑戰著主流的各種電影理論。尼克·布朗曾經將早期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評價為是對電影理論的“延伸”和“挑戰”,而今,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在此基礎上有了更深刻的發展,它推動者導演關注到不同國別、身份、境遇下人物的困境,通過影片呈現問題,引發社會上的討論與思考,已然成為電影理論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Part.3
考點延伸
延伸考點01:酷兒電影&酷兒理論
酷兒(Queer)由英文音譯而來,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對同性戀的貶稱,有“怪異”之意,后被激進派借用來概括他們的理論??醿豪碚摦a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對傳統性別和性取向觀念的挑戰,它的理論目的是要認識到性方面的多元流動狀態,并以此來進一步解構純粹的異性戀/同性戀的兩元分法。
酷兒電影作為一個概念是在1991年多倫多電影節上提出的,用來特稱從1980年代末開始涌現的重新審視男同性戀形象的電影??醿弘娪耙恢笔沁吘壍?,直到1990代,由于艾滋病的悲劇,酷兒電影才越來越受關注??醿弘娪俺珜Ф鄻有裕郝曇舻亩鄻有?、性實踐的多樣性。應該把酷兒從多數主流影片對其進行規范和限制的僵化表達中解放出來,酷兒并不是被壓抑的反常者??醿悍柕娜蚧咽秋@而易見的了,比如西班牙導演佩德羅· 阿莫多瓦的作品,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元的《東宮西宮》、王家衛的《春光乍泄》等。
隨著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和酷兒理論的不斷發展,大眾對酷兒文化從盲目否定、排斥到逐漸接納,導演們開始將主流的愛情電影敘事框架與酷兒電影相結合,用平等的視角描繪同性戀間的愛情故事,《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燃燒的女子肖像》等酷兒電影收獲了極高的票房和贊譽,人們不再僅僅關注于電影中的性別議題,而是沉浸在一個個或悲哀,或無奈,或美好的愛情故事當中。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2017)
近年來,我國也有一系列優秀的酷兒電影產出,例如《誰先愛上他的》《親愛的房客》《叔叔》等,都收獲了不錯的口碑。
真題鏈接
1. 勞拉·穆爾維的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理論和酷兒電影批評理論的區別(南京師范大學,2024,影視史論);
2. 酷兒理論(武漢大學,2018,戲劇影視理論)。
延伸考點02:中國女性主義電影
中國女性主義電影敘事源自女性主義文學敘事,由于中國女性的歷史是一段女性意識在男性社會和個體家庭中消融史,所以女性的個人困境大多融于社會和時代問題之中。中國的女性主義電影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
(1)萌芽階段:女性的社會困境
20世紀初,受歐美文學、戲劇和電影的影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關注女性問題,并通過電影來表達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例如,1924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電影《棄婦》,講述了一位被丈夫遺棄的女子追求自由卻最終病死荒野的悲慘故事,反映了當時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困境,體現了對女性獨立和解放的思考。
(2)初步覺醒:女性導演的發聲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電影史中第一次聽到了女性導演的聲音,中國婦女解放與民族革命的同一性使女導演們結合社會現實,同步探索女性的社會困境和自我價值。這一時期主要的代表影片有王蘋《柳堡的故事》、董克娜《昆侖山上的一棵草》等。在此期間,社會象征式敘事遠遠突破了女性電影的框架,成為一代電影的基本樣式。
(3)探索發展:女性主體價值的探索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學院派女導演從藝術上突破了舊的框架,開始更為細致地關注女性自身的成長與心靈困境。例如,被視為中國第一部女性電影的《人·鬼·情》細致地講述了秋蕓的成長史,黃蜀芹導演細膩地描繪了角色的內心世界,打破了傳統電影中以男性視角為主導的敘事模式,使女性的聲音和經驗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八十年代中后期,第六代導演受西方女性主義思潮在中國傳播的影響,更加深入地思考女性在社會、家庭、情感等方面的處境和問題,突出女性的主體價值。
《人·鬼·情》(1987)
(4)當下現狀:女性主義電影的類型化
進入新時代后,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更為立體、飽滿,她們的身份也更為復雜,女性主義開始與更加多元的社會議題進行融合。例如,兒童性侵題材的電影《嘉年華》將女性主義與兒童性侵這一社會現實問題相結合,以客觀冷靜的視角揭示了社會現實中女性所面臨的傷害。
《嘉年華》(2017)
中國女性電影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女性的覺醒史,隨著不斷發展,她們跳脫了社會規訓的束縛,開始關注個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現實的社會困境。越來越多不同身份的女性帶著她身后的社會議題走向銀幕中央,讓觀眾得以看見多樣化的女性困境和女性力量。
真題鏈接
1. 結合具體片例,談談黃蜀芹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北京電影學院,2022,電影歷史及理論);
2. 略述第四代女導演創作特征(中國電影資料館,2022,中外電影史);
3. 黃蜀芹導演的女性電影代表作及意義。(重慶大學,2020,中外電影史)。
延伸考點03:當下女性主義電影創作
隨著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當下的女性主義電影更注重男女平權以及多元視角的探索,越來越多的“大女主”出現在了影片之中。
去年,《墜落的審判》《芭比》等影片在海外的上映掀起了全世界范圍內對女性主義議題的關注和討論,影片中男女性別權力發生倒置,女主們通過自己的力量打破了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完成了個人的覺醒。今年,掀起減肥大潮的《熱辣滾燙》中,女主樂瑩通過拳擊的方式對抗家庭與社會的壓力,最終完成了人生的逆襲;戛納電影節上映的《某種物質》通過“分裂自我”的方式呈現了女主一體兩面的對抗,諷刺了社會對女性嚴苛的態度。
近期,我國《出走的決心》和《好東西》兩部電影也都收獲了極佳的口碑和廣泛的社會討論度?!冻鲎叩臎Q心》將真實事件改編搬上銀幕,把一輩子困囿于家庭中的女性真實生活呈現在觀眾的面前,講述了中國式“娜拉出走”的故事;《好東西》更是開篇就迎來了9.1分的超高豆瓣評分,以三位不同年齡、身份的女性形象為主角,探討了家庭暴力、月經羞恥等社會對女性的 “標簽化”議題,呈現了覺醒后的女性所面臨的社會困境。
此前,我們也對這兩部影片都做過詳細解析,歡迎點擊查看 ①《出走的決心》:;②《好東西》:。
《好東西》(2024)
真題鏈接
1. 從國產電影中找出一部分析其女性主義的表達(上海大學,2024年,電影創作基礎);
2. 分析當代女性主義題材電影的創作特點(北京電影學院,2023,電影歷史及理論);
3. 近年女權主義新發展以及其對電影產生的影響(中國電影資料館,2019,文藝理論及電影理論)。
參考文獻:
[1]郭培筠.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述評[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閣樓|25級沖刺??及?/p>
“核心課+院校課”模式
院校直系命題/精批/講評
CCtalk直播+回放(有效期截止至25年4月30日)
報名成功后,請將訂單截圖發給五月學姐、柚子學姐或布丁學姐。
特別說明:
由于特殊的課程性質,報名后,也不支持任何理由的退課,還望見諒!我們公眾號中有大量之前課程的介紹,在CCtalk也有大量試聽課程,歡迎大家查看!
· THE END ·
這是電影學考研閣樓的 第 1143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