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除了去釜山,沒想到小編還有機會初次參與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這個全東南亞最大、最出色的電影節。從廣州飛往新加坡約莫 4 個小時,相似的熱帶氣候,在北半球寒冷的 12 月感受到炎熱溽暑的夏季滋味。
▲第35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官方海報
先來介紹一下吧!新加坡國際電影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于新加坡舉辦的一個電影節,1987 年由杰弗里·馬龍、L·勒蘭·惠特尼創辦,最初的宗旨是為了給新加坡電影提供舞臺。每屆電影節歷時約11天,包括影片展映、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幫助推動東南亞本土的影片制作。影片分亞洲劇情長片、東南亞短片等組別參加評比。1991年設立的“銀屏獎”(Silver Screen Award)是最高獎項,另外亞洲長片組還設有最佳電影、最佳導演、評審團大獎、最佳男/女演員等獎項。
這個電影節和釜山類似,也是開放給影迷參與,官方大約提前了一個月在網上公布片單,影迷可根據興趣口味購買下載電子票,普通場票價為 15 新幣一場,不設固定座位,提前到場出示電子票即可入場觀賞。
▲電影節放映的商業影院
而和釜山不同的是,這里沒有像釜山電影中心那樣相對集中的放映場地,所有放映的影院均分散在市內不同的商業影院,以及專門的藝術電影院。其中大部分藏身于大型購物中心,觀影之余還順便吃飯購物,非常適合國際游客的出行安排。
小編這三天先后在不同的影院觀看,似乎都是由一個名為 Golden Village 的院線所承擔放映。在最繁華的烏節路上,甚至提前感受到圣誕氣氛,只不過沒有雪的圣誕節有點怪異……
▲烏節路上的圣誕燈飾
小編此次沒有全程參與本屆電影節,只停留了三天,總共觀賞了四部長片,三部短片,有來自今年戛納競賽片柯南伯格的《裹尸布》和卡拉克斯的《這不是我》,當然最驚喜和值回票價的絕對是能在大銀幕上欣賞到婁燁導演的新片。
第一日抵達新加坡已是下午,所以小編就安排了在晚上連看兩部新導演的作品。這兩部令小編深感震撼,沒想到是在話題與美學方面極具沖擊力的作者電影。第一部是菲律賓電影《想要散步的夜晚》,瞄準了男同性工作者的爭議題材。
▲《想要散步的夜晚》
這種邊緣人題材往往自帶吸引眼球的色彩,但這位導演處理得不俗,并沒有過分獵奇的鏡頭,卻有顛覆類型、腦洞大開的嘗試。前半段描繪底層性工作的狀況粗糲生猛,勾勒出警察腐敗與性工作者受盡剝削欺凌,賣身也賣命的下場令人心酸。
后半段轉向奇幻公路之旅有點力有不逮,似乎想模仿阿彼察邦的神秘感,夢境與幻想的情節穿插,以及變裝秀村莊的一場戲均破壞了悲涼的底色。幸好最后仍然回到現實世界里,以一個高超的運動長鏡頭將情緒氣氛推向頂點,繼而打破兩個不同階層之間的芥蒂,多得有兩位主角的同性愛將悲劇的內核得以提升。導演和Petersen Vargas和主創演員均來到現場和觀眾互動,給大家發言提問的機會。
▲《希臘難民營》
接著觀看的是《希臘難民營》,這部出自羅馬尼亞導演的紀錄混合虛構的實驗制作。短短 90 分鐘,卻讓人體驗了一把難以言說的影像與話題的驚嚇。這算是歐洲難民題材的一種突破的表現。混合真實場景(難民營)、真實人物與虛構情節,在虛構中再由難民親身上陣角色扮演(輪流以移民法官的口吻面談對方),一面刻畫出歐洲政府對待難民的消極態度,另一面揭露出難民營內部的剝削丑聞,其中社交媒體的傳播力有利有弊。后半部展現主人公在歐洲生活后縈繞不散的心理陰影,與前些年英國同題材的《異國陰宅》有類似之處。
