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費者反映稱,12月23日,他在某電商平臺為家人選購膏藥時,發現一些店鋪的相關產品宣傳圖片中有鐘南山、李蘭娟等院士的照片,產品宣稱可以治療關節炎、皮膚病和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但鐘南山向央廣網記者表示,從未為任何商家包括電商代言、推薦過任何產品。
利用名人為產品背書,意在以名人的“面孔親切度”和權威性、專業性打動消費者的心,本質上是對名人資源的竊取。
很多人對于知名院士具有樸素的信任感,推銷員把一個產品說得天花亂墜,他們未必在意,但如果院士說了,那就很容易說服人們打開錢包。在真相不明的情況下,消費者很難區分“院士代言”的真偽,很容易進入商家的套路,花高價買到價值不高的商品。因此這種行為危害甚大。
碰瓷院士,當然是赤裸裸的侵權。商家這么做,既侵犯了知名院士的肖像權,又違法了廣告法。廣告法規定,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和利用廣告代言人作推薦、證明等內容,保健食品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這些商家明明賣的是保健品,卻把商品吹成神藥一般,這是典型的玩套路。
侵犯肖像權、胡吹海吹,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應該說,這些商家對此是心知肚明的,因為面對“產品是否為鐘南山代言”的詢問時,商家多明確表示非院士代言,還強調“鐘老不代言任何藥品”,或者謊稱“只是展示”,其“求生欲”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
其實,所謂“展示論”不值一駁,是明晃晃的偷換概念、臆造說法,根本立不住。那么,何以這些商家還敢如此“正大光明”地碰瓷知名院士呢?顯然,一則他們有僥幸心理,二則,違法違規成本較低,難以震懾他們。
據報道,投訴者表示,他向平臺投訴后,25日上午,平臺回復稱:“對其所反映問題和所提供的商家店鋪,已反饋至平臺相關部門進行了進一步核查和處置,也向有關商家進行了反饋,目前平臺處理中,后續會陸續處理完。對于店鋪違規和商品異常情況,平臺會對商家保留店鋪處置上的一些權利,包括商品下架、商品整改等?!钡?6日記者搜索上述商鋪發現,部分涉事產品圖片已下架,但仍有大量使用鐘南山照片的圖片作為產品宣傳圖在展示。甚至,就連鐘南山院士團隊的委托律師向平臺發送律師函維權后,平臺也只是向其表示正在處理,但尚未處理完。
侵權都如此張狂了,但平臺處理卻一點也見不到高效的樣子,商家也以勝似閑庭信步的姿態與你周旋,這個令人憤懣的場景,既說明平臺監管處置之乏力,也說明相當多的商家沒把侵權、違法當回事,他們或許覺得,你“打”上門來又咋樣,一樣不會傷筋動骨。
近年來,鐘南山等院士多次被商家蹭熱度、碰瓷,尤以此次事件為最猖獗。不得不說,過往的類似事件中,違規違法商家確實鮮見有付出沉重代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碰瓷者的氣焰。
譴責商家、追問平臺,這是必須的。細節說明,面對如此集中侵權行為,平臺平日里并未有過主動加強監管的舉措和行動。正如有識之士提醒的那樣,如果平臺對違法違規行為放任不管,則也要承擔相應責任,監管部門可對平臺處罰。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平臺對于違法違規商家的處置自覺,短期內難有改觀,遑論力度之大?喚起監管部門介入查處,是題中之義。
與此同時,被侵權的院士也有必要追究到底,讓那些無德商家無路可退。對此,鐘南山院士團隊的相關作為值得期許。在目下情境中,相關人士是否向相關部門舉報,要求追究商家和平臺責任,或以其他合法途徑要求涉事商家作出賠償,十分關鍵。顯然,這不僅是維護自身權益的必要之舉,也是震懾違法違規行為、向被侵權者作出示范的正義之舉。