這位出生于以色列的羅馬尼亞導演此前僅拍攝過一部長片,這第二部的影像風格實在太過強烈,非常規的鏡頭與剪輯造成緊迫、狂熱、紊亂的氣氛令人深感不適;再是不符合劇情氣氛的配樂,有故弄玄虛的嫌疑,往往在充滿了歡樂、幽默的情節中用上了驚悚懸疑的背景音樂,權且當作是一種實驗手法,效果值得商榷。
第二天的觀影才是重量級的,先有身體恐怖大師大衛·柯南伯格,再有婁燁導演本人映后現身,絕對是此次行程中最精彩的一天。
《裹尸布》是柯南伯格參與今年戛納競賽的新片,雖沒有獲獎,卻依然不失觀賞性與思考性。繼《未來罪行》后,依然具有科幻色彩,通過裹尸布來觀測至親尸體的實況,不止是柯南伯格拿手的身體恐怖情節,簡直就是“骷髏頭恐怖”。之后再引出人工智能、科技控制、政治陰謀論等,導演的想象力確實跟得上時代潮流,其中仍不乏一貫的反極權傾向,與《未來罪行》如出一轍。
▲《裹尸布》
不過,相比起導演對極權的過分恐懼而衍生出不切實際的構想,柯南伯格對亡妻的一腔深情讓人看得更過癮,不論是男主角與亡妻姐姐偷情,還是反復出現亡妻殘缺不全的身體,都以詼諧幽默的口吻在逐漸加深這種思念的表現力。
晚上的一場觀影可謂最驚喜!這部剛在上個月獲得金馬兩項大獎的新片引發無數爭議,沒想到婁燁和制片人馬英力均同時現身映后問答會,給全場帶來驚喜與滿足。
這是一個比較常規的偽紀錄題材,前半段有意識拍成密室類的驚悚恐怖片(如《死亡錄像》之類),不過后半段網絡短視頻的嵌入,漸漸扭轉了劇情走向。這個劇本單薄且如片名所示,戲中戲真的未完成,而人物視點的轉換也不算成功的嘗試。反而是落腳于蕓蕓眾生里的個體,對其情感的刻畫才是最動人之處,比如男主角與孩子互動,以及開視頻陪伴妻子入睡,這些平凡無奇的畫面具有觸動人心的力量。
▲導演現場解答觀眾問題
全場觀眾反應不錯,前半段笑聲充沛,后半段偶有聽見細微的啜泣,這無疑得歸功于手機影像的真實性。說不上這些短視頻與虛構情節結合得有多完美流暢,卻從側面再次證實了他和賈樟柯一樣,都是擅于記錄我們時代的杰出導演。
最后一天來到一個名為 Oldham Theater 的場地觀看三部短片,恰好這里也在做楊德昌導演的回顧展,有點喜出望外……
▲楊德昌回顧展
三部短片都各有千秋,《奶奶貓》是對教育素材的篩選、剪輯、配音,再以超乎想象的敘事邏輯,重組出一個母系家庭的發展史。有趣味生動的時刻,也有令人生理不適的畫面,更呼應了《某種物質》的細胞分裂過程,儼然一部前衛的女性主義實驗作。
▲《奶奶貓》和《不可能的致敬》
《不可能的致敬》講的是羅馬尼亞芭蕾舞者在鏡頭前的回憶自述,同時與紀錄片導演探討表現的角度與內容。既有輝煌燦爛的人生高光,也有不堪回首的屈辱時刻,有點暗諷前蘇聯時期的恐同主義。
▲《這不是我》
壓軸的要數法國“壞孩子”萊奧·卡拉克斯的《這不是我》。這安排在三個短片最后一部放映是有道理的,卡拉克斯展示了他的“戈達爾”時刻,采用數不盡的經典電影與他過往的作品剪輯畫面,探討各種私人、哲學、政治、歷史的話題。沒有戈達爾的冷漠抽離,反而導演親身入鏡,與御用男演員德尼·拉旺同臺表演,風趣地剖析“我是誰,我不是誰”……
短短的三天收獲了觀影的滿足,希望來年有機會能再來新加坡參與這樣的觀影活動。另附上本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亞洲劇情片競賽單元
【最佳亞洲劇情片】
《白衣蒼狗》曾威量、尹又巧
【最佳導演】
《越和南》張明歸
【最佳劇本】
《四月》迪亞·庫倫貝加什維利
【最佳表演】
李榮坤《小半截》
【費比西獎】
《越和南》張明歸
東南亞短片競賽單元
【最佳東南亞短片】
《Spirits Of The Black Leaves》Thaweechok Phasom
【最佳新加坡短片】
《早安健康》
觀眾票選獎
《Unfinished Film》婁燁
杰出演員獎
李康生、楊貴媚
電影榮譽獎
賈法·帕納西
【日本恐怖片大師:黑澤清】
長按上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